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著名诗人、书画家郑板桥,三岁丧母,自幼过着贫寒的生活,所以做官以后,他很同情劳苦百姓。郑板桥52岁那年,得一子,他十分疼爱这个孩子.但“爱子以其道”,时刻提醒自己的稿子要富于同情心.平等待人.不但不能凌虐仆人的子女.[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郑板桥的一首咏茶妙联凯亚郑板桥是擅撰茶联的。比之历代茶联的作者,他的撰著茶联之多、之妙、之富有个性特色,恐怕称得上是独领风骚呢。而郑板桥的茶联之中,最富于幽默讽刺的风格,并且在民间流传得最其家喻户晓的,则莫过于他的那首六字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  相似文献   

3.
文艺界的人们大都知道,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他的书法、绘画和题诗都有鹤立鸡群的独到之处。清代张维屏在他撰著的《松轩随笔》中写道:“板桥大令有三绝:曰画、曰书、曰诗。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但是,人们对郑板桥嗜爱品茶恐怕知者不多。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号。他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生于江苏兴化。乾隆三十年(1765年)逝世,享寿72岁。他是清代前期著名书画家和文学家。在那“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郑板桥如此高寿,很可能与其爱饮茶有连带关系。他常题诗撰联赞颂茶事活动。有一副题焦山自然庵的对联写道,“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他还为一座名士、高僧经常光顾的茶馆写了这样一副对仗工稳的茶联:“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郑板桥这两副茶联都提及水在泡茶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也是如此,因为饮茶来  相似文献   

4.
梅辛 《新农村》2006,(3):24-24
遗书教子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是一名刚正的廉吏。他年老方得子,但并不溺爱。当他病重时,要儿子亲手给他做馒头吃。儿子向厨师请教,好不容易学着做好馒头,郑板桥却已经没气了。他留下一张字条。上面写道:“淌自己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相似文献   

5.
<正>郑板桥在外当县令时,因担心老家的儿子体弱,照顾不好自己,于是给家里人写了一封信,让儿子照着信中的养生之法,照料自己的生活起居。而在这封信中,郑板桥所列举的养生之法,多半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第一条,早起喝粥不配菜。早餐以粥为主,是从古至今人们总结出来的养生之法。粥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不会造成肠胃的负担。而郑板桥要求儿子在喝粥时不要配菜,也是从儿子的实际  相似文献   

6.
高与低     
据说,郑板桥有一封刻有“青藤门下走狗”的印章,自贬为走狗来抬举徐文长(有说是袁枚为报复郑板桥编造的)。后人把此事作为郑板桥的轶事、美谈及对徐谓(文长)绘画成就和人品、风骨的赞许传诵,则很有些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7.
<正>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他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坎坷,却依然活到了72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算是高寿了。郑板桥以独特的"糊涂养生"享誉世间,被世人戏称为"糊涂老人",其养生经值得后人学习。郑板桥性格开朗,胸怀豁达。乾隆十二年,他因荒年为灾民请赈而被罢官,离开潍县时,他雇了3头小毛驴,1头驮着简单的行李,1头驮着两夹板书,另1头由1名随从骑着在前面引路。老百姓哭着挽留他,他画了竹和菊与他们道别,并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  相似文献   

8.
黄焖甲鱼     
正【典故】"黄焖甲鱼"是山东潍坊的传统名菜。相传此菜始于清代,当时潍坊有个姓陈的乡绅,为了滋补身体,延年益寿,便用滋补功效强的甲鱼和鸡炖煮成菜食用,其味鲜美异常。一次他邀请当时在潍坊任知县的"扬州八怪"之一的大画家郑板桥赴家宴,席上山珍海味,水陆诸货杂陈。郑板桥食后,唯独对"甲鱼炖鸡"最为满意,称赞此菜味属上品,并打听到  相似文献   

9.
据说,郑板桥有一封刻有"青藤门下走狗"的印章,自贬为走狗来抬举徐文长(有说是袁枚为报复郑板桥编造的).后人把此事作为郑板桥的轶事、美谈及对徐谓(文长)绘画成就和人品、风骨的赞许传诵,则很有些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10.
从来名士能品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清朝:郑板桥 茶能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是啊,我曾屡次在茶文化史册中读过,也在江南的茶会上见到过表演古代文人雅士"斗茶"的场面……那昂扬的斗志,较真的倔劲,精湛的茶技,让众多的围观者在瞬间里所折服,无疑是在延续着中华茶文化的精彩,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1.
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英雄文士常举杯高歌,抒情言志。曹氏父子嗜酒,对酒有着深厚的情结。曹操造酒、献酒、劝酒,留下了“煮酒论英雄”,“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佳话;曹丕爱饮酒,常和邺下文士举杯高会,给生活平添了丰富的色调和乐趣;曹植饮酒不节,张扬了他的豪情,也给他制造了不少麻烦和痛苦。曹氏兄弟与建安文士在游宴活动中举杯畅饮,激发了他们的才情雅兴,首创大量的公宴诗、赠答诗。这种生活行为,影响历代迁客骚人。曹氏父子的诗酒风流、生活习俗,与谯地发达的酒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人来说,他的人格的核心和灵魂是他的德性。人格素质的培养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在对青年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虽老来得子,却从不溺爱,执意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不会做,便让儿子去请教厨师.几经周折,儿子总算把馒头蒸熟了.等端到床前,他已气绝.儿子悲痛万分中跪在床边失声痛哭,突然发现父亲留有一张便条,上书:"靠天,靠地,靠祖宗,不是好汉."儿子手捧纸条,这才明白父亲要自己亲手做馒头的真正用意,郑板桥,临终前的良苦用心,值得当代为人父母者深思.  相似文献   

14.
他出生在上海市的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居委会干部,他小时候生活幸福。不过好景不长,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后,父亲被打成右派,蒙冤下狱,家中的生活一下陷入了窘境。不幸虽然降临到身上,但他却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当别人在执行“最高指示”时,他却把自己关在一间小屋里仔细临摹着图画本,这是他成为画家的启蒙阶段。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平顺县西井山村党支部书记王海潮因公殉职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宝顺批示:王海潮同志的事迹十分感人,他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是一位优秀的党支部书记,在他身上体现的践行科学发展观,一心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广大党员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学习的榜样。请进一步了解王海潮同志的事迹和精神,在党员和基层干部中进一步宣传和学习。省委组织部、长治市委,对其家庭生活中的困难要予以关心。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少有壮志,也曾游宦多年。但是他对晋末官场的不适,前代隐者躬耕传统的感召,最终促使他解职归田,过上躬耕自足的生活。陶渊明的躬耕之路大体可分为耕仕徘徊期、安心躬耕期与老病困穷期三个阶段。在漫长的躬耕历程中,他认识了躬耕的意义,体验了田园生活的乐趣,但也饱尝了战乱、自然灾害与饥寒等方面的困扰。这些经历他都真实地反应于诗歌创作中,从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17.
徐光启(1562-1633)是中国农业科学的奠基人。他翻译《几何原本》的目的是谋求在科学中建立方法论原则和理性模型。他通过返回生活世界探索综合感觉世界和理性世界的道路。在生活世界中他一直反对经验主义。  相似文献   

18.
只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投入热情,锁定目标,并为之奋斗,就会有所收获。孙喜春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农民,凭他对农村的深厚感情,对农业的热爱和对新技术的追求,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丰子恺的墨情与茶情江苏人民出版社凯亚丰子恺在他的绘画和写作生涯中,始终是与茶结缘的。他那别具一格的墨情与茶情,也就在在表现出了其别具一格的艺术灵魂和茶道精神。丰子恺先后两次营造了他的“桃花源”,亦即两度过上了园田居生活:一次是在其故园石门湾的“缘缘堂...  相似文献   

20.
沈从的创作历程可以说是一个寻求美好人性寄居地的历程,但是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悖论决定了他寻找的无望。尽管如此,他依然固执地坚守在自己的精神守望中。但客观现实又让他不能完全超脱。这种强烈的精神冲突煎熬着他的整个创作过程。正是因为此,在他寄予了美好理想的湘西女性身上,读看到了世代妇女的身影,她们依然生活在传统的樊篱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