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具有丰富的茶文化,无论是电影行业还是其他行业,都受到茶文化的深刻影响。目前,电影还是采用传统的线上线下以及免费付费的模式来进行营销。但是随着社交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的营销越来越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以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社交软件的迅速崛起及其用户的井喷式增长,使得新媒体成为了电影营销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方式。所以,越来越多的电影出版方和宣传方,愿意采用新媒体的方式来进行营销,并且比传统的营销方式更有效。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传承和发展,留下了大量的优秀文化,其中茶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现代人眼中,茶文化不仅局限于制茶,煮茶和品茶等形式,更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传承的历史文化和劳动精神。在茶农们的辛勤劳动中,不仅培养好了一亩亩好茶,还在劳动中创造出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这些歌曲也随着茶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下来。但是,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传统的茶农音乐不被大众所接受,逐渐地变得没落。因此,想要让茶农音乐文化继续传承,就要将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进而才能促进茶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在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茶文化早已脱离的单纯的倒茶以及品茶等形式,而直接象征一种文化和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茶音乐成为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优秀代表,茶农们在辛苦劳作过程中随口吟唱的歌曲由于朗朗上口而广为流传。但是,到了当代由于茶音乐文化性太浓且缺乏现代乐理元素致使其逐渐衰微。因此,如何使茶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满足当前大众对音乐的需求,促进茶文化的传承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日本文化与我国文化都是东亚文化体系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也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我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同根同源。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容理念,分析日本文化的具体内容,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拟从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日本茶文化的客观表现,从而分析茶文化理念对日本文化体系中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5.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学、民俗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阐述了茶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相关问题,先介绍了茶文化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统的影响,再结合茶文化的特征,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现状,最后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思路进行研究,希望能对相关学者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茶叶对外贸易需要英语作为沟通工具,多年以来,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一直在不断的调整、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近几年,很多高校在英语多模态教学上不断推陈出新,挖掘出英语教学的理论成果。本文总结了我国高校英语多模态教学的现状,分析了我国高校英语多模态教学的发展需求,在深入了解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茶文化导入英语多模态教学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7.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传播茶文化如何更好发展势在必行。传统茶文化传播方式片面单一,缺乏互动性和娱乐性。茶文化的传播内容陈旧,缺少新鲜感和体验感。在数字媒体时代,利用技术力量开发新兴媒体形式,加快茶文化内容形态创新,扩宽传统茶文化传播渠道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虚拟现实技术在茶文化传播中具有很强的沉浸性和交互性的优势,通过打造逼真环境创设虚拟茶文化体验馆,精准定位满足受众群体的多元需求,合理运用茶文化元素与现代动画有效结合等传播策略使人们突破现实空间的限制,在虚拟空间中获得更加多元化、立体化的体验效果,更好的实现茶文化直观有效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作为茶叶的重要发源地,在对茶的传承与传播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除此之外,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发展历史极为悠久,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茶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茶文化也在一代代人的积累下取得了不断的进步。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要做到加强对于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由此可见,新媒体的出现与运用对于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是极为重要的。我国博大精深的茶道精神必须要通过新媒体这样一个方便快捷的传播平台进一步的发展。由此可见,新媒体背景下,茶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速度一定会快速提高。  相似文献   

9.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其中有许多至今还值得人们了解和学习的思想内涵,在极具中国特色的同时,也能够帮助人们学会慢下来品味生活,而新媒体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就主要围绕新媒体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影响展开研究,其中不仅对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做了简要阐述,同时也对茶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表明了借由新媒体手段进行的中国茶文化传播的优势和不足,并探讨了未来中国茶文化在新媒体视阈下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茶文化与中医一起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这两种文化之间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社会大众的全面认知中,发展成为我国精神文化的代表。本文拟从茶文化体系的内涵及形成背景认知入手,结合中医基础知识的形成历程和表现状况理解,通过分析茶文化背景下夯实中医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认知,进而探究茶文化交流背景下传播和应用中医基础知识的相应思路。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世界生产技术的发展与变革,职业教育的核心也从技术教育向技术文化转变。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而忽略学生技术文化素养的提高,而职业教育学校对于自身的教育文化建设也不够重视,使得学校教育文化收到企业文化的严重冲击,这对于职业教育学校自身的发展前景极为不利。因此,可以运用好茶文化所表现出的优良品性和坚强的特性,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自身的技术文化教育创造与传承。  相似文献   

12.
茶文化是中西方文化的交集,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实践证明,英语教学模式需要不断改进以适应英语教学的需要,多模态教学理论被证明对于英语教学过程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本文对于中西茶文化与多模态理论进行分析,重点探究茶文化背景下英语多模态教学的可操作性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且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意义。我国作为茶文化的起源地,作为茶叶大国,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本文对中国茶文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高校为立脚点,提出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产茶地,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历史发展中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其他地区。在传播的过程中,要涉及到对很多与茶有关的专业名词的翻译,但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翻译出现误差,难以体现纯正的茶文化。当前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发布和接收的速度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也推动了中国茶文化传播。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互联网+对茶文化对外传播翻译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古代音乐主要是通过表演、传唱进行传播。现如今,计算机的发展带来动了多媒体技术的普及,音乐的传播方式也就发生了改变,转变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传播。由于小提琴音乐是特殊的音乐演绎类型,所以音乐传播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小提琴音乐传播方式的变革。另外,茶文化思维中所蕴含的多元化思想,对小提琴音乐的传播、小提琴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剖析茶文化思维中的文化价值,可以为小提琴音乐的传播提供更多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魏靖宇 《福建茶叶》2023,(1):190-192
文化自信是我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自中国茶传到海外以来,饮茶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一种风尚,国人主动传承中国茶文化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大国魅力极为重要的体现。本文在文化自信视域下,简要介绍中国茶,分析茶文化在我国儒、道、佛中的体现,探究中国茶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及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对茶文化的传播进行研究,将茶文化的传播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把影响茶文化传播的各个因素看成子系统,依据茶文化的不同传播途径进行分析,为新时期茶文化的传播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茶文化富含传统文化内涵和精髓,蕴含有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在当今汉语热的浪潮之下,我国的茶文化可以借此为契机,在对外汉语文化输出过程中,将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传播和输出。将有关茶的汉字词语与时代性相联系,采用情境相融的茶文化传播方式,对我国传统的茶文化进行广泛的传播,展现出茶文化在中国的独特魅力。从而在全球化经济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更好的增强我国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9.
张赛 《福建茶叶》2021,(4):285-286
在近些年的发展变革中,使得数字媒体艺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且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较为直接的影响.例如,对电视、电影、游戏等诸多的方面,都产生了较为直观的影响.对于数字媒体艺术而言,是一种具备着较为独特艺术性与技术性的一种技术方式.而茶文化则是我国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所积累下来的宝贵文化,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就基于当...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倡议为江西茶文化的国际传播和茶产业的结构升级提供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江西茶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过程中存在茶业品牌“小、杂、弱”,对外传播渠道与方式有限,传播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薄弱和受众的语言与习俗存在差异等问题,基于婺源绿茶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生态价值,本文提出整合茶品牌优势资源、丰富茶文化传播渠道、加强茶文化专业队伍建设和增强受众的茶文化体验四大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