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有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完善的茶文化资源体系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茶文化理念,同时也有着体系化的茶文化物质资源。不仅如此,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体系中,其不仅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融入,同时更是对民族精神理念的有效传承。本文拟从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融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具体价值认知,从而探究茶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具体思路认知。  相似文献   

2.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我国从种植茶叶到饮茶都极具文化内涵,有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深受茶文化影响,对其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本文将针对茶文化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进行分析探讨,旨在进一步分析茶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理念创新过程中,通过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其中,从而优化整个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理论应用的最佳效果。本文拟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入手,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理念认知,通过融入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实质性要求,探究融入茶文化元素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理论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4.
刘洪伟 《福建茶叶》2022,(1):183-185
在新的发展条件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创新,需要完善其理论内容,构成更加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茶文化作为中国特色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理论的融合,可发挥茶文化的价值,对学生文化品格和素养进行全面的塑造.本文分析茶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理论的契合点,并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做出研究,为文化的传播和现代化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社会演变过程中各种不同类型文化的构成体系之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而逐渐形成和产生的,反映了在漫长的历史中不同时期的人们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与变化。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文学家、社会学家都开始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研究,以此来推动民族体育文化互动从而发展族群之间和谐共同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一样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在二者不断的创新、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这一定的汇聚与结合,本文通过从茶文化视角来对贵州少数民族松桃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松桃四面鼓的社会文化功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茶文化背景下传承和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充分发挥茶文化对体育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价值作用,本文拟从体育非物质文化具体内涵解读入手,对茶文化背景下传承和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探究了茶文化背景下传承和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茶,作为一个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了几千年的神奇物种,它与中华的文明交融在一起,哺育着中华的儿女。它与世无争,清新淡雅,却源远流长。它低调从容,风味俱佳,却和历史一起推动并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在现代,传统的茶文化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本文首先对传统茶文化的概述做了具体的介绍,对城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内容以及意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对于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对传统茶文化在当代的城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为体育事业建设提供了优秀保证,为进一步提高民族体育文化建设水平,需要重视与茶文化进行交融,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本文充分研究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何实现与茶文化的相互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人们对音乐的不断追求和探索而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器乐,这些器乐极大的感染力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传统茶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发展倍受人们的瞩目。本文拟从民族器乐和传统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出发,浅谈民族器乐对传统茶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以此突破目前茶文化发展的局限性,不断创新,从而让这千年的文化传统得以焕发新的时代光芒,在未来发展的更好。  相似文献   

10.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中国茶文化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之间具有相容性与相同性,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一同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服务。本文就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相同性为内容,进行几方面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茶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结合发展展开深入研究,简要阐述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茶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要特征有哪些,探索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茶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机结合发展为目的,分别为其提供三点有效对策,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开展,提供科学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何雷 《福建茶叶》2017,(12):296-297
本文从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出发,探讨了采茶舞蹈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我国的采茶舞蹈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这样才能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使采茶舞蹈获得更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13.
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发展不断成熟,如今各种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断深化,民族舞蹈文化和民间茶文化都在面临极大传承压力和危机,因此如何才能在理清两种文化价值内涵的基础上,探究到适合两者传承融合的具体实施思路。本文拟从民族舞蹈文化与民间茶文化的内涵分析入手,结合民族传统舞蹈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结合民间茶文化对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价值作用,从而探究融入民间茶文化的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文化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与价值观念。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结合茶文化一同宣传、倡导,能够更好的激发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热爱,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茶文化,传承茶文化。总之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茶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倡导与发展作用十分巨大的,充分利用茶文化的群众基础,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建茶文化与民族体育文化和谐发展的新模式,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当代每一位中国人共同的承担责任,也是当代文化建设者们共同承担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而茶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一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传统茶文化的有效融合,将会促进我国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茶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然后研究了二者的共性,最后提出了融合二者的对策,希望能够促进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与传统茶文化更好的融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茶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囊括了丰富多样的人生哲理和价值理念。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传承中,将茶文化与其融合共同宣传、共同倡导,可以充分激发人们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和喜爱,还能协助人们更好理解传统茶文化,发扬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进程中,茶文化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及倡导具有重要作用,合理有效运用茶文化群众基础,传承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建茶文化和民族体育文化特有的发展模式,推动二者有机融合,是当前所有中国人需要承担的责任,亦是现代文化建设者必须承担的使命。本文基于对茶文化的概述进行解读,明确茶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而后总结出具体发展模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人们对传统茶文化和中国武术文化进行具体理解和认知时,我们看到对两者的理解存在相应不同,比如我们理解的传统茶文化更多是一种基于饮茶习惯所具体形成的文化机制,而对于中国武术文化则很多人依旧是影视或者小说中来感知。本文拟从我国传统茶文化资源发展的具体状况分析入手,结合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历史状况概述,进而探究融入传统茶文化元素实现中国武术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8.
唐尧 《福建茶叶》2016,(5):382-383
中国的茶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研究二者的文化属性和特征,了解文化背后的根源,有助于提升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且可以实现文化传承。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以武陵山区为例,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产生文化的生态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旨在充分利用这些生态特征,打造更加优秀的文化,促进武陵山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孙丽娟 《福建茶叶》2016,(9):394-395
在“互联网+”时代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受到了通俗音乐文化的冲击。由此,若是单纯依靠专业人士去传承这一文化,则难以使民族音乐文化植根于群众基础之上。因此,需要充分发挥茶文化的作用,来助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具体的措施包括:理清茶文化与民族音乐文化的契合点、创建以茶文化为依托的音乐沙龙项目、突出旅游项目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以新媒体为信息源传递民族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20.
茶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于拓展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具有十分重要促进作用。而在茶文化背景下,对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进行结合的过程中,需正确了解茶文化、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进行结合的必要性。由此,通过精准定位教育创新切入点,能够善用茶文化巧妙输出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精准对接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内容契合点,并能科学应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趣味化渗透与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