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细菌耐药机制及耐药性控制对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细菌耐药机制非常复杂,而且一种耐药菌株同时可具有多种耐药机制。本文对细菌耐药机制及耐药性控制对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从产生细菌耐药性的根本原因出发、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相关医疗知识才是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细菌耐药机制及其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抗菌药物在畜牧养殖业中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全球化的重大问题,极大地影响着食品安全,危害着人类身体健康。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细菌的耐药机制、基因机理及对耐药性的控制对策等方面作了阐明和综述。  相似文献   

3.
细菌耐药机制及其控制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抗菌药物在畜牧养殖业中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极大地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作者就近年来国内外对细菌的耐药机制、基因机理及对耐药性的控制对策等方面作了阐明和综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抗菌药物在畜牧养殖业中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细菌耐药性成为全球化的重大问题,其极大地影响着食品安全,危害着人类身体健康。此就近年来国内外对细菌的耐药机制、基因机理及对耐药性的控制对策等方面作了阐明和综述。  相似文献   

5.
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分析了当前由耐药菌株引起的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的主要原因,讨论了防治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多重耐药性的增加以及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给动物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细菌的耐药性与其自身携带的耐药质粒关系密切。论文从细菌耐药现状,细菌的耐药性和耐药质粒的关系,耐药质粒的物理、化学、中草药消除方法这几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消除方法消除耐药质粒,为今后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细菌耐药机制及其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疾病防治及动物促生长,致使大量菌株耐药性大幅度提高,给畜牧业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近年来,各国学者对细菌耐药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更加深入,笔者对有关研究结果简要综述,以期对生产者和使用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浅析细菌耐药的社会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耐药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细菌耐药呈现出耐药菌多,耐药水平高,耐药机理复杂的特点。细菌耐药性是对人类智慧又一次严峻的挑战。耐药细菌感染导致病程延长、药费增加、死亡率增加,给畜牧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因耐药而加剧滥用抗生素导致动物性食品药物  相似文献   

9.
1现状及产生原因1.1现状抗生素在20世纪40年代被人类发现,它既可消除细菌,又对治疗个体细胞伤害不大,但伴随着药物的大量使用,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株。如青霉素的耐药性,开始仅为8%,现今已达77%,有的报告甚至认为在90%以上。在农业及养殖业中,为防治植物病害和促进动物生长,大量的抗生素被应用于果树和饲料中。由于长期用药,尤其是不合理用药,造成耐药菌株的出现及耐药性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11.
畜牧养殖中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牧养殖中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主要有产生钝化酶、改变药物作用靶点、通过主动外排或形成非渗透性膜、形成生物被膜、增加代谢颉颃物等.近几年研究又发现常用抗菌药的多种耐药新机制.针对细菌耐药机制,提出合理用药、加强饲养管理、研制开发耐酶药物、抗菌药物替代品、耐药抑制剂及破坏耐药基因新技术等对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与传播.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常见的益生菌,乳酸菌需能够耐受胃液中的强酸与肠道内的高浓度胆盐,并在人体内大量存活才能发挥其益生作用。目前对乳酸菌耐酸机理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质子泵理论和产生碱的机制,另外,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等外源物质的含量对其耐受能力也有一定影响;乳酸菌在胆盐胁迫下的抑制机制主要包括胆盐水解酶的作用、应激蛋白的作用和自身细胞膜的保护作用。本文对乳酸菌的耐酸耐胆盐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bacteria is a major problem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and it has received the extensive attention.Bacteria producing inactivated enzyme or passivated enzyme is a mainly way to acquire resistance.Besides,the mechanisms of cell wall permeability barrier,efflux pump and target changes are existed,these mechanisms interact to the level of the bacterial antibiotic resistance.With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ew antibiotic,the new resistant mechanisms emerge and the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 are widespread.The study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mechanisms has instructional meaning for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 control and new drug development.We elaborated the bacterial resistance from the origin of the resistance,mechanisms,characteristics and test method in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14.
细菌抗生素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是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大难题,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细菌主要通过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获得耐药性,除此之外还有细胞壁的渗透障碍、外排泵的泵出作用、靶位改变等多种机制,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细菌的耐药水平。随着新型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新的耐药机制随之出现,耐药菌也越来越广泛。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对耐药菌的控制和新药开发具有指导性意义。文章从耐药性的起源、产生机理、耐药特性及耐药性的检测方法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抗菌肽(AMP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物体中的小肽类物质,它是机体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AMPs作为传统抗生素的替代品被广泛重视,然而细菌对于AMPs的抗性如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一样不容忽视。本文主要从浮游菌、生物膜和信号调节3个方面阐述细菌对于AMPs的抗性及机理。  相似文献   

16.
不同苜蓿品种对牛角花齿蓟马的抗性机制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大田蓟马为害评价基础上,对10个不同苜蓿Medicaco sativa抗性品种进行了室内抗性评价及抗性机制研究.研究表明,在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害后,不同抗级品种间总酚、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差异显著(P《0.05),高抗品种Ta和TS苜蓿的增幅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抗级品种,感虫品种S和DB苜蓿的增加量最低.说明总酚、游离脯氨酸与苜蓿品种对牛角花齿蓟马的抗性相关,或具有诱导抗性效应.  相似文献   

17.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氟喹诺酮类药物因其广谱高效、吸收好、体内分布广及耐药性小等特点已成为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但由于盲目及不合理应用,使得其耐药性近年来呈蔓延增长趋势,且耐药机制愈来愈复杂多样。文章就近年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发展及其特点作了综述,并分析了其耐药机制,提出了减缓耐药性的一些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理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高,给临床治疗带来诸多困难,因此了解细菌耐药的产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抗生素的作用机理,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理和基因机理,耐药性的控制对策进行了阐述,希望能为临床上的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常会引发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慢性代谢疾病,影响动物正常生长状态并降低养殖效益.机体存在多种能够诱发胰岛素抵抗的因素,如氧化还原状态、体脂代谢和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明确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对寻找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靶点和营养物质具有重大意义.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