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丹 《福建茶叶》2016,(9):337-338
日本从唐朝时期,就开始痴迷茶文化,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消退对茶文化的喜爱,并且随着日本历史的发展,茶文化在日本逐渐染上了大和民族的印记,最终形成了现代的日本茶道文化。而从日本茶道文化中,我们可以研究出日本的民族精神。本文从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开始研究,通过深入分析日本茶道的相关内容,了解日本茶道对于日本民族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沈雯 《福建茶叶》2016,(10):323-324
日本的茶道文化源远流长,其取自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并融合了本土特色,最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阐述。日本的茶道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其体现出独特的等级观念以及禅文化,因此被世人所赞扬。除此之外,茶道文化还蕴含着独特的审美观。本文主要对上述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论证,以便广大读者更为全面而深入地从茶道中了解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3.
日本文化与我国文化体系中有很多一致性的内容,茶文化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理念之一。基于茶道体系的具体内涵了解日本文化,不仅为我们认知日本文化提供了全新视角,同时也为整个茶道体系创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拟从日本茶道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分析入手,结合日本文化中茶道的相应影响,进而从茶道探究日本文化的审美内涵理念。  相似文献   

4.
茶文化的起源是中国,世界各国的茶文化,如果要归根溯源,最终都要落到中国茶文化上。所以说,很多国家的文化之中,都留有中国文化的影子,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也不例外,日本文化中茶道作为核心内容,其中以"禅茶一味"最具影响力。其所主张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实际上是受到中国茶文化中佛家思想,日本将其纳入到自己的文化体系中,从而融入了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进而建立属于本国的茶道系统。从日本茶道中对其文化审美进行思考,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日本文化的内涵及具体理念进行分析,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有很多与我国文化相关的具体元素。而茶及茶文化无疑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我国与日本茶文化之间有着很多相近或者一致的元素内容,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特点,从而也使得中日茶文化之间形成了许多完全不同的内容。本文拟从中日文化体系之间的融合与差异的关系分析入手,结合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内涵特征分析,通过融入中日茶文化的具体对比状况,从而探究日本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6.
茶道在日本文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茶道不仅深深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与生产,而且在日本文学发展进程中也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从茶道看日本文学的审美,有助于我国对日本文学研究的深入,以及中日文化交往,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基于茶道视角对日本文学审美意识进行研究,显得更加必要。本文就以此为内容进行几点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后,与日本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道文化。本文通过对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研究日本茶道文化的特征,以及其对我国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卢仙阁 《福建茶叶》2016,(5):344-345
日本茶道逐渐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茶道活动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追求,同时还可以满足人们对于艺术的精神追求。日本茶道是日本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日本茶道是茶文化的反映。日本茶道文化与社会其他方面结合较为紧密,日本茶道文化的内涵较为深刻,值得人们加以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日本茶道文化的定义和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就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内涵、禅学内涵和礼仪内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给茶道研究者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卢仙阁 《福建茶叶》2016,(7):304-305
众所周知,茶的原产地是中国,四川、云南一带的山丘自古以来盛产茶。史料记载,早期日本没有茶树,茶是在唐朝时由最澄和尚带入日本,并首先从日本寺院发展起来的。同样日本茶文化也深受我国茶文化影响,然而如今的日本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有很大差异。通过将禅导入茶的精神世界,日本茶道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日本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本文从日本茶道的发展可以看出茶与禅紧密的关系和日本茶道的本质。通过日本茶道中的"和敬清寂"的禅意意境和"禅茶一味"、"一期一会"的精神境界,我们不难看出禅道思想在茶人精神世界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图雅 《福建茶叶》2016,(8):377-378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随着茶文化的繁荣和普及,中国与其他国家茶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更加密切。从亚洲茶文化的发展来看,日本茶道受到中国茶道的影响,在很多方面与中国茶道相似,都蕴含了宗教、伦理、道德以及绘画等综合文化内容,不管是中国茶道,还是日本茶道都具有促进社会和谐,远离浮躁,促进茶文化长久发展的功能。本文针对日本文化中的茶道文化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郭崇 《福建茶叶》2016,(3):345-346
日本茶道是日本的茶爱好者所尊崇的茶道礼仪的简称。日本茶道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日本独特的审美特征,型、气、美、味可以说是日本茶道的四大文化元素。本文将对日本的茶道文化进行简要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和敬清寂的理念进行深刻剖析,从而深刻的展现出茶道的文化审美。  相似文献   

12.
葛建琦 《福建茶叶》2016,(9):334-335
茶道是日本的外来文化,神道是日本的本土文化。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融会,共同走向成熟。所以,日本茶道中的许多思想与日本神道精神“不谋而合”。基于此,本文在简要介绍日本茶道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日本茶道中的神道精神;同时,阐述了研究日本茶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施蕾  王亮 《福建茶叶》2016,(7):318-319
在东方文化当中,最具特色的茶道文化就属中国和日本的茶道文化,虽然两国距离较近,但是民族风俗等都有较大的差距,在中日茶道文化当中,意境和精神气质的差异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茶道文化,因此本文主要从意境和精神气质方面对中日茶道文化进行研究,将两国茶道文化的区别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14.
日本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哲学、宗教、美学、道德等元素与茶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世界范围内备受赞誉,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首先介绍了日本茶道的发展历史,而后指出日本茶道是一门强调修身养性、精神净化、境界提升的文化艺术形态,并从"和静清寂"、"茶禅一味"、"一期一会"三个方面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而且其中所体现的精神文化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在日本文化发展过程中,日本的茶道可以简称为茶汤道礼,开展茶道活动,无论是对于人们的物质追求还是人们的精神追求,都可以得到满足,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日本茶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对这一方面进行研究,为此,本文就从日本茶道出发,以此为围绕点进行相关方面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周燕 《福建茶叶》2016,(8):338-339
明清时代是茶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在明清时代的才子佳人小说中,可以窥探这一时期的茶文化习俗和茶礼,不仅丰富了小说的生活气息和艺术色彩,同时也形象地展现了明清时代的茶道文化内涵和品位。  相似文献   

17.
喻竞 《福建茶叶》2017,(12):297-298
随着我们对茶道精神的价值理念认知日益成熟,该精神内涵可以被应用到整个传承机制中,结合民族传统武术的具体内涵,可以看到如果能将茶道精神理念融入其中,其必然能够在提升民族传统武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融入茶道精神内涵。本文拟从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认知入手,结合民族传统武术的发展状况及具体表现,通过融入当前文化背景下茶道精神与民族传统武术的融合发展价值及必要性,进而探究茶道精神与民族传统武术的融合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茶道是品茶之道,讲究敬、清、寂、雅,千百年来茶道精神指导人们思想的方向,净化着人们的心灵,茶道精神在体育文化中的渗透,对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国家软实力构建背景下,民族体育文化与茶道精神的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渗透,非常有帮助,借助体育文化与茶文化两大平台,广泛传播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中国在国际的地位,实现中国民族文化在全世界的渗透,这是我国逐渐壮大,实力不断提升的要求。基于此,研究查到精神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本文进一步研究,明确了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过程,茶道精神的积极效用,作为相关人员更要不断深入研究,提高茶文化传承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日本茶道,是一种源于我国茶文化但又具有独特美学价值和审美特征的饮茶艺术。在日本文化中,茶道就是"茶汤道礼"的简称,其形成基础为"禅茶一味"的佛教思想,但是在日本本土的发展中,又结合日本国民性格中的"哀物"的特征以及对礼仪的高度重视,逐渐形成的以"和敬清寂"为核心内涵的日本茶道。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茶道又作为日本本土文化中的代表之一,以其严谨的态度,宜人的环境,淡雅的氛围而备受人们的喜爱。日本茶道的盛行对于日本的本土文化存在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对于民族整体的气质也有着很大的改善作用,本文拟从日本茶道出发,浅谈日本茶道在日本文化中的作用以及地位,和日本茶道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充分了解日本茶道文化的形成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分析在茶道影响作用下的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