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玉辉 《福建茶叶》2023,(9):140-142
茶文化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老年人是饮茶的主要人群,因此茶文化也能够在对老年群体的服务中发挥较大的作用。从社会学视角下探究茶文化在老年群体中的作用,能够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源,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好的服务。让茶文化服务老年群体,要建立在满足老年人的身心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要将茶文化和社会学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更多可行性路径,最终提高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对此,本文主要对茶文化及发展现状展开分析,研究文化社会学视角下茶文化在老年群体中的作用,并提出茶文化在老年人服务工作中的应用策略,为提高养老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茶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在老年群体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运用文化社会学的"工具箱"视角,探究茶文化在老年群体中的作用,阐释老年群体如何调动其所掌握的资源建构茶文化对自身所带来的作用。立足老年人的身心需求,融合茶文化和文化社会学理念,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为老年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此,本文主要从文化社会学角度探究茶文化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层面对老年群体的主要作用,为创建高品质的养老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对茶文化的传播进行研究,将茶文化的传播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把影响茶文化传播的各个因素看成子系统,依据茶文化的不同传播途径进行分析,为新时期茶文化的传播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茶叶与西藏:文化、历史与社会》一书于2015年1月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为西藏民族大学学者赵国栋。该书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学视角西藏传统茶文化研究》结项成果基础上完善而成,共47万字,50多幅珍贵图片。全书运用"多学科的交叉视角"与"社会学的有机视角"相融合的研究方法,从文化、历史、社会等多维视角深入全面地展现了西藏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填补了西藏茶文化系统研究的空白,是对藏学研究的新拓展。附录中的《西藏察隅边境地区族群文化地理研究》一文先后获国家民政部全国地名文化理论征文活动优秀论文三等奖、国家民委优  相似文献   

5.
《茶叶通讯》2015,(1):48
<正>2015年1月,《茶叶与西藏——文化历史与社会》一书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47万字,50多幅珍贵照片,作者赵国栋。该书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学视角西藏传统茶文化研究"结项成果基础上充实完成。从文化、历史、社会等多维视角深入全面地展现了西藏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全书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福建省涉农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特点,从新时代职教校园文化构建目标、茶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构建的意义、社会服务型职教校园文化构建需求分析及校园茶文化构建路径、保障条件等进行阐述,以实现在社会服务型职教校园茶文化构建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职教特色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服务“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等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徐军纪 《福建茶叶》2016,(12):249-250
茶文化包含许多内容,但是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又有些许不同,茶文化与地域文化更是息息相关。优秀的文化应该被传承,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传承茶文化视角下的地域文化资源,可谓一箭双雕,既可以做到文化的传承,又能够丰富思政教学的内容,为教师提供鲜活、生动的教学素材。本文主要探讨了茶文化视角下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可行性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茶文化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称。本文在茶文化视角下,将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融入混合式教学中,以《视觉营销与美工设计》课程为例,解决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基于智慧职教平台,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打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智慧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语言文化"具有文化主义范式的一种边际效应,在诸如茶文化传播尤其是跨国传播中也开始成为一种趋势。茶文化视角下"语言文化"的主要内容指向包括形而上层面的茶文化哲学体系、形而中层面上的茶文化社会习俗和交往符号、形而下层面上的茶文化物质遗产符号三个方面。语言文化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其对语言文化的重视度不够、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存在不足。茶文化视角下语言文化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在于它有利于为高校英语教学提供文化背景隐喻、有利于为高校英语教学提供生活化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0.
对于文化的发展来说,语言既是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一种载体,在语言学视角下文化的研究方向更为明确。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使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探索我国茶文化,能够更好的体验茶文化的独特性。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诸多领域诸多行业都能应用到茶文化,茶文化极具民族特色。本文笔者以认知语言和茶文化为切入点,积极探索认知语言视角下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11.
茶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当前创新传承茶文化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茶文化传承创新有利于提升人们的文化修养,并且茶文化与国画的交融契合了当代文化创意理念。茶文化传承视角下国画元素在现代日用陶瓷装饰中运用应当遵循文化创意性原则、审美性原则。茶文化传承视角下国画元素在现代日用陶瓷装饰中运用可以尝试个性化茶画元素应用策略、情感化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王珍 《福建茶叶》2022,(3):109-111
中国是茶的故乡,具有丰富的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增强国家文化影响力.为弘扬茶文化,充分发挥茶文化的价值,有必要从茶文化视角下构建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体系,为体育教学工作提供有效指导.本文主要概述了中国茶文化,研究了茶文化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价值,指出了茶文化视角下大学...  相似文献   

13.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我国从种植茶叶到饮茶都极具文化内涵,有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深受茶文化影响,对其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本文将针对茶文化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进行分析探讨,旨在进一步分析茶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茶文化是我国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种类之一,英语则是世界范围内传播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基于语言学的视角下研究我国的茶文化英语,有利于提高我国茶文化的软实力。因此,本文以语言学为视角,对我国的茶文化英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视角下,中英两国茶文化之间既有共性特征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英茶文化发展的现状,而后分析了跨文化视角下中英两国茶文化的共性特征,如茶文化均成为两国百姓交往的重要载体,茶文化都能够与自己的传统优秀文化有机结合,两国茶文化都建立了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茶文化体系等。最后围绕中英两国茶文化发展的差异性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如中国茶文化比英国茶文化更加精细丰富,中国茶文化中传统文化因素相对英国更加明显,中英茶文化在茶礼仪方面存在明显不同等。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传承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精神,而茶文化更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在。随着国家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茶文化已经不再拘泥于国内的传播与弘扬,茶文化走向国际的脚步从未停止。而语言则是文化传播的媒介,英语作为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对茶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本文基于语言学与茶文化的内在联系对于语言学视角下的茶文化英语进行了分析,旨在推动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婧 《福建茶叶》2016,(10):380-381
中国茶文化的盛名享誉世界,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就是中国,在经历了4700多年的发展以后,中国茶文化不仅在华夏土地上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在世界文化历史画廊中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以及文化全球化的趋势,给予语言交际视角下的中英茶文化差异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得以传播的途径,当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交际视角下的中英茶文化存在很多不同之处,研究这些不同,对茶文化的普及以及中英文化交流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传播视角下对我国茶文化旅游进行研究,指出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阐述茶文化旅游中文化传播作用与影响,并提出突出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加强茶文化旅游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茶文化旅游品质等茶文化旅游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9.
郭凤霞 《福建茶叶》2016,(7):387-388
茶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视为人类主观意识的范畴,在研究茶文化时不仅要有历史、文化的观点,更要有人类对内在外在价值的取舍和取向。本文从茶文化视角对英国的文化价值进行探讨,通过茶文化的片断去认识英国文化的整体。  相似文献   

20.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已经发展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和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地的经济和文化互动日益密切的今天,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友好交流对于提高我国文化的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简要介绍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视角下对于茶英语翻译的影响,简述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中西方地区在茶文化差异视角下茶英语翻译水平提升的对策,旨在能够更加正确地输出茶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