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牛血孢子虫单一种的分离技术及其保藏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相似文献   

3.
将实验室培育的“洁净”长角血蜱的幼虫、若虫、成虫及微小牛蜱的幼虫,先后分别释放到人工感染卵形巴贝斯虫单一种牛体上不同部位事先粘贴好的布袋中,使其自行叮咬吸血。待饱血脱落后亦分别收集,置28℃、相对湿度约90%的条件下蜕皮或产卵孵化。而后用不同世代和各变态期的蜱,分别叮咬感染除脾和非除脾健康易感牛。结果表明,长角血蜱的当代若虫和成虫对卵形巴贝斯虫没有传播能力,幼虫和若虫吸入的病原亦不能经卵传递;饱血雌虫吸入的病原可经卵传递,次代幼虫、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都具有传播能力。次代感染幼虫经兔体后的若虫和成虫也具有感染力。 微小牛蜱不能传播该种病原。  相似文献   

4.
牛血孢子虫单一种的分离技术及其保藏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5.
实验性卵形巴贝斯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ujinaga,T.(1981)进行了实验感染卵形巴贝斯虫(Babesia ovata)的除脾牛和非除脾牛的临床症状、血液学、血液化学及尿液变化研究。该作者1982年又观察了摘除脾脏和地塞米松处理对牛实验感染卵形巴贝斯虫的影响。国内实验性卵形巴贝斯虫病的研究尚无报道。本文报告除脾、注射氢化泼尼松和不作任何处理的3组试验牛,实验感染卵形巴贝斯虫后的临床症状、虫体反应、血液学变化以及病理学观察。  相似文献   

6.
文献报道,巴贝斯虫可经卵传递。然而有关经卵传递时巴贝斯虫的形态学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以长角血蜱成虫对卵形巴贝斯虫感染牛饱血脱落后的次代幼虫叮咬除脾实验牛,对幼蜱体内卵形巴贝斯虫的发育进行形态学观察,同时幼蜱叮咬后实验牛末梢血液进行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7.
牛卵形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长期在液氮或-80℃冷冻保存虫株-牛卵形巴贝斯虫(B.ovata)的体外培养方法,并探讨了培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液氮内保存2年之久的牛卵形巴贝斯虫809814号虫株,先经过BO-SCID小鼠体内大量增殖后,在完全埋头液和37℃,5%CO2,5%O2,90%N2培养箱内能够快速增殖,连续培养45天,继代9次,B.ovata在BO-RBC-SCID小鼠体内染虫率可达15%以上,体外培养最高染虫率为6.3%,染虫率5%以上红细胞可作诊断用抗原的制备材料或用液氮(或冷冻)继续保存。  相似文献   

8.
莫氏巴贝斯虫和羊巴贝斯虫在我国的分离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甘肃省庆阳地区的发展及病愈的小尾寒羊血液中分离出2种巴贝斯虫并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初步证实该地区“坏肠子”病的病原为巴贝斯虫。一种小型虫体鉴定为羊巴贝斯虫,另一种为大型虫体,鉴定为莫氏巴贝斯虫,含羊巴贝斯虫的血液注射给除脾羊后,第14d血涂片中红细胞的染虫率达最高点(为0.5%),之后逐渐下降,感染羊自然耐过,含有混合虫种的血液注射给易感除脾羊后,红细胞染虫率迅速上升到30.0%,感染后第6d羊因  相似文献   

9.
从日本牛体分离的卵形巴贝斯虫新种译者白启作者南,哲郎,石原忠雄除冲绳本岛而外,对从日本牛体分离的巴贝斯虫未定种作了鉴定。与双芽巴贝斯虫(Babesiabigemina)、牛巴贝斯虫(B.bovis)、分歧巴贝斯虫(B.divergens)和大巴贝斯虫...  相似文献   

10.
11.
为建立牛卵形巴贝斯虫(B.ovata)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B.ovata CCTη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PCR检测方法。对该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及临床样本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PCR方法扩增B.ovata CCTη基因片段大小为1 008 bp,与参考株序列同源性为100%。该方法对牛巴贝斯虫、牛双芽巴贝斯虫、牛瑟氏泰勒虫基因组DNA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最低可以检测样品中34个拷贝的DNA。通过对49份临床样本的检测,该方法比姬姆萨染色镜检阳性率高8.2%。本实验为B.ovata的诊断提供了一种特异、敏感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2.
甘肃张家川牛卵形巴贝斯虫的分离及补充传播试验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得甘肃张家川牛体所采集的长角血脾饱血雌虫的次代幼虫,叮咬除脾健康易感牛,于第8天的末稍血液涂片中,发现了典型的卵形巴贝斯虫,第12天染虫率达到3.12%的高峰,随后下降至带虫水平,这是在甘肃省首次发现并分离出的一株卵形巴贝斯虫。试验证实,长角血脾雄虫也具有传播卵形巴贝斯虫的能力,卵形巴贝斯虫也可以通过长角血脾隔代垂直传播,这两个结果尚属首次报道,在自然感染牛体采集的饱血雌虫血淋巴涂片中也观察到了卵  相似文献   

13.
水牛巴贝斯虫病病原—牛巴贝斯虫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研究采用微气静相培养技术,对一株采自人工感染的去脾脏水牛犊的牛巴贝斯虫(Babesia bovis)进行了80天的连续体外培养·继代26次,累积增殖6.51×10~((?))倍;累积稀释2.19×10~(35)倍。培养24小时红细胞的染虫率为2.63±0.50%;48小时为7.18±1.39%;72小时为20.78±4 52%。最高红细胞染虫率达33.50%。体外培养的牛巴贝斯虫与采自病牛血液内的牛巴贝斯虫形态一致,说明已建立了水牛巴贝斯虫病病原——牛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 对影响牛巴贝斯虫体外培养的几种因素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培养液pH值显著地影响虫体的繁殖,最适的体外连续培养的pH为7.2;合适的血清浓度为40%;血清灭活后,支持牛巴贝斯虫生长繁殖的能力明显降低;脱纤血分离的血清和自然凝固血析出的血清用于培养的效果相同;RPMI-1640和TCM-199培养液支持牛巴贝斯虫生长繁殖的能力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15.
牛巴贝斯虫病是牛的易感寄生虫病,该病以发热、黄疸、消瘦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病牛感染后产生毒性代谢产物,破坏体内红细胞,出现溶血性贫血。控制本病的关键是灭蜱,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发病后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病死牛要做好无害化处理,牛群定期驱虫,搞好养殖场环境卫生,保障养牛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牛卵形巴贝斯虫CCTη基因序列设计合成2对巢式PCR引物,建立牛卵形巴贝斯虫巢式PCR诊断方法,对该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进行了筛选,并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及临床样本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巢式PCR方法外引物扩增牛卵形巴贝斯虫基因组片段的长度为1 008bp,内引物为537bp;该方法扩增不出牛瑟氏泰勒虫、弓形虫、犬新孢子虫基因组DNA;最低检测DNA含量为16fg;通过对46份临床样本的检测,该巢式PCR较常规PCR阳性检出率高8.7%。本试验为牛卵形巴贝斯虫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更为特异、敏感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8.
牛双芽巴贝斯虫病的防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采取控制传播媒介和药物预防注射为中心的综合防制措施,在蜱活动的4-11月份,选用双甲脒和螨净,进行牛体表喷洒灭蜱,两种灭蜱药每半月交替使用一次。在牛双芽巴贝斯虫病发病季节5-9月份,选用贝尼尔、咪唑苯脲进行两次预防注射或缓释剂一次预防注射,经过二年防制工作,防制点没有发生牛双芽巴贝斯虫病。牛体蜱数从9-282只/头次下降到0-11.3只/头次。间接血凝试验结果显示,牛阳性率从  相似文献   

19.
20.
双芽巴贝斯虫电镜观察显示,红细胞内的虫体可分为裂殖子、正在分裂的裂殖子滋养体三个阶段。球形体大小与核一样,位于核与前极环之间。滋养体多形,膜为单层,虫体内有线粒体,微丝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