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籼粳稻杂交再复交,按照理想株形的要求进行选育,育成了“沈农1033”。经过大面积的试验试种表明,“沈农1033”具有(1)株形好而抗稻瘟病;(2)适于密植而分蘖力强;(3)耐旱力强;(4)温光反应弱,因而适应地区较广;(5)高产而食味又较好等特点。因此“沈农1033”的育成在水稻育种上说明了(1)理想株形育种是水稻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2)不仅株形好和抗稻瘟性可以结合在一起,高产和食味好也可以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论水稻新株形育种与绿色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论述了绿色革命与农业科技革命的相互关系,及主要粮食作物的株形育种对推动世界农业绿色革命的巨大作用。进而,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正在兴起的水稻新株形育种(又称超级稻育种)产生的背景及前景,作者认为水稻新株形育种将推动新的绿色革命,是新世纪世界粮食安全的曙光。最后,作者就如何发展我国的超级水稻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3.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动向——理想株形与有利优势相结合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我国五十年代的水稻矮化育种早于国际水稻研究所近十年。六十年代以来,日本角田重三郎根据他多年研究水稻株形与耐肥性的关系,首先科学地阐明水稻茎叶性状在光能利用上的重要性。其后澳大利亚C.M.Donald创“ideotype”(意为理想株型。株形一词含义较广,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水稻超高产目标,选取不同类型的理想株形品种或品系,研究了不同理想株形的性状构成、株形性状相关与性状遗传、株形性状遗传及对产量形成的影响及理想株形的几种模式。结果表明,理想株形性状构成的几种模式都能在特定条件下获得高产。理想株形与超高产育种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理想株形与超高产育种问题需要在诸方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解决。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近年来吉林省水稻界对杨守仁理想株形理论进行的学习、研究、探讨及取得的成果。重点阐述了将理想株形理论同吉林省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得到的独特观点。并提出了未来吉林省水稻育种需重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本世纪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加藤茂苞、卢守耕等进行籼粳稻杂交是研究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是栽培稻分类性质的研究。五十年代初期以来,国内外进行的籼粳稻杂交是有意识的育种研究。本研究始于1951年,至今已整整坚持三十年了。回顾过去,展望将来,我们深感理想株形的研究是今后水稻高产育种理论方面的重要研究,因为株形育种是实际可行的高光效育种,有可能是今后水稻高产育种的方向,即不论是矮秆稻种或杂交水稻今后都要走向理想株形化。  相似文献   

7.
作物超高产育种途径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3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为例,阐述了作物超高产育种的概念,归纳了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并从理想株形选育、高光效育种、遗传资源的发现与创新和生物技术手段4个方面分析了作物超高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论杂交水稻的育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广杂交水稻是增加粮食产量的最有效途径;杂交水稻育种是发展杂交水稻的技术核心;杂交水稻育种方法是决定其选育成效的关键。笔者近年在杂交水稻育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为了总结经验,便于交流,就杂交水稻育种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回顾。探讨杂交水稻育种方向的确定方法和育种目标确定的原则,认为杂交水稻育种必须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需求,必须符合企业盈利需求,必须符合未来发展需求;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性状选择要做到"全优、中庸、和谐",即双亲遗传距离适当,绝大部分性状的选择只选中间类型的,且所选性状要求达到与人和谐、与环境和谐以及性状之间相互和谐;高度重视亲本优良性状选择和杂交种性状全优;突出早发性、理想株形、抗倒性、高结实性、后期强功能性、稻米低垩白粒率等性状选择;必须人为创造或利用自然条件对一些重要性状进行增压选择;少种植育种材料和测交F1,多安排品比组合;特别重视品比试验的质量和准确性;注重品种审定规则及标准等。  相似文献   

9.
<正> γ辐射诱变育种是新的、有效的人工诱变育种方法之一。我省水稻辐射育种,于70年代早期就有舒城县农科所的“辐农3—5”(中晚粳,1971年推广面积这1254商);到80年代,又有滁县地区原子能所选育成的“梅桂辐”水稻良种。自1984年以来,我们在肥东县水稻良种场也进行了早熟早籼“21—1—3”水稻诱变材料的选育工作。经五年选育,已得到稳定的突变系,具有早熟、丰产、易脱粒等特性。经省种子公司认定,该品系除可加速繁殖外,还将直接参加1989年早熟早籼的省级区试。现将选育情况初报如下: 一、原始材料和选育过程我们选择“水源258”为辐射育种的原始材料。该品种是安徽省农科院近年从南朝鲜引进的高产品种,具有株形紧凑、抗性和分蘖力强、米质优良等特性,但全生育期较长(148天),早期生长量小、  相似文献   

10.
吉林农业大学水稻育种的成就、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回顾了吉林农业大学水稻育种的发展历程,水稻育种成就及进展。提出了“十五”期间水稻优质育种和超高产育种的发展战略,使吉林农业大学水稻优质育种和超高育种向以有性杂交及“籼粳架桥”为主、现代生物技术为辅的育种新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绿色超级稻之节水抗旱稻”现场考察暨学术研讨会上.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为主的科研团队提出了“绿色超级稻”计划.期望通过品种资源研究、基因组研究与分子育种技术的结合,在高产、优质的基础上实现水稻生产基本不打农药、少施化肥和节水抗旱等三大目标。目前在节水抗旱稻育种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2.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1961年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由此启发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1970年带领助手李必湖、尹华奇等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命名为“野败“;1973年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由三系法到两系法到一系法和从品种间到亚种间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3个发展阶段的战略设想,这一设想已成为国内外公认杂交水稻育种的指导思想;1995年,正式宣告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1997年,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技术路线;1998年超级杂交稻研究被列为总理基金资助项目;2000年和2004年,指挥超级杂交稻研究已分别达到中国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计划“第一期(大面积单产10500kg/hm2)、第二期(大面积单产12000kg/hm2)目标;随后,进一步提出超级杂交稻第三期要达到大面积单产13500kg/hm2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周景洋 《现代农业》2011,(11):38-39
一、为什么说种植紧凑耐密型品种要比种植稀植大穗型玉米容易实现高产 目前,国内外玉米生产前沿技术领域发展动态。为“理想株形+杂种优势”的育种理论之说,所谓“理想株形”,就是选择株型紧凑,株高适中,叶片上冲的耐密型优质品种,依靠群体增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福建省水稻育种发展过程中,曾两次促使水稻产量上新台阶。我省水稻用种以靠外调,转为成果输出大省。论述了我省水稻育种的重要性、优势及存在问题。指出必须继续开展全省水稻育种协作攻关,并保证中间试验经费和相对稳定的育种队伍。在育种目标上,除考虑口粮用种外,还要培育“超高产饲料型”水稻品种(组合)。“九五”期间水稻育种重点仍应是常规育种和三系育种,加强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尽快开展“福建超级稻”  相似文献   

15.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和方法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4  
水稻超高产育种是当前世界性的热门课题,也是难题。现在中国人口已接近12亿,水稻是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作物。高产更高产,难度越来越大。水稻超高产育种,既然无现成的理论和方法可循,就只能摸索前进。本文试图将几十年来多少人的汗水心血所凝成的宝贵经验,全面加以分析整理,借以进一步完善过去所提出的理想株形与优势利用相结合、优化性状组配以及杂交后代选择标准等理论和方法,以供国内外同行参考试用。  相似文献   

16.
水稻条纹叶枯病在中国的大流行,给部分省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进行水稻抗条纹叶枯病遗传育种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笔者概述了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资源的筛选与利用、水稻品种抗条纹病毒和抗介体灰飞虱之间的关系、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定位以及转条纹病毒基因工程水稻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水稻抗条纹叶枯病遗传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优化水稻性状组配中“三好理论”的验证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稻超高产育种是当今世界的热门,也是难题.沈阳农业大学稻作研究室积多年以来的实际经验,早就致力于此,并已在1987年国内外刊物上有所讨论,首先提出理想株形与优势利用相结合的大方向.嗣后汲取各家之长,采用“偏矮秆”与“偏大穗”的材料试验不理想,又由“两偏”转向“三好”(植株高矮好,稻穗大小好和分蘖力强弱好).经1991~1993年的验证,特别是1993年辽中县示范”三好一号”的验证,认为在理论上由“两好”转向“三好”是杂交后代选择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具有学科开拓性;在实践上,3年便有小成,改变了步履艰难的局面,也有要而不烦的实用性.本研究并且可能是自发地运用现代的控制理论于水稻育种的首例.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水稻育种现状与今后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目前吉林省水稻育种现状入手 ,抓住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水稻超高产育种指标、优质米育种和抗瘟育种提出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9.
水稻新品种(系)对褐飞虱抗性的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改进的苗期集团筛选法对 1986~ 2 0 0 0年国家和浙江省育种攻关协作组提供的 332 8份水稻新品种(系 )进行了抗褐飞虱特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 ,国家育种攻关组提供的新品种 (系 )的抗性品种鉴出率以“七五”期间的 17.2 5 %为最高 ,“八五”和“九五”期间的鉴出率虽有下降 ,但均在 11%~ 13%之间。浙江省育种攻关组提供的品种 (系 )的抗性鉴出率以“八五”期间的 18.96 %为最高 ,“七五”为 11.5 4 % ,而“九五”期间的鉴出率显著比国家育种攻关组的低 ,仅为 5 .5 1%。分析了不同时期水稻品种抗性鉴出率差异的原因 ,同时提出了提高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抗性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和螟虫等主要病虫害的抗性遗传和育种进展,探讨了当前广西杂交水稻病虫害抗性育种策略。抗稻瘟病育种强调新抗源的发掘、抗性基因的聚合及长期的病区自然诱发筛选;抗白叶枯病育种强调Xa23基因的利用;抗稻飞虱育种要利用bph14、bph15和bph18等新鉴定的抗性基因,后代选择以分子标记和抗性鉴定相结合;抗螟虫育种以转基因材料为供体,开展转基因抗虫水稻的杂交转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