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探明低温下中国栽培扁桃鹰咀、纸皮,国外引进扁桃Nonpareil、Mission以及野生扁桃花蕾的生理指标变化,比较扁桃花蕾的抗寒性。本实验剪取4种栽培扁桃和野生扁桃的带花蕾枝条,带回实验室后分别进行4℃、0℃、-2℃、-4℃和-6℃处理,12 h后采摘花蕾,测定花蕾的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变化,并利用隶属函数法比较花蕾的抗寒性。结果显示低温处理12 h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淀粉含量先降低后升高;MDA含量、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脯氨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利用隶属函数评估法比较发现花蕾的抗寒性强弱顺序是鹰咀野生扁桃NonpareilMission纸皮。  相似文献   

2.
低温冻害对扁桃花蕾抗寒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低温冻害对扁桃花蕾抗寒机制的影响情况,比较分析了栽培扁桃鹰咀和野生扁桃花蕾的抗寒能力,对栽培扁桃鹰咀花蕾和野生扁桃花蕾进行了-4℃的低温处理,观测了在低温处理24 h内花蕾中的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脯氨酸和相对电导率的变化曲线;还利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两种扁桃花蕾6个生理指标的平均隶属函数值进行了计算与比较分析。观测发现: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均先降低后升高;鹰咀扁桃花蕾中的脯氨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野生扁桃花蕾中的脯氨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两种扁桃花蕾的相对电导率均呈"S"曲线升高。隶属函数计算结果显示:6个生理指标的平均隶属函数值先升高后降低,说明在-4℃的低温处理下两种扁桃花蕾的抗寒能力均先升高后降低,但鹰咀花蕾的抗寒能力强于野生扁桃花蕾。  相似文献   

3.
扁桃花芽的抗寒性测定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讨扁桃花芽抗寒性关键指标的鉴定参数,为选育抗寒性品种提供理论基础,以15个扁桃品种花芽为试材,采取人工模拟环境的方法对花芽进行不同低温(-15~-35℃)的处理,测定每品种花芽各个梯度的电解质渗透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以及CAT活性,电解质渗出率应用logistic方程建立回归模型,确定其半致死温度,所有指标最后应用隶属函数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扁桃花芽的抗寒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电解质渗出率符合"S"型变化曲线,确定半致死温度在-11.4~-24.87℃之间,应用隶属函数法与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所得扁桃花芽抗寒性的强弱基本一致,野扁桃的抗寒性最强,综合评价抗寒性表现从强到弱依次为:野扁桃、美国引进品种、本地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4.
对白玉兰和紫叶李进行低温胁迫,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白玉兰和紫叶李都是通过增加体内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保护机制来适应低温胁迫,当温度降低到0℃时,叶片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有所下降。白玉兰的日同化量、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值都比紫叶李高,说明其光合作用能力比紫叶李高。低温胁迫条件下,白玉兰的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高于紫叶李,因此白玉兰抗寒性高于紫叶李。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华中五味子雄花发育特征的研究,旨在为遗传育种和栽培管理提供参考。采用SMZ—168体视显微镜对华中五味子不同发育时期雄花形态特征进行观察,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其细胞结构特征进行研究,采用蒽酮乙酸乙酯比色法测量其花部可溶性糖的含量,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量其花部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不同发育时期花柄细胞结构无明显差异,由内至外分别为维管柱、皮层和表皮;不同发育时期花瓣细胞结构无差异,随着花的发育,薄壁细胞不断分裂,花瓣增厚,花瓣上存在气孔;花药及花粉在Ⅴ(花冠展开期)发育成熟,外部形态表现为内侧花瓣全部变红,外侧花瓣绿色,花蕾顶部露出红色,花瓣逐渐展开。不同发育时期,雄花花柄、花瓣、雄蕊中可溶性糖含量均在Ⅵ(盛开期)时期达到最大值;华中五味子同一发育时期不同部位中,雄花花瓣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华中五味子不同发育时期,雄花花柄、花瓣、雄蕊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同一发育时期不同花部,雄花花柄、雄蕊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花药及花粉在Ⅴ(花冠展开期)发育成熟,外部形态表现为内侧花瓣全部变红,外侧花瓣绿色,花蕾顶部露出红色,花瓣逐渐展开;发育时期、花部位对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存在极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能够准确模拟自然界霜夜降温过程的人工模拟霜箱对苗木进行低温处理,研究不同低温对白玉兰、紫玉兰、二乔玉兰三种树木花瓣褐变率、相对电导率、保护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过冷却点、结冰点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3种玉兰花瓣的相对电导率、过冷却点、结冰点逐渐升高,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先升后降;3种玉兰对低温的反应有显著差异,其中二乔玉兰抗寒性最强。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得出,3种玉兰抗寒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二乔玉兰,紫玉兰,白玉兰。  相似文献   

7.
对浙江建德、遂昌、苍南三种源地的水团花一年生播种苗的抗寒性进行比较研究,测定其在4、0、-4、-8和-12℃5个温度梯度处理下离体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并结合Logistic曲线方程计算植株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随着温度降低,3种源地植株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均有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呈上升趋势,S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低温半致死温度为:建德-3.49℃、遂昌-2.4℃、苍南-2.23℃;3种源地水团花的抗寒顺序依次为:建德遂昌苍南。  相似文献   

8.
转录因子CBF基因转化烟草抗寒性指标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棉花转录因子CBF基因转化烟草的抗寒性,将苗龄21d的转基因及其野生型T2代烟苗进行0、-1、-2、-3、-4℃低温处理4h,分别进行各处理材料的电解质渗透率、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烟草的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低于非转基因烟草,而转基因烟草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非转基因烟草。证实转CBF基因可以提高烟株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朱顶红鳞茎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以朱顶红‘红狮’的鳞茎为材料,通过测定其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α-淀粉酶的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并对测定数据进行单因子、双因子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研究了不同贮藏温度(20、12、8、4℃)和不同贮藏天数(0、15、30、45 d)条件下‘红狮’外、内层鳞片中4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和贮藏天数的增加,‘红狮’外、内层鳞片的淀粉含量逐渐减少,α-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呈增加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随贮藏天数的增加先升高,至第30天后逐渐减少。4个指标间的相关性呈极显著水平(P≤0.01),贮藏温度和贮藏天数及其交互作用对绝大多数指标的影响均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不同枣砧木1年生枝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枣不同砧木的抗寒性,从而为新疆枣砧木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收集到的6份枣砧木的1年生枝条为试材,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环境的方法对其进行低温处理,测定不同砧木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并应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计算供试砧木的半致死温度LT_(50)。6份枣砧木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随着胁迫温度的下降而升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胁迫温度的下降显著升高。在本实验温度处理范围内,S+灰、B+灰枝条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灰枣自根砧。6份枣砧木抗寒性差异较大,除毛叶枣外,LT_(50)均在-19~-24℃之间,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酸枣、扁核酸、S+灰、B+灰、灰枣、毛叶枣。砧木嫁接可通过提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来提高枣树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1.
低温胁迫对蓝靛果忍冬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低温胁迫过程中蓝靛果忍冬渗透调节物质与抗寒性的关系,设6个温度胁迫梯度(-15、-20、-25、-30、-35、-40℃),处理9个蓝靛果忍冬品种的1年生枝条(蓝鸟、伊利亚特、炭火、谢丽娜、加洛奇卡、落火炭、别列里、蓝纺锤及阿索里),研究品种间在不同温度下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气温降至-15~-25℃时,蓝纺锤和落火炭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加洛奇卡和落火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落火炭游离脯氨酸含量最高;在气温降至-30~-40℃时,落火炭、谢丽娜和别列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伊利亚特、加洛奇卡和落火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蓝纺锤、伊利亚特和落火炭游离脯氨酸含量最高;在新疆最低气温条件下(北疆气温在-33~-41℃,南疆气温在-19.4~-32.9℃),落火炭更适宜种植于新疆地区。  相似文献   

12.
以仁用杏花瓣、雄蕊、雌蕊为试材,测定了低温胁迫条件下花器官细胞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及低温不同持续时间条件下花器官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随温度下降,花器官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随温度下降先增加后下降,脯氨酸含量则保持增加趋势;低温作用时间的延长使膜透性、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增加,处理时间每增加0.5 h,花瓣、雄蕊、雌蕊细胞膜透性平均增加,MDA含量平均增加3.35 nmol/gFW4、.83nmol/gFW、5.98 nmol/gFW,花器官SOD和POD酶活性在温度高于-4℃条件下,随着温度下降和持续时间延长而上升。低温持续时间延长对花器官的伤害与温度下降的效果相似。花器官抗寒能力顺序为花瓣雄蕊雌蕊。  相似文献   

13.
对10个3年生香橼半同胞家系子代进行了抗寒性研究。结果表明,各家系子代苗之间的抗寒性有显著差异。春江7号和新世纪2号的抗寒性差,在田间-11℃自然低温下受冻级别均达Ⅲ级,耐寒指数为3.25~3.40,半致死温度分别为-7.91℃和-7.05℃。春江5号抗寒性较强,耐寒指数为2.17,半致死温度为-13.28℃。其余家系抗寒性中等,-11℃田间自然低温下受冻级别均为Ⅱ级,耐寒指数为2.33~2.86,半致死温度为-11.69℃~-9.91℃。在-3℃~-15℃低温胁迫下,家系子代苗叶片内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脯氨酸含量及丙二醛(MDA)含量均有极显著差异,并随处理温度降低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脯氨酸含量与耐寒指数、半致死温度均呈负相关,MDA含量与耐寒指数、半致死温度呈正相关。一般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脯氨酸含量高,MDA含量低的家系,耐寒指数、半致死温度低,抗寒性强;反之,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脯氨酸含量低,MDA含量高的家系,耐寒指数、半致死温度高,抗寒性差。香橼各家系通过上述生理指标的综合变化来调节自身对逆境的适应性,增强抗寒性,减少逆境的伤害,为耐寒品种选育提供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核桃叶片内多酚黄酮类成分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物,植物多酚对研究植物防御极端环境的基础有重要作用。为了了解核桃内多酚类成分对不同寒冷温度响应的含量变化,采用0℃、-2℃、-4℃、-6℃、-8℃几个低温进行处理,研究了在不同时间核桃叶片多种成分(多酚、黄酮、花青素、还原型VC)对低温胁迫响应的规律。结果表明:核桃叶片黄酮、茶多酚、花青素含量在不同低温胁迫下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规律,还原型VC含量在不同的低温胁迫下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黄酮含量在-8℃胁迫24h后达最高值23.64mg/g,多酚含量在-6℃胁迫72h后达到最高值36.71%,花青素含量在-6℃胁迫48h后达到最高值5.22 mg/g,还原型VC含量在-2℃胁迫72h后达到最高值193.60mg/100g。这些结果表明,核桃叶片内源物质含量和低温胁迫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引进的玉杏、红丰、凯特、红太阳、大棚王等5个山东杏品种1年生枝条进行0℃、-25℃、-30℃、-35℃、-40℃等5个梯度低温和时间交互胁迫处理,测定各品种电解质渗出率、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等相关的生理指标,以研究经抗寒性锻炼之后的各品种不同胁迫时间和胁迫温度在生理方面对各品种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质渗出率、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 )含量和游离脯氨酸(Pro )含量均随温度的降低而增高;5个优质杏品种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玉杏-41.65℃、红丰-35.33℃、凯特-34.38℃、红太阳-34.06℃、大棚王-31.40℃。抗寒力强弱顺序:玉杏>红丰>凯特>红太阳>大棚王。  相似文献   

16.
低温对2种玉兰花色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年生紫玉兰和二乔玉兰盛花期外层花瓣为试材,设置温度梯度为-1,-2,-3,-4,-5,-6℃,以自然植株的花瓣作为对照(CK),研究低温胁迫对2种玉兰花色参数L*,a*,6*,C*,花色苷和类黄酮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查尔酮异构酶(CHI)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2种玉兰花瓣的明度L*值降低,色相a*值不断减小,色相6*值升高,紫玉兰C*不断降低,二乔玉兰C*先上升后下降.紫玉兰花色苷和类黄酮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不断降低,PAL和CHI活性逐渐上升;低温胁迫初期,二乔玉兰在花色苷和总黄酮含量变化缓慢,-5℃开始大幅度降低,PAL和CHI活性随着温度的降低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低温处理后二乔玉兰花色苷和类黄酮含量变化与PAL和CHI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紫玉兰花色苷和类黄酮含量变化与PAL和CHI活性呈负相关.综上所述,低温导致花色苷和类黄酮含量合成受阻,相关酶活性紊乱,严重影响2种玉兰花色的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17.
在南京六合地区对3年生24个香橼优良单株半同胞家系子代进行抗寒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家系子代间抗寒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田间观测-11℃自然低温下春江4#和香橼4#的抗寒性最强,受冻株率分别为86.67%和100%,平均受冻级别均为Ⅰ级,耐寒指数均为2.00;新世纪8#、春江7#和新世纪2#的抗寒性最差,受冻株率均为100%,平均受冻级别均达Ⅲ级,耐寒指数均大于3.00。室内抗寒力测定供试家系子代的半致死温度在-14.84℃~-7.05℃之间。春江4#和香橼4#的抗寒力最强,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4.84℃和-13.94℃;春江7#和新世纪2#的抗寒力最差,半致死温度分别为-7.91℃和-7.05℃。抗寒性评估结果一致。根据半致死温度,结合田间抗寒性观测,供试香橼家系子代抗寒性评估排序为春江4#>香橼4#>春江6#>春江5#>新世纪9#>新世纪10#>新世纪3#>香橼1#>新世纪7#>香橼7#>新世纪8#>香橼6#>香橼5#>春江3#>新世纪4#>新世纪6#>香橼2#>春江8#>新世纪5#>春江1#>新世纪1#>春江2#>春江7#>新世纪2#。  相似文献   

18.
低温胁迫对蓝莓枝条呼吸作用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蓝莓枝条不同部位的耐低温能力,利用人工模拟低温胁迫的方法研究了蓝莓1年生枝条尖端、1年生枝条基端和2年生枝条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蓝莓不同部位枝条的各生理指标之间虽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同生理指标的相关系数差异较大,即蓝莓枝条不同生理过程对低温的敏感性明显不同。其中,0℃时1年生枝条特别是其尖端的呼吸速率明显高于2年生枝条,但其呼吸作用对低温也特别敏感,当温度降低到-10℃时即均发生明显的降低,且1年生枝条尖端的降低幅度最大。另外,低温胁迫下1年生枝条尖端的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增加幅度也明显大于1年生枝条基端和2年生枝条,即1年生枝条尖端对低温胁迫更为敏感。低温胁迫下不同部位枝条虽可以通过增加可溶性糖(SS)和可溶性蛋白(SP)等渗透调节物质,以及增强SOD和POD等抗氧化酶活性的方式来提高其抗寒能力,但当温度降低到-40℃时,不但抑制了蓝莓1年生枝条尖端可溶性蛋白的合成,并且1年生枝条尖端和基端的SOD活性较-20℃时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即-40℃时1年生枝条特别是其尖端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降低可能是导致其蓝莓在我国北方大兴安岭地区易发生冻、干梢现象的主要原因。而1年生枝条基端和2年生枝条具有较强抗低温能力的原因除了其本身代谢活性较低,对低温不敏感外,低温下有效积累渗透调节物质和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在降低其膜质过氧化程度和电解质外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油茶品种"杂优闽1"为试验材料,以未经低温锻炼的油茶幼苗为对照,研究了油茶幼苗在(10±0.5)℃低温锻炼、(2±0.5)℃冷胁迫和常温恢复期间的光合速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锻炼3 d可明显提高油茶幼苗的抗寒性;冷胁迫3 d,经低温锻炼后的油茶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和相对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且其在常温下的恢复也较对照迅速。在低温锻炼和冷胁迫期间,油茶幼苗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增加,且丙二醛(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经低温锻炼的油茶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则均明显高于未经低温锻炼的油茶幼苗,说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加和保护酶活性增强在低温锻炼诱导油茶幼苗的抗寒性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测定-12、-16、-20、-24、-28和-32℃条件下陕西凤县、循化花椒、甘肃武都、河北涉县4个种源大红袍花椒枝条的电解质外渗率和半致死温度,比较了不同种源花椒的抗寒能力。结果表明:4个种源花椒枝条的半致死温度在-26.36~-19.95℃之间,其抗寒性表现为:凤县花椒〉循化花椒〉涉县花椒〉武都花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