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深沉历史底蕴包括了中国的茶文化,这是我国核心的软文化内容。我国的茶文化不仅是在中国源远流长,给中国历史增添色彩,对国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近些年掀起的传统文化热潮,茶文化又被推到人们的视线中。茶文化代表的是中国文化,茶文化推向世界也是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如何把茶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变得更大,需要多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利用多种传播平台,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得茶文化成为加强中国在世界战略软实力的地位。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战略意义及其影响,随后对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深入了解茶文化蕴含的历史,让国内外都能了解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2.
唐琛 《福建茶叶》2016,(3):320-321
中国茶文化意象有着丰富的文化特质和蕴涵,而茶文化意象中的特质部分在对应转换时难免存在意义的损耗。因此在传播中国茶文化时应尽力保留文化意象的文化特质。本文通过实例分析和理论描述探讨中国茶文化意象传播的原则,以有效地进行中国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3.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中国的一种特色饮品,茶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也突破了时空限制,影响着世界茶文化的发展。本文结合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背景,总结一些茶文化的跨地域传播途径,然后分析中国茶文化传播在各个层面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提升中国茶文化跨地域传播效果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郭红霞 《福建茶叶》2023,(3):164-166
茶文化涉及较多名词,实际翻译中会受到中西方文化影响,导致翻译后的词汇出现理解偏差。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上传播,宣扬中国文化,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利用英语翻译做好茶文化传播工作。消除翻译过程中产生的理解偏差,促进中国茶文化传播发展,加快茶文化在国际传播和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其中有许多至今还值得人们了解和学习的思想内涵,在极具中国特色的同时,也能够帮助人们学会慢下来品味生活,而新媒体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就主要围绕新媒体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影响展开研究,其中不仅对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做了简要阐述,同时也对茶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表明了借由新媒体手段进行的中国茶文化传播的优势和不足,并探讨了未来中国茶文化在新媒体视阈下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文化传播与交流机制不断成熟与完善,如今我国传统茶文化与茶叶元素一样,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机制,客观来看,在我国茶文化传播过程中,只有实施完善的英语翻译策略,才能实现不同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内的文化传播与融入。本文拟从中国茶文化的具体内涵特征分析入手,结合我国茶文化对外传播活动的开展实况,结合中国传统茶文化对外传播活动的实施要素,从而探究中国传统茶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英语翻译策略活动的制定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它从神农时代发源,历经两晋南北朝、唐宋、明清文化的熏陶,承载了中华文明的精髓。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中国茶叶又通过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向外传播,先后将中国茶文化传至朝鲜、日本、印度、印尼等国。到十六世纪,中国茶文化又传播到西方,茶文化在欧洲各国发展,到现在,中国茶文化已然传遍全世界,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表。本文从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内涵开始,阐述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历程,以及中国茶文化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分析了中国茶文化对西方国家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孙静 《福建茶叶》2023,(9):9-11
本文主要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首先,介绍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及其历史渊源。然后,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最后,论述了中国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路径,包括采用现代的传媒手段、强化对茶文化传播、建立起茶文化理念、强化创意宣传、重新确立中国茶叶的国际定位、注重茶文化的商业价值和市场吸引力的提高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4大洲17个国家的60名外国高层次人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他们对中国茶及茶文化的了解情况,提出做好中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要加强国家层面的对外推介和宣传,加大茶叶茶文化类书籍、广告、宣传片的外文传播,充分利用教育渠道推介中国茶文化,大力开发茶叶产品和茶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的传统文化与发展历程当中,中英两国分别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系,对中英茶文化差异做出认知并对中国茶文化传播路径进行探索,对于推动中国茶文化发展以及国内外茶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茶事活动与茶道精神两个方面,对中英茶文化进行了比较,并对中国茶文化传播路径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随着对外贸易的深入开展而进入世界各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饮品,很多外国人对中国及其文化的了解都是始于茶和茶文化。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历程,指出茶文化在日韩两国以及在欧美国家传播路径的差异性,而后阐释了茶文化的对外翻译情况,最后分析了茶文化对外传播及对外翻译的意义所在,为后续茶文化传播及翻译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侯蕾 《福建茶叶》2023,(9):176-178
论文从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角度出发,在梳理中国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首先对古代、近代、现代中国茶文化传播进行分析,然后针对抖音短视频应用平台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对传播内容、特征、策略、意义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查找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足,给出相应的传播应用策略,为中国茶文化在抖音短视频中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全球化发展态势愈加明显的情况下,茶文化的世界性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而在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过程中,会涉及到茶文化内专有名词的翻译,在实际翻译时往往会产生误解和偏差,所以应该从中西茶文化差异的角度对茶文化的英语翻译进行研究,保证翻译的正确性,促进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中国拥有着5000的年悠久历史,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许多中国特有的文化,茶文化是其中之一。当今生活节奏快,许多年轻人已经不懂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了,在新媒体兴起的环境下,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把中国传统茶文化作为我们中国的名片之一。本文结合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思想内涵浅析传统茶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希望我们的传统茶文化在新媒体传播下焕发新的风采、富有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文化在传播与应用过程中,始终无法忽略文化的应用属性和包容属性。而对于我国茶文化来说,无论是其中所具有的文化理念,还是其传播与融入背景,实际上,都是整个文化机制发展应用的重点所在。我国茶文化体系,是整个文化机制成熟发展的关键,同时茶文化体系的包容性和层次性,都是我国茶文化的及价值呈现。本文拟从中国茶文化机制的具体内涵认知入手,结合文化传播活动开展的具体特点分析入手,探究中国茶文化的具体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茶文化享誉四方,尤其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对中国茶文化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茶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会涉及很多茶类专有名词的翻译,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影响,英语翻译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和误解,为了消除这些误解,翻译者应该基于中西茶文化差异视域之下,以对外传播为目的,研究茶文化的英语翻译对策,保障茶文化英语翻译的正确性,促进茶文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7.
李恩惠 《福建茶叶》2023,(9):184-186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中国茶品种之丰富,品茶方式之多元,其文化内涵之深厚,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茶文化翻译有助于中国茶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对外传播中往往因为其英语翻译中的一些偏差和误解使得中国茶文化输出不足。基于此,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出发,探讨文化与茶文化翻译的关系,对中国茶文化的翻译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茶文化翻译策略的优化路径并阐述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思路,以期为中国茶文化的翻译以及对外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龚雪燕 《福建茶叶》2016,(7):352-353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和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其时间长度和地域广度上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茶文化的源起、发展及内涵,然后分别从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以及传播中存在的误区等三方面对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茶文化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证明,巴蜀是中国茶文化的摇篮。后来茶文化向东方和南方传播,到了唐朝时期,传至日本以及朝鲜地区,后传播至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十六世纪传至欧洲、美洲大陆,并为他们带去了新的饮食文明和创造财富的机遇。到了现代,茶文化已经传播至世界各地。本文就茶文化的相关内涵和渊源为切入点,从四个方面讨论了中国茶道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韩国茶文化缘起于中国,同时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又不断融入了本民族的生活风习、礼仪规范、精神信仰、行为方式等,从而形成了自身的本土特色和范式.韩国政府较为重视茶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形成了良好的茶文化氛围.文章依据5W模式探讨中韩茶文化传播的区别,在分析韩国茶文化传播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推动中国茶文化传播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