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7 毫秒
1.
报道了凡纳滨对虾无特定病原 (SPF)育苗技术及养成试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平均单位水体出苗12 .88× 10 4ind/m3 ,育苗成活率 86 .15 % ;2 0 0 2年养成试验的对虾平均体重 34.318g/ind ,平均体长 14 .75 5cm/ind ,而对照池对虾平均体重 2 5 .793g/ind ,平均体长 13.0 33cm/ind。养成试验显示 ,放养优质无特定病原虾苗的池塘 ,平均可增产 4 6 .4 5 % ,成活率提高 7.4 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微生态制剂对提高漠斑牙鲆育苗成活率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漠斑牙鲆育苗过程中添加微生态制剂以提高育苗成活率进行了比对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育苗水体中添加微生态制剂的方法,能明显提高漠斑牙鲆育苗的成活率,改善水质,降低育苗用水量约30%~40%。在初孵仔鱼1×104ind/m3密度的条件下,添加微生态制剂的育苗池中不同阶段的仔稚鱼成活率高于对照组5%~10%;但随密度增加至2×104ind/m3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相互殘杀增加,仔稚鱼成活率都呈下降趋势;密度增加至3×104ind/m3时,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梭子蟹池塘养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不同面积、水深、底质的池塘,设置不同的隐蔽物,采用不同的放养密度,放养不同规格的苗种,调节不同的透明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梭子蟹养殖池塘以面积在5亩~30亩、水深在1.5m~2.0m、底质为泥沙质和沙泥质,养殖效果较好;幼蟹规格为720只/kg时,亩放养2000只~2500只,单产较高;随着放养密度增大,成活率逐渐降低;放养苗种规格越大,养殖成活率越高,试验条件下,放养规格为1000只/kg的苗种,单产最高;透明度为30 cm~40 cm的池塘,平均单产、成活率均较高,设置隐蔽物对防止梭子蟹互相残杀效果不明显;透明度大于40 cm时,设置隐蔽物的池塘养殖梭子蟹的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池塘、  相似文献   

4.
目前梭子蟹的苗种来源主要还依赖于海捕天然幼蟹或利用对虾育苗设施繁育的蟹苗,其数量有限,且养殖成活率又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梭子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2005年我站承担了“三疣梭子蟹土池育苗高产技术研究”项目,在自然条件下,开展了三疣梭子蟹土池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试验地点利用我站在宁波奉化湖头渡村的河蟹土池育苗基地,水源为象山港自然海水。二、池塘条件池塘规格20米×20米,各池设有独立的进排水设施,边坡比1∶3。三、试验用怀卵蟹来源怀卵蟹主要来源于本省舟山沈家门海捕天然怀卵蟹,规格一般为0.5千克…  相似文献   

5.
海泥附着基的青蛤工厂化育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海泥为附着基的青蛤工厂化育苗试验于2004年6月28日至10月12日在汀苏灌东盐场的育苗场进行。第一批试验的育苗水体为87.5 m3,平均单位育苗量为96.7 g·m-3(66.8×104ind·m-3);第二批试验的育苗水体为70.0 m3,平均单位育苗量为108.8 g·m-3(40.5×104ind·m-3);第3批试验的育苗水体为105.0 m3,平均单位育苗量为96.0 g·m-3(49.9×104ind·m-3)。在3批262.5 m3育苗总水体中,共培育出单水管期稚贝104 600 g(55 665.1×104ind),单位水体育苗量的总平均数为99.6 g·m-3(3批个体数53.0×104ind·m-3) 附苗率达到86%- 88%。  相似文献   

6.
利用海水陆基实验围隔优化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菊花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的混养结构。实验设6个处理组,分别为蟹-虾(CS)、蟹-虾-贝(CSB)、蟹-虾-贝-藻(CSBJ1、CSBJ2和CSBJ3),以梭子蟹单养为对照(C),每个处理组设置了4个重复。结果表明,各处理组梭子蟹个体规格差异不显著(P0.05),产量以CSBJ2处理组最高;CSBJ1和CSBJ2组凡纳滨对虾的平均体重、特定生长率以及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凡纳滨对虾产量以CSBJ2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混养江蓠处理组菲律宾蛤仔成活率显著提高,但产量与其它处理差异不显著;养殖期间,CSBJ2处理组亚硝氮含量总体上显著低于其它处理(P0.05),混养江蓠各处理水体氨氮浓度养殖后期均显著降低(P0.05),而CSBJ1和CSBJ2组总氮和总磷浓度在中后期显著低于其它处理(P0.05)。本研究表明,虾蟹贝混养系统中搭配适宜密度的菊花江蓠,可以有效改善水质,减少水体中总氮、总磷浓度以及氨氮、亚硝氮等有害物质含量,提高梭子蟹和对虾的产量和成活率及菲律宾蛤仔的成活率。在本研究条件下,虾、蟹、贝和江蓠混养的最佳配比为三疣梭子蟹6ind/m2,凡纳滨对虾45ind/m2,菲律宾蛤仔30ind/m2和菊花江蓠0.36kg/m2。  相似文献   

7.
<正>梭子蟹自相残杀的习性是成活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养殖成活率一直在5%以下,甚至3%以下,如此低的养殖成活率是对池塘资源的极大浪费。浙江舟山登步岛、宁波象山莲花等海水池塘在养殖中规模化应用防残装置,实现了蟹虾高产高效。近年来,在浙江舟山登步岛、宁波象山莲花等海水池塘兴起"梭子蟹—日本对虾"养殖中  相似文献   

8.
比较了消毒剂漂白粉和生石灰对三疣梭子蟹存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养殖池塘消毒用生石灰最好,幼蟹规格为720只/kg时,放养37500只/hm2,平均单产高达2134.35 kg/hm2,成活率高达25.30%;其次是漂白粉,平均单产1669.8 kg/hm2,成活率21.75%;而对照组最低,平均单产462 kg/hm2,成活率6.96%。  相似文献   

9.
封阿龙 《科学养鱼》2004,(10):29-29
我站采用海捕天然怀卵蟹在宁波鄞州区瞻岐镇利用河蟹土池育苗设施开展了三疣梭子蟹土池人工繁育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将三疣梭子蟹土池育苗技术总结如下,供参考。 一、池塘条件 利用河蟹土池育苗池,面积450米2/只、水深1.2~1.5  相似文献   

10.
河蟹人工育苗池水循环净化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在养殖池内投放和接触氧化水循环处理装置内接种挂膜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和放线菌等环境有益微生物 ,并与微藻、光合细菌等活饵料应用技术相结合的池水净化循环处理技术 ,通过基础试验和生产性试验进行了研究考察 ,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使育苗池水循环利用 ,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对周边水环境的污染。试验苗池溶解氧 (DO)高于 7 5mg/L ,氨氮低于 0 5mg/L ,水质明显优于对照苗池 ,符合河蟹育苗要求。试验苗池蟹苗总成活率 19 4 % ,产量 175 8g/m3 ,蟹苗成活率、产量和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苗池  相似文献   

11.
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养殖池中进行鱼蚌综合养殖试验,以探究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吊养密度和深度对水质、鱼和蚌生长的影响。试验共分4个处理组,三角帆蚌放养模式分别为对照组0只/m^3(C)、水下40 cm处单层吊养9只/m^ 3(D-6)、水下40 cm处单层吊养18只/m^3(D-12)、水下40 cm和80 cm处双层吊养18只/m^ 3(S-12)。结果显示:试验期间,各组透明度和溶氧均随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吊养组(D-6、D-12、S-12)TN、NH+4-N和COD的平均含量均低于C组。各组TP平均含量无显著差异。吊养三角帆蚌后草鱼的成活率和增重率显著提高,其中D-12组鱼和蚌的存活率和增重率最高。同等三角帆蚌密度下,单层吊养(D-12)的水质化学指标、鱼和蚌的存活率和增重率均优于双层吊养(S-12)。从改善水质、鱼蚌生长情况等指标考虑,在草鱼养殖池中,三角帆蚌最佳吊养密度和深度分别为18只/m^3和40 cm。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刀鲚和暗纹东方鲀的池塘养殖效益以及获得大规格刀鲚鱼种,2021年在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奉贤科研基地的4口池塘中进行了1+龄刀鲚(3 000尾/hm2)与暗纹东方鲀成鱼(12 000尾/hm2)的混养试验以及刀鲚生态自繁养殖试验。经过132 d的养殖,刀鲚出塘规格达到24.99~59.90 g/尾,成活率为15.0%~54.1%,其中有3口试验池塘获得了大规格刀鲚自繁鱼种,数量分别为2 515、2 871、3 399尾;暗纹东方鲀出塘规格在280.2~296.3 g/尾,单位面积产量达到3 372.8~3 502.5 kg/hm2,成活率达97.8%~100.0%。  相似文献   

13.
孙忠  王跃斌  陆建学 《海洋渔业》2012,34(2):177-182
2010年6~11月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3种不同养殖模式的池塘中观测了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及其粒级结构。结果表明:池塘中叶绿素a浓度变化范围为(5.29±0.13)~(48.00±15.03)mg.m-3,最低值出现在养殖初期6月份,最高值出现在夏季8月份。养殖期间,池塘叶绿素a浓度显著高于港湾和近海。比较3种不同养殖模式的叶绿素a浓度,以"高位池"最高,"底充氧"其次,"增氧机"最低,但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呈现出养殖初期低,然后迅速上升,至8月份达最高值,再缓慢下降。分析认为,在海水养殖生态系统中,叶绿素a浓度主要受环境因子尤其是营养盐浓度分布的影响。三疣梭子蟹养殖池塘中叶绿素a浓度粒级结构表明,Nano-粒级为主要贡献者,平均贡献率达66.9%;Pico-粒级次之,平均贡献率为22.8%;Net-粒级贡献率最小,仅为10.3%。在三疣梭子蟹养殖池塘中,Nano-粒级浮游植物是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来源,而Pico-粒级光合微生物对初级生产力的作用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14.
通过自然常温饲育和人工控温(23.6±0.5)℃的降温饲育,研究了3种规格体质量(10、20、50个/kg)刺参于浙江南部海区室内水泥池的度夏。结果表明,常温饲育下,3种规格的刺参体质量均呈负增长,且特定负生长率随着刺参体质量的增加而升高;降温饲育下,10个/kg与20个/kg体质量刺参组呈负增长,而50个/kg体质量刺参组略呈正增长,第30 d与第60 d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0496%与0.0513%。降温(23.6±0.5)℃饲育能有效提高刺参度夏时的存活率,有效降低刺参的特定负生长率,且刺参体质量越大,有效降低的体质量下降幅度也越大。在浙江南部海区室内水泥池养殖刺参,温度保持在(23.6±0.5)℃时,50个/kg的刺参不夏眠。  相似文献   

15.
在35口面积均为30 m2的室内水泥池中,分7种规格、11个不同养殖密度组,共投放45.7万粒方斑东风螺苗进行养殖试验。经过151~216 d的养殖,共获商品螺2574.9 kg,平均单产2.5 kg/m2,平均规格146粒/kg(115~192粒/kg),成活率82.2%(48.4%~97.8%),饵料系数2.6。苗种规格为870~9200粒/kg的成活率较高且稳定,成活率超过86.5%,规格大于12170粒/kg的成活率明显下降,23400粒/kg的成活率仅为48.4%;投放密度为185.6~868.2粒/m2时,密度对养殖成活率影响不明显,但对养成规格影响较大,养殖密度超过542.6粒/m2时,生长速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张耀辉  朱伟 《海洋渔业》2001,23(2):71-73
1999-2000年进行了三疣梭子蟹生产性人工育苗试验。2000年共育出仔蟹188.5万只,平均成活率6.35%,其中第一茬成活率为3.19%,第二茬为11.81%;平均单位水体出苗量为2945只/m^3,其中第一茬为1876只/m^3,第二茬为4013只/m^3。  相似文献   

17.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利用海水与海水晶进行20亩池塘的淡化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效果对比试验情况。使用海水淡化养殖的池塘,虾苗淡化成活率90.3%,平均亩产364.7kg,养殖成活率90.2%,亩毛利润为5616.2元;使用海水晶淡化养殖的池塘,虾苗淡化成活率87.6%,平均亩产353.4kg,养殖成活率88.7%,亩毛利润为5441.6元。试验结果表明,两者在养殖成活率、生长速度、亩产量、饲料系数等方面均表现出无明显的差别。本文还介绍了淡化养殖南美白对虾操作技术,对养殖生产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精养池塘中伊乐藻(Elodea nuttalli)管理对藻类水华的预防和控制作用,2017年6月10日至10月25日在上海泖港地区河蟹精养池塘进行试验。实验设置处理组(控制植株高度30 cm)和对照组(控制植株在水面以下20 cm)。对池塘水质进行监测,利用回归分析判别水质理化因子与Chl-a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对照组水体Chl-a的平均浓度是处理组的4.66倍(P0.01),且TP、PO_4-P、T、pH、DO和SD都显著高于处理组(P0.05),两组的Chl-a浓度与TP、PO_4-P、T、pH、DO呈显著的正相关,与SD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处理组Chl-a浓度还与NO_3-N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与COD_(Mn)、NH_4-N、NO_2-N、TN、TN/TP不相关,说明营养物质特别是TP和PO_4-P的增多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藻类的生长,河蟹精养池对伊乐藻的管理比常规处理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藻类生长,从而达到生态养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三斑海马的人工生态养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构建三斑海马的生态养殖环境、培育天然活体饵料,形成人工生态系统,提高了幼体的成活率。通过施用发酵鸡粪(即把备用的晒干鸡粪,加水发酵使其熟化)50g/m3或尿素10g/m3,5~7d后,投放海马幼体200ind/m3;放苗28d后,栽培菊花江蓠(密度0.5~2kg/m3)作为水质调控、遮光及养殖海马的缠绕物。江蓠的栽培构建了海马天然饵料的培育场所,藻丛中的小型甲类生物密度达450个/100g以上,形成了良好的养殖三斑海马的人工生态环境,经146d的养殖,生态养殖与投饵养殖模式比较,收获的三斑海马成活率和标准体长分别为70.8%、42.5%,11.13cm、10.04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