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女权主义的不断兴盛,如今女性绘画艺术实现了全面发展。档案如何去系统化理解及认知整个女性绘画艺术就值得我们选择合适的视角,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我们看到,其呈现出客观而稳定的状态能够为我们有效了解和认知女性绘画艺术提供重要支撑。本文拟从女性绘画的艺术特点认知入手,结合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进而分析茶文化视角下,女性绘画艺术中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2.
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长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因此其中具备了丰富而完善的文化艺术资源,而这些艺术资源实际上也构成了丰富而完善的文明机制。在这些文化资源中,绘画艺术也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资源内容。本文拟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通过融入中国茶文化的具体内涵,结合茶文化在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具体体现思路进行分析,从而探究茶文化在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传承思路。  相似文献   

3.
对于我国茶文化体系本身而言,其在传承与发展的历程之中,恰恰就是茶文化与具体应用之间的深度融入,并且在茶文化发展中,其将该文化理念与具体的绘画艺术相结合,从而实现了整个茶文化影响力的全面提升。本文拟从中国人物画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理解,通过以陈老莲《品茶图》的创作背景和诸多内涵为切入点,从而实现对我国茶文化艺术的成熟理解与全面认知。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文化历史的认知和学习过程中,茶文化机制和版画艺术就是值得我们深度学习的重要内容。本文拟从文化欠缺、创新不够等视角出发,来从整个文化底蕴和层次诉求理解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的问题认知,结合艺术融入和价值创新等视角来理解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的实施诉求,通过分析版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而来认知在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实施时应用该艺术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文化机制发展进程中,茶文化是其本质核心,当然茶文化整体也有着多样性特点,无论是茶文化内所包含的文化属性,或者其中所诠释的艺术内涵,都需要借助相应载体来具体感知,茶画艺术,无疑就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的核心诠释与表达。本文拟从茶画艺术的价值内涵认知入手,结合陈洪绶本人的绘画风格理解,通过探究陈洪绶所创作的《品茶图》中所具体包含的艺术理念,从而为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茶画艺术传承探究合适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整个茶文化体系发展日益成熟完善的今天,整个茶艺表演活动实施过程中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日益明显,结合整个茶艺表演活动的展现方式,以及具体的美学特征和价值内涵,通过情感思维的深层次渗透和集中融入,从而实现整个茶艺表演活动发展应用的最佳效果。本文拟从茶艺表演背后的茶文化内涵理解认知入手,结合茶艺表演活动中所涉及的元素内容,通过分析茶艺表演中的具体美学特征和价值内涵,从而深度探究茶艺表演活动成熟推进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7.
茶文化理念是一种成熟的理念机制,也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尤其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极具影响价值的文化思维。所以,在当前整个动画设计活动创新实施过程中,融入必要的美学价值和内涵,尤其是茶文化审美内涵至关重要。本文拟从发展传承视角理解茶文化体系的具体状况认知入手,结合茶文化的美学价值成熟度理解,通过分析当前动画作品设计创新的背景诉求理解,进而探究融入茶文化美学价值诉求实施动画作品的设计机制。  相似文献   

8.
就茶道艺术的发展机制及价值内涵看,其从具体的形成到相应的发展,始终都是将多种元素综合融入的重要机制。当然,在我国整个茶文化机制具体发展历程中,中日茶文化之间的融合,实际上,是整个茶文化发展历史中,极具特殊性的重要展现与诠释。本文拟从日本筝艺术的发展起源及价值特点概述分析,结合茶道文化与日本筝艺术的价值关联探究,从而全面探究茶道文化中日本筝民族性的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9.
陈浩 《福建茶叶》2017,(11):164-165
我国的传统茶文化已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唐朝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写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发源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时期,我国的茶器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本文拟从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出发,浅析茶器具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主要类型,通过对古代花鸟绘画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并将二者相结合,针对茶器具上面的花鸟绘画进行艺术特点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茶文化与绘画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关联,以茶为主题的画作比比皆知,广泛的传播于世。本文结合大量文献资料,从历史联系与现代结合两个方面探讨了茶文化与绘画艺术的关联性,然后以此为依据分析了茶文化视角下的现代绘画艺术风格,以期发展现代绘画艺术并弘扬茶文化。  相似文献   

11.
油画艺术是整个绘画体系中极其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源自西方的体系内容,通过对油画艺术的表现方式进行认知,可以看到不仅要有完善的绘画元素,同时也要将多样化的绘画认知融入其中,通过具体理念的发挥,从而实现整个茶元素体系与油画艺术创作之间的全面有效融入。本文拟从油画艺术的客观发展历程分析入手,结合茶元素体系的具体内涵,通过分析油画艺术创作的全新要求认知,从而探究茶元素在整个油画艺术中的具体融入机制。  相似文献   

12.
声乐表演作为一种充满文化内涵和情感理念的艺术形式,其中所展示的情感理念,乃至美学内涵,都是当前声乐艺术教学创新的关键所在。结合茶文化艺术的形成历程与内涵看,其中所展示的文化情感与美学内涵,都是该艺术表演与教学创新的重点。本文将从茶文化艺术的价值内涵分析入手,结合当前声乐表演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分析,通过探究茶文化艺术在声乐表演与教学中的美学价值,从而具体探究应用茶文化艺术诠释声乐表演与教学活动美学价值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3.
茶艺美学作为我国茶文化的思想核心,其所包孕的美学艺术价值是难以道尽的,其以包罗万象之势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本文以茶艺美学思想作为切入点,对美术课堂的审美意蕴进行了深入分析。在论述了美术课堂中茶艺美学的审美意蕴的具体特点后,又对其审美意蕴探究中的问题进行了解析,最后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茶文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含丰富的文化精神和内涵,还给其他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特别是在美术绘画领域的发展中融入茶文化,对于推动传统绘画创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近几年来,有许多美术艺术绘画和茶文化结合的例子,这给提升美术艺术绘画的水平和效果也带来积极作用,为美术绘画融入新的资源和素材。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茶文化与美术绘画的关系,结合茶文化在美术绘画中的应用价值,提出茶文化在美术绘画中的应用策略,以此促进茶文化传承以及美术绘画工作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赣南地区就是茶文化成熟发展的重要地区。对于该地区采茶舞蹈艺术发展来说,其中所具有的审美内涵和文化理念,客观来说,是整个赣南采茶舞蹈艺术有效传承的关键所在。本文拟从赣南采茶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赣南采茶舞艺术的具体表现特点认知,通过融入赣南采茶舞蹈艺术中审美意韵的展现表达,从而探究当前时代背景下赣南采茶舞蹈艺术中审美意韵的具体表达思路。  相似文献   

16.
客观来说,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风格特异、内涵不同的文化元素,我国作为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诸多文化理念融入的国家,其在各个地区都形成了重要的文化元素内容。哲里木版画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正是基于文化融入视角的文化理解与认知。本文拟从哲里木版画艺术的发展历程认知分析入手,结合哲里木版画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状况认知,通过分析茶文化元素的价值内涵,进而分析应用茶文化艺术提升公众对哲里木版画艺术鉴赏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结合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之间的关联性来看,其中有着良好的结合点,两种元素的融合不仅为学生的成长和培养提供了有效支撑,同时也从文化视角让我们对整个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应用提供了深层次视角。本文从问题分析角度来具体认知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实施不足,通过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要求,通过融入茶文化内涵的具体、全面认知,从而分析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茶文化元素的具体运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古蜀文化的发展状况及表现内涵进行深层次了解,可以看到茶画艺术作为绘画艺术与茶文化理念之间的成熟结合,其中所集中表现的不仅仅是客观而具体的文化思维,同时也是社会大众的情感思维。本文拟从茶画艺术的价值内涵和发展状况认知入手,结合古蜀文化的特点及发展分析,通过融入装置艺术与古蜀文化之间的有效关联,从而探究应用茶画艺术实施装置艺术设计活动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茶文化大国,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和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而在,长期成熟的茶文化发展、运营过程中,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化艺术元素,比如以茶为主要题材的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文学艺术等等,我们都能从中看到有关茶元素和茶文化元素的具体描述。本文拟从我国茶文化理念的内涵和发展状况分析入手,结合茶文化体系中传统绘画艺术的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20.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展现我国礼仪之邦、大国风貌的有效途径。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茶人服也随之诞生。茶人服是茶文化内涵的具体展现,其将传统文化的民族美、形韵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通过融入一定的佛学禅意,茶人服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本文介绍了茶人服的具体概念和设计特点,并对其蕴含的美学内涵做了相关研究,探讨了茶人服的美学演变过程,以便为茶人服的后续发展和改进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