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3.
4.
5.
6.
7.
采用纸片法研究了桦褐孔菌的水、甲醇、丙酮、氯仿、石油醚提取物对大肠杆菌ERcat、EnR£、ATCC2592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O41ermc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各提取物对大肠杆菌ERcat、ATCC2592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O41ermc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甲醇提取物在10mg·mL-1浓度下对大肠杆菌ERcat的抑菌效果最好,抑制率高达84.1%;石油醚提取物对除大肠杆菌EnR£以外的其它供试菌株均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活性。另外,浓度为10mg·mL-1的丙酮提取物对大肠杆菌EnR£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浓度2.5mg·mL-1的甲醇提取物和浓度10mg·mL-1的石油醚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的抑菌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9.
桦褐孔菌菌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及其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采自6个不同地区的桦褐孔菌菌核分离得到的纯菌丝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菌株酶带数目在2~8条,在Rf=0.75、Rf=0.98处所有菌株的酶带都较宽且着色较深,此为桦褐孔菌菌株的特征酶带。进一步采用Fuzzy聚类法进行数量分析表明,菌株间隶属度在[0.250,1.000],当隶属度为0.330时将8个菌株分类。结果显示,同一培养时期的各菌株间同工酶酶谱存在一定的种内及地理分布差异,部分菌株间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桦褐孔菌多糖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Inonotus obliquusis placed in theBasidiomycotina, Hymenomycetes , Aphyllophoralesand Polyporaceae[1]. The mushroomis a wood-decaying fungus that grows under the bark oflive standing trees such as birch, el m andJapanese alder , or on the dry trunks of thesetrees after felling . In Russian folklore ,I .obliquusis considered a medicinal fungus andhas been widely used to prevent and treatdiseases and tumors affecting the digestivesystem ( e . g . gastric , intestinal and livercancers ) , cardio…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应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技术对21株不同来源的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菌株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从60条引物中筛选出11条ISSR引物对桦褐孔菌基因组DNA进行了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DNA谱带183条,其中多态性谱带169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2.3%,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605~0.88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63时,可将21个桦褐孔菌菌株划为6大类群,菌株聚类结果与菌株的地理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7.
代料栽培桦褐孔菌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6种不同配方和不同栽培方式进行野生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袋栽试验,摸索菌核形成条件.结果表明:不同配方在菌核形成早晚、整齐度、产量以及生物学效率等存在明显差异,供试培养料中以4号配方(桦树木屑44%,玉米芯42%,麦麸10%,豆粉2.0%,蔗糖1.0%,石膏1.0%,水分65%)栽培效果最好,虽然菌核形成较晚,但个体较大,颜色较深,每袋平均产量可达16.79 g.不同栽培方式中,不开口的处理对菌核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桦褐孔菌(lnonotus obliquus)发酵菌粉中的各种成分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发酵菌粉中营养成分较丰富,其中粗蛋白、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5.73%和15.18%.菌粉中不饱和脂肪酸是优势脂肪酸,以亚油酸和油酸为主,还含有丰富的甾醇、酚类物质和多种矿质元素.用桦褐孔菌发酵菌粉提取粗多糖,得率为28.55%、多糖的分子量主要集中在2~40 kDa,单糖组成为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摩尔比为:1.3:1.0:20.4:2.1,多糖产品中含有酸性多糖,糖苷键主要是a型. 相似文献
19.
20.
桦褐孔菌不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对8个桦褐孔菌菌株间的拈抗性、菌丝的生长特性及菌核形成条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各菌株间差异属于种内或地理分布差异,其中,菌株h_7与h_8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h_4与h_1,h_2。经方差分析表明:菌株h_2的菌丝生长速度、满管时间均明显优于其它菌株,且生长旺盛,抗杂能力强,日均生长速度可达0.72 cm;无光条件有利于菌核形成,栽培袋最适宜的含水量是6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