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沙半干旱区旱地玉米提高降水生产效率的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垄膜沟种微集雨和全地面平铺覆膜栽培技术对提高旱地玉米天然降水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沟垄微集雨结合覆盖有效地利用了垄膜的集雨和沟覆盖的蓄水保墒功能,改变了降雨的时空分布,使降雨集中在沟内,明显提高了降雨的利用率,特别是5 mm左右微小降雨的利用率。全地面平铺覆盖栽培最大限度降低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达到保墒的目的。田间沟垄微集雨技术和全地面平铺覆盖栽培技术能增加玉米产量,提高降水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旱地双垄面集雨全膜覆盖栽培技术是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03年在实施农业部《2003年旱作节水财政专项》项目中,针对旱作农业主要依靠自然降水,而总降雨量的60%~65%无效蒸发,特别是一些微小降雨无法充分利用的现实。对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的起垄、覆膜、播种形式反复试验探索形成的。该技术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融为一体,具有明显的集雨蓄水、抑蒸保墒、增产增收的效果,是旱作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实用技术。为此,我们在马铃薯作物上进行了的试验,探索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墒、增产效果的全膜覆盖栽培模式,为大田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干旱区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正>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通过按带幅起大小垄,实施全地面覆盖,集保墒、集雨、增温、增产为一体的一项适宜于北部干旱半干旱区的抗旱种植技术。其主要优点是:通过在大小垄上全覆盖地膜,充分接纳马铃薯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特别是将春季5 mm左右的微小降雨通过膜面汇集到集雨沟,有效解决旱作区因春旱严重影响播种的问题,保证马铃薯正常出苗;能最大限度的保蓄马铃薯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保证马铃薯生育期内的水分供应;早期能够提高地温,增加有效积温,延长马铃薯生育期,有利中晚熟品种发挥生产潜力,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4.
西吉县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吉县连年干旱的自然状况成为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通过多年的试验摸索总结出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择地块,规格划行;合理施肥,起垄覆膜;土壤处理,防虫除草;选择良种,适时收获等环节。为西吉县乃至宁南山区马铃薯抗旱高产栽培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相似文献   

5.
《中国马铃薯》2016,(1):18-19
近几年,定西市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在普及推广黑色全膜双垄垄侧种植马铃薯技术的同时,积极研究探索旱地黑色全膜马铃薯垄上微沟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改弓型垄面为"M"型垄面,解决了大垄中间部位始终较干的问题,实现了降雨资源的最大化集纳保蓄和高效利用;改侧播为垄上脊播,增加了土壤熟土层厚度及薯块有效生长空间,使薯块生长均匀,有效提高了马铃薯商品薯率。  相似文献   

6.
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全膜覆盖起垄微沟种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西北旱作区马铃薯种植仍以传统的平作培土栽培花期起垄为主,致使马铃薯产量不高、商品率低,生产效益不理想,限制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为充分发挥旱地马铃薯生产潜力,增加生产效益,本试验在长期试验研究和技术示范的基础上,以全膜覆盖起垄微沟为核心,通过调节株行距、垄沟大小及垄沟比,并综合土壤耕作、品种选择、适期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清除废膜等技术要素,形成了旱地马铃薯全膜覆盖起垄微沟种植技术。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对推进西北旱作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不同覆盖方式下西北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差异,在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设置15N微区试验,分析常规播种、垄覆沟播、全膜穴播和秸秆覆盖4种栽培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氮素累积及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与常规播种相比,垄覆沟播、全膜穴播和秸秆覆盖下小麦产量分别提高4.9%、15.4%和12.4%,其中全膜穴播和秸秆覆盖的增产效果达到显著水平;地上部总生物量分别提高4.6%、23.9%和16.8%;籽粒氮含量分别降低19.6%、8.9%和7.2%。籽粒氮素累积量和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在不同覆盖方式下变化趋势一致,全膜穴播和秸秆覆盖的籽粒氮素累积量较常规播种分别提高6.0%和5.6%,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分别提高8.0%和5.5%,而垄覆沟播的籽粒氮素累积量和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较常规播种分别降低13.9%和10.8%。垄覆沟播、全膜穴播和秸秆覆盖的籽粒氮素中肥料氮的比例较常规播种分别提高22.5%、29.8%和16.3%,籽粒中肥料氮累积量分别提高4.2%、39.3%和20.5%;地上部肥料氮累积量分别提高7.1%、38.8%和19.3%;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7.1%、38....  相似文献   

8.
安定区地膜马铃薯不同覆盖方式集雨保墒增产试验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安定区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县区之一,通过对地膜马铃薯不同覆盖方式集雨节水保墒增产的试验研究,选择适宜安定区马铃薯栽培的地膜覆盖方式,研究了地膜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双垄全膜覆盖侧播处理增产保水保墒效果为最好。与对照(CK)相比,其株粒数、株粒重、大薯率分别增加1.5个、0.3 kg、62.5%;各处理产量以双垄全膜覆盖侧播的产量为最高,11 725 kg/hm2,比对照增产2 125 kg,增产率为22.14%。  相似文献   

9.
在张家口雨养旱作区通过田间试验,采用2种垄膜沟播聚水种植模式与常规半膜覆盖和露地平播种植相对比,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生育期间根层土壤水分、温度及生物产量和降水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膜沟播聚水种植模式聚雨效果明显,垄膜沟播较露地平播苗期增加积温,对玉米生育前期有明显的增温效果。水分利用效率和综合经济效益表现为垄膜沟播垄宽:沟宽=70 cm∶40 cm垄膜沟播垄宽:沟宽=80 cm∶30 cm常规半膜覆盖露地。垄膜沟播聚水种植模式可有效解决雨养旱地玉米播种-拔节和灌浆-成熟期间的干旱问题,且出苗整齐一致,容易回收残膜,垄膜沟播垄宽∶沟宽=70 cm∶40 cm聚水种植模式综合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10.
2013~2015年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以传统平作不覆盖为对照(CK)、地膜全覆盖(PA)、可降解膜全覆盖(BA)、玉米秸秆全覆盖(SA)和沟垄集雨半膜覆盖(RH)4种覆盖方式,研究不同秋季覆盖方式的土壤水分保蓄效果及对春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春休闲期,PA、BA、SA、RH处理均能有效提高播种前土壤水分,SA和RH处理在整个生育期土壤蓄水量显著高于CK,PA和BA处理仅在生育前期有较高的土壤水分;PA、BA和RH处理均有增温效果。不同处理中,PA处理产量最高,2年平均较CK提高58.17%,RH与BA处理分别较CK提高34.16%和27.05%,SA处理低于CK;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规律一致,PA、BA和RH处理分别较CK提高36.89%、14.34%和29.51%。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膜侧沟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马铃薯膜侧沟播栽培技术是安定区科技人员针对日益频繁严重的干旱导致北部各乡镇马铃薯不能适期下种和出苗而研究摸索出的一项主动抗旱栽培技术。该项技术的原理是沟垄相间,垄上覆膜,沟  相似文献   

12.
安定旱作区秸秆覆盖马铃薯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定区马铃薯和玉米地膜覆盖种植面积大,玉米秸秆产量多,将玉米秸秆还田利用和减轻地膜污染有机结合,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旱作农业绿色发展。该试验充分利用安定区玉米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研究探索秸秆覆盖代替地膜覆盖的可行性,减轻地膜覆盖对环境污染的压力。通过将玉米秸秆粉碎覆盖在马铃薯种植垄面,与安定区常规种植模式黑色全膜覆盖及露地种植进行比较,研究秸秆粉碎覆盖栽培对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起垄种植延长了马铃薯的生长期,为126 d,较秸秆黑膜双层覆盖双垄侧播种植处理延长8 d,较黑色全膜双垄侧播种植处理延长5 d,较露地起垄种植(CK)处理提早2 d。虽保墒、保温效果不及黑色全膜覆盖处理,但提高了马铃薯单株块茎数和块茎重及单位面积产量,秸秆覆盖起垄种植处理的单株块茎数、单株块茎重和大薯率分别为7.5粒、0.78 kg、73.1%,较秸秆黑膜双层覆盖双垄侧播种植处理高0.4粒、0.05 kg、6.0个百分点,较黑色全膜双垄侧播种植处理高1.4粒、0.11 kg、11.9个百分点,较露地起垄种植(CK)处理高1.7粒、0.16 kg、16.6个百分点;产量以秸秆覆盖起垄种植处理最高,为41 339 kg/hm~2,较秸秆黑膜双层覆盖双垄侧播种植处理增产5 163 kg/hm~2,增产率为14.3%,较黑色全膜双垄侧播种植处理增产9 072 kg/hm~2,增产率为28.1%,较露地起垄种植(CK)处理增产12 539 kg/hm~2,增产率为43.5%。因此,在安定旱作农业区,秸秆粉碎覆盖种植马铃薯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河西沿山冷凉区马铃薯垄膜沟灌高效节水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灌溉条件下,种植马铃薯可将土地起垄覆膜,实行垄作沟灌,膜面集雨,改传统的大水漫灌为沟内渗灌,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率。通过选用优质脱毒种薯、科学施肥、种薯处理、膜面打孔、膜上覆土、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配套技术,起到了抗旱、节水、增产的作用。平均每667m2产量3 850 kg,比平作节水100~150 m3,增产30%~40%,增产节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西北旱作雨养区春小麦最优栽培方式,以甘春25号为供试材料,以露地条播为对照(CK),设置全膜覆土穴播(T 1)、黑色全膜垄作穴播(T2)、膜侧沟播(T3)、秸秆粉粹微垄覆盖沟播(T4)、秸秆带状覆盖条播(T5)5种处理,分析不同栽培方式对春小麦生长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 1~T5处理叶面积平均增长率在孕...  相似文献   

15.
寒旱区不同覆膜栽培模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马铃薯品种陇薯3号为试材,研究了全膜起垄侧播(地膜全覆盖种在垄的两侧,双行)、半膜起垄顶播(覆盖垄,不覆盖垄沟,种在陇上,单行)、全膜起垄沟播(全部覆盖,种在垄沟,单行)和露地起垄顶播(CK)(起垄,种在陇上)4种栽培模式对其产量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较,3种覆膜栽培模式均可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促进马...  相似文献   

16.
提高旱作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覆膜方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2009年在甘肃省东部黄土旱塬区进行了旱作大豆地膜覆盖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沟垄覆膜能够将农田集水与保墒结合为一体,可以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大豆全生育期耗水量与耗水强度.沟垄覆膜处理产量可达3279.8 kg·hm-2,较常规平膜覆盖、露地种植产量分别提高14.0%、41.9%;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2.8 kg·hm-2·mm-1,较常规平膜覆盖、露地种植分别提高19.6%、58.0%.沟垄覆膜栽培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在大豆生育前期可以有效保持土壤水分,生育中后期可将深层土壤水分提到上层供大豆生长所需,是旱作区进一步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对西北半湿润偏旱区(甘肃镇原)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特别是玉米生产中春旱严重等问题,研究6种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量、株高、叶面积指数、生育时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垄面全膜覆盖沟播提高了玉米出苗率和出苗速度,提早成熟,整个生育期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始终大于其他处理,增产效果明显,是旱作区进一步挖掘降水潜力和高产田创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覆膜方式对旱作马铃薯若干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露地平播、平作行上覆膜、双垄全膜覆盖、起垄行上覆膜及起垄覆膜膜侧播种五种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马铃薯若干生理指标的影响,旨在探讨适合内蒙古武川县旱作马铃薯栽培的覆膜方式。结果表明,四种覆膜方式均能不同程度提高旱作马铃薯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并使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处于较低水平,以维持植株正常的生长代谢,其中以起垄覆膜膜侧播种和双垄全膜覆盖两种覆膜方式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单垄半膜覆盖栽培方式对烤烟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单垄半膜覆盖栽培方式对提高烟叶经济性状有一定促进作用,较对照可增产36 kg/hm2,增效522元/hm2,同时较单垄全膜覆盖栽培方式可减少50%地膜的使用量,降低能耗50%,减少“白色污染”程度,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中国马铃薯》2018,(2):86-89
地膜覆盖是干旱区作物种植的有效方法。马铃薯‘青薯9号’是定西市广泛种植的新品种,然而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青薯9号’产量的影响目前仍不明确。试验研究不同地膜覆盖方式下土壤保水性以及‘青薯9号’的物候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特性。结果表明,全膜大垄侧播+膜上覆土处理下土壤保水性最好,双垄全膜覆盖侧播方式下马铃薯‘青薯9号’平均块茎重和产量最高。研究可以为该地区马铃薯‘青薯9号’大面积推广中适宜种植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