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棉籽壳栽培凤尾菇,先要进行消毒处理。本试验是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测定其对杂菌的抑制效果,并观察对凤尾菇菌丝生长的影响。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供试菌种为凤尾菇PL-27。平板计数培养基为胰蛋白胨5.0克,酵母浸膏2.4克,葡萄糖10克,琼脂15克,水1000毫升,pH7.0~7.2。凤尾菇菌丝培养用棉籽壳瓶栽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各地纷纷利用棉籽壳栽培食用菌,在代料栽培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棉籽壳中含有有毒的游离棉酚,很多人担心以棉籽壳为基质栽的平菇,棉酚含量超过食用标准,会致畸、致癌。为此,我们从1982年开始对平菇、凤尾菇中的残留棉酚进行了测定。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菌种:平菇(Pleurotus sp)1号、12号及凤尾菇(Pleurotus sajor-caju)菌株系本所收集的品种评比菌种。将供试菌种制成棉籽壳原种,部分用于测定,部分接种于棉籽  相似文献   

3.
凤尾菇原生质体再生株出菇能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从凤尾菇原生质体再生菌株中,随机取出20株作瓶载,探索其出菇能力。后又将其产量最高的1株进行袋载扩大试验,现将结果简要报告于下:(一)材料与方法:供试凤尾菇原生质体再生菌株共20株,以凤尾菇出发菌株为对照。斜面培养基为PDA。栽培料为棉籽壳100公斤、蔗糖1公斤,石灰1公斤,水120~140公斤,拌匀后定量装瓶或装袋,常规灭菌,无菌操作接种,瓶栽各13瓶,扩大栽培各200袋。  相似文献   

4.
为了充分利用稻草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我们于1985年11月试用收了四潮凤尾菇的下床稻草料加牛粪栽培蘑菇,获得了好收成。现将做法介绍如下:(一)堆料发酵其配方为:下床料160  相似文献   

5.
栽培凤尾菇一般采用棉籽壳作培养料,但我地区棉籽壳来源困难,而稻草和蔗渣的资源丰富。为此,我们于86、87年进行了用稻草蔗渣混栽和单独用稻草栽培凤尾菇试验。在栽培季节偏迟、后期气温高的情况下,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材料与方法(一)栽培料的处理:选用无霉烂的整稻草和经晒干的蔗渣,分别用1%石灰水浸24小时,捞出用清水冲洗后沥干,含水量约65%,pH8右。(二)基质配比:①稻草和蔗渣各44%,麸皮10%,石膏2%;②稻草88%,麸皮10%,石膏2%。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各地广泛采用各种代料栽培凤尾菇,都取得较好效果。为寻求在我区来源广泛、成本低廉、优质高产的理想原料,我们进行了废棉、稻草、纸屑、木屑栽培凤尾菇的比较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试验设置四个处理,①废棉(即棉纺厂的破籽棉)5斤;②印刷厂切边废纸4斤,加麦麸1斤;③稻草4斤,加麦麸1斤;④阔叶树木屑4斤,加麦麸1斤。每个处理重复四次。废棉用开水浸泡,使其充分吸水。稻草切成1寸长,用清水浸8小时。纸屑用清水浸1小时。将浸泡吸胀的原料用手挤干,指缝间水能滴下1、2滴为宜。稻草、  相似文献   

7.
我们于1982年3~5月,用4500斤棉纺厂的纯废棉生料栽培凤尾菇,获得每百斤干料平均产鲜菇94.35斤的好收成,其中最高生物学效率达205%。通过实践,初步体会到废棉生料栽培凤尾菇必须解决以下几个技术问题。 (一) 调制好料:废棉由于营养丰富,有利于凤尾菇生长发育。但如果培养料调制不当,会使料温急剧上升烧死菌丝,并招致杂菌  相似文献   

8.
据报道,将棉籽粉、小麦粉等,在蘑菇播种或覆土时施入料内,能增产28~60%.国外已研制出一种较好的商品慢效肥“Spawn mate”,正在逐步得到使用.而国内在食用菌栽焙中,采用补料来提高产量的例子还不多见,我们在凤尾菇栽培中对该项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一)补料种类蛋白质类,以脱脂的葵花籽仁原科为主:类脂类,用油料作物种子加工而成.(二)试验设计主料为棉籽壳,采用箱式栽培.设八个处理:①对照(常规法);②发菌完毕翻料不加补料;③结合翻料加类脂类肥料;④结合翻料加蛋白  相似文献   

9.
我们于1983年利用棉纺厂的下脚料——废棉屑栽培草菇,收到了每百斤干料平均产鲜菇32.6斤的好效果。现将试栽情况简报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试验菌种系从福建新民菌种厂引进的试管种,用棉籽壳作培养基接原种和栽培种。菌龄15天,用于室内大床栽培。培养料配方为废棉屑100斤、石灰4斤、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2斤,将料拌匀,含水量以手握料有明显水珠滴下为度。料拌好后,堆积48小时。将堆积好的培养料趁  相似文献   

10.
栽培凤尾菇,一般都用稻草、蔗渣、棉籽壳、玉米芯等作栽培料。但我们地区棉籽壳、蔗渣等原料紧缺,价格很高。而我县是油茶产区,茶壳很多。为了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我们于1986年开始用茶壳栽培凤尾菇实验,取得了较好效果。现简介如下:(一)茶壳处理:拌料前选干燥的油茶壳,置拆掉筛子的粉碎机内打成颗粒状,用1%石灰水浸4~5小时,再用清水浸10小时,使pH 达到中性,捞起沥去水份即可用于栽培。(二)拌料播种:采用箱栽和床栽两种方式。培养料配方为茶壳70%、米糠28%、碳酸钙和食糖各1%,每100公斤干料另加KH_2PO_4100克,料含水量65%.每米~2用干料8.5公斤,菌种3瓶,采用三层播种,最上层播种后盖一层报纸再覆地膜保温保湿。按常规栽培管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用棉籽壳、废棉絮等棉纤维栽凤尾菇已很普遍,但利用麻纤维栽凤尾菇还未见有报道。其实,用废麻袋等麻纤维栽凤尾菇,具有料原广、成本低、方法简便、效益高等优点。我县食用菌专业户吴方斌用废麻袋培育凤尾菇,只需一般管理,平均每只废麻袋(约2斤)可产菇2.7斤,生物学效率超过130%。现将废麻袋栽凤尾菇技术简介如下。 (一)浸水。将废麻袋用1%的石灰水浸4小时,再用清水漂去石灰水,然后沥干或拧干。 (二)播种。9~11月或次年3~5月,气温在8~25℃时可多次栽培。播种时,将废麻袋平展,均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们用棉籽壳生料和熟料多次栽香菇均获成功,每百斤干料可收鲜菇80斤以上。 (一) 制种用棉籽壳做原种时,作了三种配料对比:①棉籽壳(长、短绒都有)98%,糖1%,石膏粉1%;②棉籽壳60%,木屑30%,麸皮8%,  相似文献   

13.
废棉籽壳,是指新鲜棉籽壳种过平菇的下床料和制种时杂菌污染挖瓶的棉籽壳。我们于1981~1983年,以这类废棉籽壳为原料进行了种草菇试验,每百斤料收鲜草菇均稳定在21斤以上(见表).现将主要的几项措施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我们利用棉田行间套种凤尾菇取得了初步成果,现报告如下: 一、材料准备及田间设计 1、材料准备:棉子皮7500斤、凤尾菇栽培种750袋,每袋350克(菌种来源于河南南阳),地膜12斤、水泥袋子(旧)150个、石灰75斤、麦草与树枝若干。  相似文献   

15.
榆黄蘑(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又名金顶侧耳、玉皇菇.1982年春,我们进行引种栽培试验。供试菌株引自三明地区真菌所,7月中旬传代转管,用棉籽亮生料瓶栽获得子实体,选其优良种菇进行组织分离获母种.原种培养基为棉籽壳90%,麸皮5%,石膏粉2%,过磷酸钙3%。生产种培养基为纯棉籽壳,菌龄20~25天. 采用室内平面压块栽培.培养料为新鲜干棉籽壳100斤,过磷酸钙2斤,石膏粉2斤,加水130~140斤,拌匀做成2尺见方的料块,在料块面上撒一层菌种,并将菌料压紧.每块干料6斤,用种量为  相似文献   

16.
用棉籽壳生料栽培平菇,能否获得稳产高产,关键是能否防止和控制杂菌污染。笔者根据宁津县近几年大面积生产的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看法: 一、药物拌料问题用棉籽壳生料栽培平菇、凤尾菇,我们曾用0.1%的多菌灵加1%的石灰水溶液、0.1%的多菌灵溶液、0.05%的高锰酸钾溶液、1%的石灰水溶液拌料。其结果是:药物拌料比不用药物  相似文献   

17.
毛木耳,别名猪耳,木耳菇,土木耳、构耳。一般都采用段木栽培,近年来已有不少单位利用木屑、甘蔗渣、棉籽壳等代料栽培。我们就地取材,试用稻草栽培毛木耳,取得百斤干料产鲜耳75~100.4斤的好收成。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栽培适期:毛木耳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从我们的实践证明,就赣州地区来说,3月底~10月底均可出耳,其中3月底~  相似文献   

18.
1986和87年,我们在栽培凤尾菇、平菇时进行了搔菌覆土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现将试验情况简介如下:(一)供试菌株:高温凤尾菇831(引自青州市食用菌所),杂交平菇A_1(引自皖西农科所菌种站)。(二)备料播种:培养料为棉籽壳97%,磷肥1%,石膏2%,另加甲基托布津0.01%,含水量65%,拌好后堆放过夜。高温凤尾菇于5月20~24日分批在葡萄架下阳畦和室内大床栽培;杂交平菇于7月29日~8月5日分批进行室内大床栽培。阳畦和室内大床每小区约3米~2,投干料50公斤。播种量12%,自然温度覆膜发菌。(三)搔菌覆土:菌丝吃透料后及时掀去薄膜,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是想摸索出既适合草菇生长,又能比较有效地抑制某些杂菌孳生的栽培方法,为进一步提高草菇产量提供参考。一、处理与方法供试的草菇菌种,其菌龄为18天。培养料均为棉籽壳生料栽培。共分pH12、9和6三组。①pH12组,棉籽壳料中加石灰5斤,敌敌畏1两;⑦pH9组,棉籽壳料中加石灰2斤;③pH6组,培养料中未加石灰。以上三组棉籽壳用量均为100斤,培养料的含  相似文献   

20.
《食用菌》杂志编辑部: 我是一个初中毕业回乡务农的青年,总得要搞一项事业。是修理钟、表,还是养鸡、养兔呢?在这进退两难之际,《食用菌》吸引了我。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发狠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买了棉籽壳、菌种、石膏粉和多菌灵,栽培了美味侧耳、凤尾菇,每百斤棉籽壳收了鲜菇100多斤,其中最大一丛有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