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日本社会对中国茶文化的引入以及日本茶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与禅宗思想体现出了紧密的关联,而从历史发展角度挖掘日本茶道文化与禅宗思想之间的关联,对于了解日本茶道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在对日本茶道与禅宗思想的关联做出论述的基础上,对日本茶道中的禅思想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就茶道艺术的发展机制及价值内涵看,其从具体的形成到相应的发展,始终都是将多种元素综合融入的重要机制。当然,在我国整个茶文化机制具体发展历程中,中日茶文化之间的融合,实际上,是整个茶文化发展历史中,极具特殊性的重要展现与诠释。本文拟从日本筝艺术的发展起源及价值特点概述分析,结合茶道文化与日本筝艺术的价值关联探究,从而全面探究茶道文化中日本筝民族性的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3.
如今的日本茶道可以堪称是一种艺术,它与日本的禅宗文化、插花艺术以及日本的和歌等等日本的本土文化相结合,表现出自身独特的日本文化的魅力。日本语言文学同样也作为日本文化的代表,与日本茶道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本文则拟从日本茶道和日语语言文学出发,分别了解两者各自的发展过程,然后浅谈两者的相互融合,以及在融合后给日本本土的文化带来的影响,同时,讨论两者在受到对方影响之后自身发展方面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日本自唐朝以来呈现出对茶文化的浓厚兴趣,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和变化,长久以来逐步加深了喜爱茶文化的程度,在日本历史发展过程中茶文化也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位置,茶文化是大和民族的一项代表,并在逐步发展中得以呈现出当前的日本茶道文化。日本茶道文化中能够明显体现出日本民族精神。本文通过对日本茶道文化起源的考究以及发展过程中的深入剖析,阐释了日本茶道各方面内容,能够清晰的感受到日本茶道为日本民族精神带来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茶一直以来被称为中国的国饮,从这种称号就可看出茶以及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力以及重要的意义。在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随着国家历史文化的发展,茶文化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茶文化最先起源于中国,在融入了日本的民族文化之后,逐渐形成了与中国茶文化不同的具有日本特色的茶道文化。本文将对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详细分析中日茶文化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卢仙阁 《福建茶叶》2016,(5):344-345
日本茶道逐渐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茶道活动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追求,同时还可以满足人们对于艺术的精神追求。日本茶道是日本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日本茶道是茶文化的反映。日本茶道文化与社会其他方面结合较为紧密,日本茶道文化的内涵较为深刻,值得人们加以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日本茶道文化的定义和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就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内涵、禅学内涵和礼仪内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给茶道研究者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图雅 《福建茶叶》2016,(8):377-378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随着茶文化的繁荣和普及,中国与其他国家茶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更加密切。从亚洲茶文化的发展来看,日本茶道受到中国茶道的影响,在很多方面与中国茶道相似,都蕴含了宗教、伦理、道德以及绘画等综合文化内容,不管是中国茶道,还是日本茶道都具有促进社会和谐,远离浮躁,促进茶文化长久发展的功能。本文针对日本文化中的茶道文化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洪琼 《福建茶叶》2016,(9):340-341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是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和艺术美学之中,其核心是独特的平面设计,日本茶道对日本平面设计闻名于世有着深远影响。本文首先介绍日本茶道的特点、日本茶道的历史变迁以及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现状,浅析日本茶文化对日本平面设计的影响,同时也对日本茶道的平面设计之美进行初步的研究,最后借鉴日本茶道文化的平面设计的特点,对我国传统文化、平面设计的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日本文化与我国文化体系中有很多一致性的内容,茶文化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理念之一。基于茶道体系的具体内涵了解日本文化,不仅为我们认知日本文化提供了全新视角,同时也为整个茶道体系创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拟从日本茶道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分析入手,结合日本文化中茶道的相应影响,进而从茶道探究日本文化的审美内涵理念。  相似文献   

10.
日本茶道文化体系是世界茶文化机制中极为重要组成,其中不仅生动形象的表达和传递了茶文化的生动内涵,同时立体化的茶文化体系中,也系统化的表达了相应的精神理念和价值思维,所以我们在具体感知日本茶道文化时,应该立足于茶文化的本质内涵。本文拟从茶文化体系的内涵分析入手,结合日本茶道文化的具体发展诠释,通过探究日本茶道文化的具体内涵,从而分析茶文化对日本茶道文化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1.
茶叶是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由茶发展形成的茶文化对世界文化历史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茶文化当属日本的茶道文化以及中国的传统茶文化,日本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但经过数代人的改良,形成目前举世闻名的茶道文化,本文拟从日本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及发展状况分析入手,结合中国茶文化体系的具体状况,从而探究日本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差异比较,并且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中日茶文化体系的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12.
吕美佳 《福建茶叶》2016,(8):340-341
"茶艺"顾名思义即品茶的艺术,品茶的艺术由于每个人的品茶时间长短以及个人感悟能力会有所不同,艺术我们无法妄加评论,但是品茶是一门艺术,品茶本身也存在着艺术形式。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是十分悠久的,早在三国时期茶叶就已经小规模盛行了,中国茶文化主要是以茶道和茶艺为主,而若要与日本茶道相比,中国的茶道似乎略显薄弱,所以本文就客观的来探究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日本茶道文化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日本茶道中依旧保存了很多中国茶文化的思想,同时也兼具了自己的特色,日本茶道与日本语言文学之间的融合对日本茶道形成独立的文化体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研究日本茶道的同时,研究其对于日本语言文学的影响,能够更好的了解日本茶道的形式内涵,本文就以比日本茶道与日本语言文学的融合进行几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日本茶道文化源中国茶文化,自唐代传入日本后,中国茶文化与传统文化不断与日本文化相融合,并最终发展成为极具日本民族特色的综合性的文化艺术体系,对日本人日常生活、道德修养与精神追求等都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代表。本文选取日本茶道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日本茶道起源与发展,进而围绕"和敬清寂"四个字分析日本茶道精神内涵,最终分析其在日本茶景观的体现与表达,旨在从内容与形式方面清晰、透彻地了解日本茶道文化与审美特征,从侧面道出其与中国茶道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本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日本茶道之所以能够繁荣发展,大多都是受到中国茶文化的熏陶。在日本茶道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很多中国茶文化的优秀思想,同时也在其中注入了很多现时代的发展元素。日本茶道与日语语言之间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能够促进日本茶道形成独立的文化体系的稳定运行。本文笔者以日本茶道和日语文学为根本切入点,积极探索日本茶道与日语语言文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日本茶道属于日本传统文化内容,它与中国茶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中国茶文化东传日本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茶文化向日本传播的过程中,日本吸纳了中国禅宗的思想精髓,并与日本民族的特色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茶文化——日本茶道。本文即以日本茶道的文化艺术为分析基础,通过研究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之间的关联性,探讨茶文化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从而更好地推动中日茶文化的交流和互通。  相似文献   

17.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日本的茶道也是起源于中国。日本茶道文化是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特色十分鲜明。作为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日本茶道文化已经有超过五百年的历史,还表现了美学、文学、设计等方面的事物,底蕴深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主要是研究日本茶道文化的深刻内涵与特色。  相似文献   

18.
汪训 《福建茶叶》2017,(11):78-79
中国是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代表着悠久的茶艺历史。中国自古以来的茶馆也承载着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价值。在茶文化依旧受欢迎的今天,茶文化与现代化茶馆空间艺术设计密切融合在一起。茶馆商业空间艺术已是衔接茶道文化的重要支架和载体。展示设计茶馆商业空间艺术是对茶道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茶文化与空间设计艺术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可以形成浓厚的传统文化的古典气息。基于此,对茶馆商业空间的艺术设计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有着浓厚的茶文化历史,其发源于先秦时期,历经魏晋时期的种植改良,到了唐朝时期,整个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实现了全面深化和本质性形成。本文拟从我国唐代茶文化的具体表现状况分析入手,结合日本茶道艺术的具体内涵理解,通过分析我国唐代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历程,从而综合探究我国唐代茶文化对日本茶道艺术的本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茶道的发展当中,除了有中国的茶文化之外,日本也有着其独特的茶文化特色,其中的很多精神文化理念虽然与我国的茶文化有着相当多的契合之处,但是在实际的茶道应用方向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其中所蕴藏的工艺美术,其基础内容十分繁多,给予了日本茶道文化更多独特的色彩。本文主要探讨了工艺美术在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