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华蜜蜂(Apisceranacerana)产浆适龄幼虫及取浆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试图通过采用1和2日龄工蜂幼虫产浆的王台接受率和不同时间取浆浆量的比较,确定中蜂产浆最适幼虫日龄和取浆时间。试验结果表明:①2日龄工蜂幼虫的王台接受率(87.85%)高于1日龄(68.57%)。②1和2日龄幼虫产浆的台平均产浆量最高峰分别在各自移虫后第84小时和第72小时,浆量较高时段分别在移虫后第78~90小时和第66~78小时。2日龄幼虫产浆最高浆量之间及浆量较高时段的浆量均无显著差异,但采用2日龄幼虫产浆的比1日龄幼虫提前12小时达到台平均产浆量高峰和浆量较高时段。③采用2日龄幼虫产浆,其总产浆量可比采用1日龄增加50%。通过本实验我们认为:中蜂产浆,采用2日龄幼虫并在移虫后第66~78小时内取浆最合适。 相似文献
3.
不同周期取蜂王浆效果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浆的产量和质量,受着蜂群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取浆周期(从移虫到取浆所间隔的时间)就是其中之一。养蜂场生产王浆,大都采用72小时为一周期,即每3天取一次浆。而为了提高王浆产量,有的则55~56小时取一次,也有的48小时取一次。甚至有的外商只要以48小时为周期生产的王 相似文献
4.
以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生产的蜂王浆为研究对象,从24~72 h每隔4 h设置一个收获时长,共设置13个收获时长,采用1日龄幼虫进行蜂王浆生产.研究时长因子对蜂王浆产量的影响,分析不同收获时长蜂王浆样品的单台产量随采收时长改变而变化的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相同的生产时长条件下.采取56、64、68 h这3种采收时长时,蜂王浆的单框产量与对照组(72 h生产时长收取蜂王浆的单框产量)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异;其他9个生产时长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2)单台产量随生产时长的增大呈不完全增加趋势.产量最低的是24 h的蜂王浆.单台产量为0.051 0 g;最高的是72 h的蜂王浆,为0.568 6 g. 相似文献
5.
6.
引言在蜂王浆的生产中,长期以来在养蜂界形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下午取浆比上午取浆蜂王浆的产量高。但是,没有可靠的科学依据。为了查证上述观点的准确程度,探讨上午取浆和下午取浆与蜂王浆产量间的关系,我们于1989年、1990年及1991年进行了为期3年的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传统的取浆方法是:在继箱中两幼虫脾之间,插入一个5条33孔台基移好虫的浆框,于移虫后的64~68小时(约3天),一次性地取出所有王浆。笔者经过仔细的观察和实际操作,发现:a.一个60群的继箱群,3天取一次浆,很难保证在上午10~12时蜜蜂泌浆的高峰期取出王浆和在最佳移虫时间移虫。b.从取出浆框到再次插入移好虫的浆框这段时间,所有的哺育蜂都受到干扰,且无事可做。c.移虫后第一天哺育蜂负担太轻,第三天又负担太重,很不合理。d.养蜂员取浆的当天,从早到晚疲惫不堪,而第二三天又无事可做。业内人士都知道,蜂群分蜂前王台中的蜂王哺育日龄不同,有的… 相似文献
9.
目前,生产蜂王浆的时间,下框在群内哺育时间一般为68~72 h,但这样移虫必须细心,给眼睛老花或视力差的人移虫带来困难,尤其阴雨天的傍晚,光线不足,困难更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三种不同喂水方法对蜂王浆产量的研究发现,三种不同喂水方法对蜂群内部温度及台基接受率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F<F0.95),对箱内温度影响存在显著差异(F>F0.95),其中,以在箱内加水脾的喂水方法,其箱内湿度极显著高于其它两种处理;三种处理间的蜂王浆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F>F0.99),其中以巢门喂水的处理方法产浆量极显著高于箱内加水脾的处理,而自由采水的处理,其产浆量又显著高于箱内加水脾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喂水方法与蜂王浆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3种不同喂水方法对蜂王浆产量的研究发现,3种不同喂水方法对蜂群内部温度及台基接受率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F<F095),对箱内湿度影响存在显著差异(F>F095),其中,在箱内加水脾的喂水方法,其箱内湿度极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处理;3种处理间的蜂王浆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F>F099),其中巢门喂水的处理方法,产浆量显著高于箱内加水脾的处理,而自由采水的处理,其产浆量又显著高于箱内加水脾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转地放蜂条件很差,帐篷中狭小,生产蜂王浆的全部工序不能全在帐篷中操作,收取蜂王浆多数在帐篷边或树下。笔者观察了十多个转地蜂场,都是在露天取浆。 相似文献
13.
14.
在高温季节,通过给蜂群施加不同的环境控制措施,会使蜂箱内部的小气候环境存在着本质差异。从而使蜂王浆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在高温季节,只要给蜂群遮荫,同时坚持巢门喂水,产浆效果最佳。采用此法较传统方法每群蜂每年多生产王浆600克,共计可增收节支约92元,具有较大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比试验证明,同等条件早晨取蜜比下午取蜜,虽产量低4-7kg,但其质量却显著提高,在奉行优质价的市场规律下,经济效益不仅不会下降反而提高5-16%。间隔时间较短频繁取蜜,蜜质稀薄低下,市价较低甚至没有市场;正常流蜜期每间隔三天取蜜一次,蜜质较好,可卖上好价钱,效益比间隔一天的高出11-27%。早晨取蜜有利于刺激采集蜂积极出勤,下午取蜜则影响了蜜蜂正常采集和酿造活动,人为缩短了蜜蜂的劳动工时,不 相似文献
16.
电取蜂毒对生产蜂王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意蜂同步生产蜂毒、蜂王浆,不仅不影响蜂群的繁殖和蜂王浆产量,而且能增加蜂群的生产效益。在试验期间,试验群生产蜂王浆2,752克,生产蜂毒2,988毫克;对照群生产蜂王浆2,819克,经t检验,试验群和对照群蜂王浆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引言在王浆生产中,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移虫接受率和产浆量无王群比有王群高,老王群比新王群高。这种看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缺乏可靠的试验依据,为了查证此说的可信度,探讨无王群与王浆产量、接受率的关系,我们特设计了该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于下。一、试验的材料和方法 (一)试验的材料:试验于1990年4月 相似文献
18.
在蜂王浆(以下简称王浆)的生产中,移不同日龄幼虫对王浆产量有很大的影响。试验证明:王台内的王浆量在虫龄从卵孵化至取浆日于达96小时左右积累最多。移虫后48小时取浆,移虫日龄(12~48小时)与王浆产量呈强直线正相关(r=0.96),王浆产量随着幼虫虫龄的增加而增加,以移48小时幼虫产量最高。超过60小时虫龄的幼虫,虫体大,移虫不便,接受率低,产浆量也少。移虫后72小时取浆,移虫日龄(12~48小时)与王浆产量呈强直线负相关(r=-0.84),王浆产量随着幼虫日龄的增加而减少。所移幼虫以移12~24小时幼虫产浆量最高。在同等条件下,同样长的时期内,72小时取浆的王浆总产量与48小时取浆的总产量差异不显著。经分析,各虫龄的王浆中10—HDA、水分、氨基酸总量均达到质量标准,其含量无明显的规律性。但48小时取浆的王浆质量优于72小时取浆的王浆。 相似文献
19.
20.
我国是世界养蜂大国,饲养蜜蜂700~800万群,有2万个以上大蜂场生产蜂王浆。200群以上的大蜂场如全年满负荷生产蜂王浆产量可达1T。因我国培育出的“浆蜂”和生产蜂王浆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群年产蜂王浆已经由2~3kg,达到8~10kg。但因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每个大蜂场年生产蜂王浆不能百分之百达到1T。还有为数众多的小蜂场不生产蜂王浆,中蜂场也不生产蜂王浆。我国蜂王浆年产量4000T左右。目前我国蜂王浆的生产过程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而影响了蜂王浆的质量,主要是10-HDA含量逐年下降,达不到2.0%;其次是抗生素超标;第三是以次充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