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2016年我国种植业化肥施用状况及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种植业化肥施用量的变化不仅影响着我国化肥的供销平衡,还与环境安全密切相关。掌握种植业化肥施用状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前提保障。【方法】本研究利用农业农村部339个国家级基层肥料信息网点调查数据,计算2014—2016年我国种植业化肥施用总量,并对主要农作物和不同区域化肥施用量和化肥施用品种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2016年我国种植业化肥施用量分别为5989.7万t、6052.6万t和6041.4万t,其中三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年均化肥施用总量分别为728.3万t、1214.2万t和887.1万t,合计占到化肥施用总量的46.9%,华北、华中南和华东三个区域年均化肥施用总量分别为1603.1万t、1156.8万t和978.7万t,合计占到化肥施用总量的62.0%,复合(混)肥和尿素是农民最常购买的两种肥料,年均购买比例分别为76.8%和65.1%。【结论】我国种植业化肥施用量在2016年首次实现了零增长,化肥减量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但区域养分供应不平衡现象突出,主要表现为华北、华中南养分盈余较大,西南、西北养分供应不足。不同作物体系也存在施肥不平衡的问题,小麦、水稻基本合理,玉米和花生投入过量,甘蔗和棉花投入不足。建议国家加大力度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高效施肥模式,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水稻施肥现状及技术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稻是安徽省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为实现化肥零增长下的水稻高产,水稻施肥存在哪些问题以及需要哪些技术措施来解决是当前较为紧迫的任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安徽省2016~2018年5176个农户的水稻施肥状况开展了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肥料品种、养分含量、施用数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和水稻产量等。根据化肥的养分含量计算氮磷钾的投入量,以理论适宜施肥量对安徽省水稻施肥情况进行评价并针对施肥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结果表明,安徽省水稻单位面积氮磷钾肥用量3年平均分别为氮(N)183.5 kg·hm~(-2)、磷(P_2O_5)69.7 kg·hm~(-2)和钾(K_2O)86.2 kg·hm~(-2),呈正态分布;氮肥和磷肥施用过量的比例分别为46.5%和29.4%,而钾肥施用量不足的比例高达49.1%,各水稻种植区之间差异明显。沿淮淮北平原水稻单位面积的氮、磷用量最高,分别为202.4和77.8 kg·hm~(-2),沿江圩区单位面积施钾量最高,为108.4 kg·hm~(-2);全省水稻氮磷钾投入比例为1∶0.38∶0.47,年际间变化不大。安徽省水稻肥源主要为尿素和复合肥,采用一基一追和一基二追施肥方式的样本超过总量的80%。总之,安徽省水稻施肥过量问题较为突出,有55%以上的农户处于高产低效或者低产低效的水平。生产中应注重落实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根据区域特点集成基于养分供应(土壤+肥料)和水稻养分需求的机械化施肥技术,研制与土壤特性和水稻养分需求匹配的水稻专用配方肥和适合一次性施肥技术的肥料产品,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畜牧业环境承载力及粪便替代化肥潜力评估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为评估安徽省畜牧业粪便的环境影响及其节肥潜力,该文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借助ArcGI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表达,从土壤对养分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安徽省16市77县(区)畜牧业粪便的氮磷钾养分资源总量及其对耕地的环境风险,基于安徽省当前化肥施用现状,评估了粪便资源作为有机肥对化肥的替代潜力。结果表明,2016年安徽省粪便资源总量为5 804万t,主要集中在皖北6市25个县(区),占全省资源总量的61%,粪便养分总量为70.75万t,可替代安徽省同期化肥施用量的21.83%,若充分还田,可使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化肥施用强度由346降至270 kg/hm2。畜牧业废弃物对安徽省农用地环境污染风险不高,50%化肥施用比例条件下,有6个县(区)的畜禽粪便环境污染风险指数大于1,这些地区属于环境污染高风险地区。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畜牧业产业合理布局、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实现化肥零增长目标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4.
我国茶园施肥现状与减施潜力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合理施肥是保证茶叶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受茶树品种、采摘模式、栽培水平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茶园间施肥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厘清我国茶园施肥现状,分析不同茶区施肥水平的差异,寻求差异化的减肥途径,对实现我国茶园化肥减施增效,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依托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本研究于2010—2014年期间在我国主要茶区调查了5000多个茶树种植单元,约占我国茶园总面积的5%。调查内容包括氮磷钾肥料品种、用量、施用时间、施用方式以及茶园面积、茶树品种、施肥成本等信息。根据肥料养分含量计算不同种植单元的氮磷钾养分投入量,有机养分替代比例,并以现行的茶园推荐施肥标准作为施肥评价依据,对不同区域茶园的施肥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我国茶园的养分投入总量 (N + P2O5 + K2O) 为796 kg/hm2,施用有机肥的茶园样本比例为46%,按纯养分计,茶园有机养分投入量平均占总养分投入量的15%。各省茶区年均养分投入量为N 281~745 kg/hm2、P2O5 72~485 kg/hm2、K2O 76~961 kg/hm2。参照目前的推荐肥料用量,我国有30%左右茶园存在化肥过量施用问题,其中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福建等地过量施肥问题较为突出。复合肥已成为茶园的重要肥料品种,80%的茶园施用的是等养分比例的复合肥,茶园中磷肥或者钾肥过量施用现象开始凸显,福建、江西、湖南等地过半茶园磷、钾养分投入过量。根据过量施肥茶园的现有施肥水平,通过总量控制和增加有机肥比例等途径,大约可削减30%~40%的化肥用量。【结论】我国30%的茶园化肥过量施用,80%的茶园施用的化肥氮磷钾比例不完全符合茶叶养分需求,有机肥养分所占比例偏低,只有15%。依据不同茶区养分具体管理方式、茶叶栽培特点以及土壤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茶园化肥减施策略,大约可削减30%~40%的化肥用量。  相似文献   

5.
沼肥对保护地土壤酶及其呼吸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等有机质含量的猪粪、沼渣为基肥,追肥(化肥与沼液)以等N、等P、等K进行施用,采用二裂式区组设计的方法研究了沼肥、猪粪、化肥等不同施肥组合对保护地土壤酶活性及其呼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施任何肥料的对照处理,其土壤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呼吸强度最弱。沼渣与沼液配合施用较沼渣与化肥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土壤磷酸酶的活性,而施用猪粪或沼渣、施用沼液或化肥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差异较小;施肥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较小;施有机肥或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提高了土壤呼吸强度。施用化肥、沼渣分别比施用沼液、猪粪有利于提高土壤呼吸强度。猪粪、沼渣与化肥配合施用分别比与沼液配合施用的土壤呼吸强度高。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苹果施肥状况评价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为了解陕西省苹果施肥现状及农户养分资源投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05~2009年的21个县7141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有机肥施用农户分别占到99.96%、24.52%和20.37%,全省平均50.15%;化肥氮、磷、钾施用量从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到关中灌区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氮肥(N)由490 kg/hm2增加到619 kg/hm2,磷肥(RO5)由318 kg/hm2增加到447 kg/hm2,钾肥(K2O)由73 kg/hm2增加到382 kg/hm2.各区域苹果化肥氮磷钾和有机肥施用量整体上与产量都有显著的相关性,且化肥和有机肥养分投入均表现出报酬递减趋势.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化学氮肥施用适量农户分别占18%、17%和12%,全省平均17%,过量农户分别占67%、74%和78%,全省平均72%;磷肥施用适量农户分别占12%、27%和15%,全省平均20%,过量农户分别占42%、52%和65%,全省平均50%;钾肥施用适量农户分别占11%、12%和14%,全省平均12%,不足农户分别占84%、48%和15%,全省平均56%.陕西省农户苹果施肥中存在的问题为氮肥投入过量、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因此,增加有机肥投入,大幅度降低氮肥投入和合理施用磷肥是今后陕西省果农施肥的重点.另外,在陕北高原和渭北旱塬要注重增施钾肥.  相似文献   

7.
不同有机肥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花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通过盆栽试验,采用平板计数法和DGGE分析法,研究施用化肥与不同来源的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均显著提高了花生的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其中以施用麸酸有机复混肥处理最高;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总量以施用鸡粪处理最高,其他处理差别不大;土壤微生物总DNA提取、PCR扩增及其产物DGGE分析表明,施用各品种有机肥较不施肥与施用化肥促进了土壤某些微生物量的提高,而施用不同有机肥品种促使不同种类微生物量的提高.故不同有机肥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乃至其多样性特征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深入探索乡村绿色发展驱动因子影响效应,为实现乡村振兴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构建乡村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测算2010—2020年安徽省各地级市乡村绿色发展指数,构建回归模型考察驱动因子影响效应。[结果](1)安徽省乡村绿色发展平均水平稳步提升,其值由42.51增至79.41,年均增幅8.68%;各地级市乡村绿色发展指数年均增长速率为5.71%~10.94%。蚌埠市增长最快,最慢的为马鞍山市。(2)省域各驱动因子影响效应:产业结构(0.065 1)>经济(0.050 3)>技术(0.041 0)>人口(0.033 1)>政策(0.031 2)>开发程度(0.017 6)。(3)分区域影响效应皖北远大于皖中和皖南,其中,第一驱动因子在皖北是产业结构,皖中、皖南是经济;第二、第三驱动因子分别为技术和人口;城市开发强度与皖北、皖中乡村绿色发展呈正相关,而与皖南呈负相关。[结论]为了促进乡村绿色发展,安徽省应结合区域特色,利用生态优势,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随着萝卜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化肥高投入引起的肥料利用率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探索到重庆市潼南区萝卜施肥最佳生物有机肥替代比例,以田间肥效试验为基础,研究生物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萝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能有效减少化肥施用,萝卜商品产量随生物有机肥替代比例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20%替代比例的效果最佳,能有效提高萝卜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太湖流域典型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咏梅  江南 《土壤》2009,41(5):715-718
以太湖流域某一典型区为例,研究了上世纪50年代至本世纪初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上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大量施用化肥、有机肥用量急剧减少等原因,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上世纪80年代初至2004年,由于大量粮食作物转变为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而蔬菜等经济作物有机肥施用量较大,导致典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基本保持稳定甚至略有增加.肥料施用策略的变化以及种植制度的改变是导致太湖流域典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