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细胞全能性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以来,无数中国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从不同方面和层次对其进行验证和探索,取得了诸多有实践和理论意义的成果,丰富和充实了植物细胞全能性的理论。同时,基于该理论而发展起来的植物细胞离体培养技术在各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本文就植物细胞全能性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2.
植物是没有神经系统或免疫系统的,但它们有自己的细胞交流系统,那就是信号脂质。 美国生物科学家肯特查普曼发现,如果植物遇到类似病菌或其他对细胞造成威胁并导致细胞死亡的不利因素时,植物中的某些脂类化合物就会担当起信号分子的角色。这些脂质会阻断造成细胞破坏和组织死亡的酶。 在基础细胞研究方面的这一发现,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从延迟新鲜水果的成熟到切花的保鲜。 这些信号脂质是存在于所有的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膜组成成分,科学家将这种信号脂质与人类细胞的信号脂质进行了对比研究。 与人类不同,植物没有循环抗体,它们不能躲避冷热天气以及紫外线造成的压力。在适应环境的变化方面,植物的行为其实比人类更加有经验。  相似文献   

3.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已经成为当今科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研究者已发表众多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文献综述,但单纯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特别是植物收获后的处置技术的系统综合的文献综述少之又少。为此,系统阐述了植物修复技术的内涵、组成部分、优缺点、超富集植物的概念、研究概况和修复植物收获后的处置技术,指出植物采矿技术可能成为科学家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并对植物修复技术发展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 《种子世界》2012,(9):46-47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重组技术、细胞DNA培养技术或种质系统转化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基因组,并能在后代中稳定遗传,同时赋予植物新的农艺性状的技术。自1996年商业化种植以来,转基因玉米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商业化。到2010年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有29个,其中共有16个国家种植商业化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已达到4680万hm2。1目前应用的转基因技术目前应用较多和成熟的转基因技术主要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PEG介导法、超声波介导法、电击法、子房注射法等,还有近几年才  相似文献   

5.
王桂龙 《作物杂志》1991,7(4):11-12
由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和较完善的植物组培技术以及植物细胞的基因转化系统的建立,这一高技术可能在未来农业生产上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已在抗性育种、生物固氮、改良植物蛋白质成分,提高作物必需氨基酸含量、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等方面有重大进展和突破,有的已进入大田试验并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1必要性组织培养是应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组织或细胞培养,从而改变细胞的遗传信息,以创造植物新物种或新品种的一门科学。它以其手段先进、技术简单成熟、繁殖快速、经济合理高效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高度重视。近年来...  相似文献   

7.
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国成功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以来,不少学者致力于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的机理研究。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已定位和克隆了控制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的基因。2006年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研究组在《ThePlantCell》上发表论文揭示:BoroII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由线粒体编码的细胞毒素肽引起,两个含PPR蛋白基因中的任何一个均可破坏或降解细胞毒素肽使植株育性恢复,从而在分子水平解释了BoroII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性的机理。这是中国科学家对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研究的最新贡献。  相似文献   

8.
一、组织培养的发展花卉的组织培养,就是在无菌条件下分离花卉的一部分,接种到培养基上,在人工控制营养、激素、温度、光照、湿度等条件下进行培养,而使之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早在1902年,德国的植物生理学家哈贝兰德就提出了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至单个细胞,而每个细胞都具有不断分裂发展成完整植株能力的细胞全能性理论。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培养并没成功。此后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作了大量工作。1943年,美国的怀特明确提出了“植物细胞全能性”学说。五六十年代,由于组培技术的提高、生长调节剂的发现和作用机制的研究,使组织  相似文献   

9.
《种子》1992,(3)
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子先、刘东旭编著的《植物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一书,最近已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国内外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的最新实验技术和方法的专著,反映了当前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技术与方法的新水平。书中详尽记录了当代著名细胞遗传  相似文献   

10.
据《科学》5月1日的报道,德国科学家Stegemann S.和BockR.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植物组织移植的交界处,细胞遗传物质可以频繁进行交换。组织移植技术应用非常广泛,从植物育种到动物器官移植,都包含在这个概念之内。传统的观点认为,组织移植的供体和受体各自有自己的遗传物质,移植的组织供体和受体虽然融合在一起,但是它们的遗传物质不会混合。  相似文献   

11.
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国成功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以来,不少学者致力于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的机理研究。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已定位和克隆了控制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的基因。2006年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研究组在《The Plant Cell》上发表论文揭示:BoroⅡ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由线粒体编码的细胞毒素肽引起,两个含PPR蛋白基因中的任何一个均可破坏或降解细胞毒素肽使植株育性恢复,从而在分子水平解释了BoroⅡ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性的机理。这是中国科学家对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研究的最新贡献。  相似文献   

12.
植物单细胞分离与转录组学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7):2236-2242
细胞异质性是多细胞生物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通过分离单细胞,并对其进行转录组分析,有助于准确而深入地理解细胞分化、信号转导等生物学过程及相关的基因调控网络。目前动物细胞的相关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而植物由于存在细胞壁,显著增加了细胞分离的难度及基因表达数据的准确度,限制了植物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的研究进展。本研究综述了几种有较广阔应用前景的植物单细胞分离技术,重点介绍了根细胞和保卫细胞两类典型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学研究进展,并讨论了植物单细胞转录组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3.
克隆(Clone),原指由同一个体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各细胞遗传基因相同的纯细胞系,即无性繁殖细胞系。那么利用生物的体细胞(而不是生殖细胞,更不是种子)培育成另一个成体的繁殖方法,就叫克隆。克隆植物技术如今已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大发展。如利用幼芽茎尖分生组织进行培养繁殖,就是最成功的克隆植物技术。它适用于珍贵的或不易用常规方法繁  相似文献   

14.
前沿科技     
正中国科学家发现植物细胞"自杀神器"我国科学家在植物免疫研究领域取得历史性的重大突破。研究首次发现植物细胞内存在一种"自杀神器"。它就是植物免疫关键因子——抗病蛋白组成的形似"风火轮"的抗病小体。研究成功解析了抗病小体的电镜结构,从分子层面上揭示了抗病蛋白管控和激活的核心机制。这一发现,为更好地利用抗病蛋白提供了新的可能。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周俭民团队和清华大学柴继杰团队、王宏伟团队联合完成。  相似文献   

15.
<正>人和动物都会患癌病。有趣的是,植物也会生癌病,而且与人和动物的癌病极为相似。在栎树等一些植物表皮下的组织里,常常有一种叫瘿蜂的昆虫在那里产卵,逐渐形成虫瘿,它会引起植物组织的癌变。受伤植物的伤口感染到细菌、病毒,就会患肿根病,畸形生长,甚至导致癌症。植物得了癌症以后,很快就会蔓延到其他正常的组织部位,出现恶性肿瘤。科学家发现,原生的癌组织里感染有细菌或病毒,而次生的癌组织里,却没有细菌或病毒。人们把这种患有肿瘤的树枝剪切下来,将其嫁接在正常植株上,结果那些  相似文献   

16.
1.食品工业与生物技术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有机体(从微生物直至高等动物、植物)或其组成部分(包括器官、组织、细胞或细胞器等)发展新产品或新工艺的一种体系",是"操纵生物(微生物、植物、动物)的细胞、组织或酶,进行生物合成、生物转化或生物降解,大规模地生产预期产品或达到特殊目的的一门技术".  相似文献   

17.
科技动态     
《种业导刊》2008,(9):46-46
我国科学家成功分离出控制水稻广亲和性状的主效基因S5,版纳植物园入侵生态学研究取得新进展,日美科学家初步揭开植物气也形成的奥秘,日本计划开发可评估二氧化碳封存效果的技术,我国农户储粮减损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18.
正在光怪陆离的植物世界里,有许多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科学研究表明,植物和人类的生理机能有某些相似之处,为研究和揭示这些植物之谜,科学家们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与努力,现在有些谜团已被逐步揭开。植物有血型的区别。多年前,日本的山本茂法官在侦破一起凶杀案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凶杀现场未沾血的枕头上,竟然有微弱的AB血型反应。事后,他对枕头内的荞麦进行了鉴定,令人吃惊的是,荞麦皮果真  相似文献   

19.
《新疆农垦科技》2012,(5):68-68
转基因技术可用来改变植物的某些遗传特性.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的作物新品种:可用转基因植物或离体培养的细胞来生产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如人的生长素、胰岛素、干扰素、白介素、表皮生长因子、乙型肝炎疫苗等基因已在转基因植物中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20.
1植物克隆技术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质植物克隆技术实质上就是利用风靡世界的现代“克隆”技术与现代工业生产技术,把自然界“植物品种的杂种优势”或通过“转基因技术及现代生物技术”产生的高产优质抗虫抗病等优良遗传性状,象“模型”一样简单,立即固定并迅速工业化生产出其繁殖体。因此说植物克隆技术就是克隆技术在植物无性传代繁殖中的应用。克隆即英文“Clone”的音译,实意为无性繁殖系,即通过无性繁殖(如细胞有丝分裂)连续传代并形成的群体。克隆技术(Cloning)则是指由众多的基因或细胞群体中通过无性繁殖和选择获得目的基因或细胞的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