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鹤卿教授简介王鹤卿.女,作物遗传育种暨植物学教授,1931年11月生于河南温县,1957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农学专业,现为院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大麦研究室主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生导师。全国作物学会、大麦学会会员。湖北省农学学会、植物学会会员。199...  相似文献   

2.
2005年11月28日上午,澳大利亚西澳州政府农业部副部长Rob Delane先生,在西澳州农业部资深研究员李承道博士、西澳州政府贸易投资促进会杭州代表处王晓立高级商务经理陪同下.专程访问了我校农学院.农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平教授主持接待了来宾,农学院副院长周雪平教授、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周伟军教授分别介绍了农学院作物所的科研、教学及社会服务等近况,Delane先生介绍了澳大利亚及西澳州农业发展的有关情况,双方在大麦育种和生理研究以及相关领域开展合作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很好的交流,并达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3.
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物育种工作也必须在以往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近十几年来,随着遗传学、作物形态和生理学的发展,提出了设计作物“理想型”(ideotype)育种的研究。关于小麦的“理想型”,C.M.Donald(1968)首先提出了高产模式(图1左),随后R.D.Asana(1970)提出了在非灌溉栽培条件下的理想模式(图1,右)。D·C·Rasmusson教授两次(1979、1980)来我校作学术报  相似文献   

4.
杨荣仲     
<正> 男,汉族,研究员,中共党员。现任广西甘蔗研究所副所长,从事甘蔗育种及生物技术研究工作。1983年7月毕业于四川农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02年6月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获博士学位,2008年获得研究员职称,是国家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第七、八届常务委员,农业部甘蔗行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专家;广西甘蔗学会第七、八届常务理事,第八届秘书长。  相似文献   

5.
康春林1928年2月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1949年考入湖南大学农业学院农业经济系,第二年转入农艺系,主修农学,1953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湖南农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作物育种教研室主任、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农学系副主任、湖南农学院院长;中国种子协会理事、湖南省农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种子协会副理事长、农业部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评审委员会生命科学部育种专业同行评议组成员等职.几十年来,康春林一直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和水稻新品种选育的研究工作,是我院作物育种学科带头人之一.他先后为我院农学专业本科生和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生主讲《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育种及良种繁育学》、《水稻栽培育种学》、《作物育种学》和《高级作物育种学》等课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合了小麦、大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成果,分析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分析结果和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及实践提出了利用小麦、大麦F2代杂种优势的设想及F_2代杂种优势育种模式。  相似文献   

7.
胚龄对小麦×玉米单倍体植株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加倍单倍体在1个世代就可以得到纯合的重组体,这对缩短作物育种年限,加快育种进程,提高选择效率及遗传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玉米染色体选择性消失,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小麦单倍体,这与小麦单倍体育种常用的花药培养法和球茎大麦法相比,具有单倍体形成不受小麦基因型  相似文献   

8.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0):F0002-F0002,F0003
<正>李贵全男,1954年出生,山西昔阳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遗传育种专业。现任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系主任,育种学教授,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被聘为山西省委高级联系专家。兼任中国大豆产业协会理事,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遗传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作物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和植物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9.
在毛主席革命科研路线指引下,我国玉米育种工作者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加快玉米育种选育进程和推广速度。在加速玉米世代繁育途径上一般采用冬季南方加代的方式。最近农业学大寨运动蓬勃开展,群众是英雄,实践出真知。1970年以来,我国北部,中部地区采用就地一年两季栽培玉米的新途径来加速世代繁育莸得成功,并创造新鲜经验。北方就地一年两代栽培玉米的作法是,在我国北部、中部地区,早春采用阳畦播种或加盖塑料薄膜七  相似文献   

10.
单倍体由于只含一套基因组,因此在植物遗传育种研究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育种工作来说它能起到简化和加速育种进程的作用,因此倍受育种家的关注。早在1934年Johansen就发现了大麦单倍体植株。但自发或诱发的单倍体的频率太低,不足以供育种利用。1970年Kasha等首先报道了一种大量产生大麦单倍体的方法,即球茎大麦法。采用这种方法,加拿大Ciba—Geigy种子公司育成了加倍单倍体(DH)品种Mingo和Rodeo。1973年Chapham报道了花药培养取得大麦单倍体的方法。以后又有许多研究人员对此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1980年Hagberg等发现了一个突变基因hap,可用其产生大麦单倍体。  相似文献   

11.
刘志增 ,男 ,1 96 4年 1 0月生 ,河北省平泉县人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1 980— 1 984年就读于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 ,获学士学位。1 985— 1 988年在河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从师于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卢少源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 ,获农学硕士学位。 1 996— 1 99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从师于著名玉米遗传育种学家宋同明教授攻读博士研究生 ,获农学博士学位。 1 984— 1 985年在平泉县农业局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1 988年至今在河北农业大学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等职务 ,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和玉…  相似文献   

12.
小麦杂交后代F1代(或F2代)与玉米进行远缘杂交,经激素诱导和组织培养形成多元单倍体,利用加倍单倍体育种,结合分子标记和性状表达,达到了单代纯合培育小麦新品系的生产能力,提高了作物育种选择的精确性和效率,提供了1种快速聚合固定各种小麦基因型有益性状的方法。小麦×玉米杂交较孤雄生殖和球茎大麦等技术具有高效、简单、较少的基因型依赖反应和配子克隆变异等特点。阐述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发展进程、技术优势和制约因素,并对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谷子育种问题的思考刘晓辉(吉林省农科院作物所,公主岭136100)谷子育种工作从“七·五”到“j\·五”,由于育种目标的修订和技术改进,选育出了一批适合于谷子生产实际所需要的高产型、抗病型、品质型等多类型优良品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进而也推动了国内外...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八年七月十四日中国农学会的部分代表在山西大寨大队与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中岛哲夫坐谈。中岛教授是应中国农学会的邀请来华访问的。对值物组织培养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阐论甚详。但谈到水稻花粉培养时,他鉴于水稻在育种上一年可种三代,两年就是六代,因此认为花粉培养“在水稻育种上无希望。”我对于这个问题,当时曾和中岛教授交换意见。愚意大要如下: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进行油菜育种所取得的成就。器官、组织和单细胞培养不仅可用于繁殖和保存种质,而且已用来诱导体细胞变异,产生突变体。花药、小孢子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单倍体育种的进行,加速了作物育种进程。子房、胚珠和胚培养以及体细胞杂交可用于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和杂种的不育性,有利于拓宽种质资源。通过分析提出了在今后的油菜育种中,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将是一种重要的辅助育种手段。  相似文献   

16.
<正>江苏省现代作物科学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暨第三届长三角作物学博士论坛在扬州大学召开。我校农学院副院长杨德光教授、作物学一级学科带头人魏湜教授以及顾万荣老师和作物学科的李永光、吕艳杰、石晓燕、常玮、谭巍巍5名博士生提交了会议论文并参加了论坛。这也是我校首次获邀参加论坛。  相似文献   

17.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2):F003-F003
陈学求同志生前足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室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吉林省第四、五、六、七届政协委员,吉林省侨联委员、长春市侨联副主席,中国农学会、吉林省农学会会员,吉林省种子协会常务理事,吉林省专家协会成员,吉林农业大学农学系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仟、试验站副站长等职务。他在4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长期坚持在科研一线。2004年2月,陈学求因病在海南育种科研基地的工作岗位上逝世。  相似文献   

18.
王丕武,1958年生人,教授,博士。现任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作为作物主产区的一名农业专家.一直以发展和振兴产区农业为己任.主要从事农业生物技术和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是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生物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尤其在大豆科研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自1982年留校任教以来,他一直奋战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的第一线,将一片丹心奉献给了“三农”事业、献给了中国农业高等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9.
王丕武,男,1958年出生,教授,博士,曾先后去日本和美国开展合作研究。现任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生物技术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作物遗传育种和作  相似文献   

20.
王丕武,1958年生人,教授,博士.现任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作为作物主产区的一名农业专家,一直以发展和振兴产区农业为己任,主要从事农业生物技术和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是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生物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尤其在大豆科研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自1982年留校任教以来,他一直奋战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的第一线.将一片丹心奉献给了"三农"事业、献给了中国农业高等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