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四川产的4种贝母进行了核型研究,米贝母FritillariadavidiiFranch,核型公式为2n=2x=24=2m+2sm+10st+10t,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I.R.L=2L十2M2十7M1+2s核型为2B型,瓦布贝母FritillariawabuensisS.Y.TangetS.C.Yueh,核型公式为2n=2x=24=2m+2sm(SAT)+20t,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I.R.L=4L+6M2+12M1+2S,核型为2B型;浓度贝母FritillariamelleaS.Y.TangetS.C.Yueh,核型公式为2n=2x=24=2m+2sm+20t,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I·R·L=4L+8M2+10M1+2S,核型为3A型;槽鳞贝母FritillariaunibracteataHsiaoetK.Csiavar.sulcisquamosa(S.Y.TangetS.C.Yueh)HsiaoetS.C.Yu,核型公式为2n=2X=24=2X(SAT)+2sm+10t,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I.R.L=4L+4M2+14M1+2S,核型为3B型。该4种贝母核型较一致,但各种之间在次缢痕、随体、B染色体的数目?  相似文献   

2.
1987和1988年的防治试验和示范表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处理贝母种子,生长期间又用500倍液防治3次,贝母倒苗后和早春出苗前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并深埋或烧毁,即可有效控制贝母灰霉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3.
贝母鉴别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就鉴别贝母的几种常用方法,包括性状鉴别法、显微鉴别法、光谱鉴别法等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4.
经玻片培养,Gimsa染色和有性世代诱导,鉴定出Rhizoctonia solani Kuhn为湖北贝母茎腐病的病原。该病原菌菌丝在5—25℃下均可生长,但以在18—20℃下生长最好;生长的最适pH值为4.0—5.0。在供试的碳、氮源中,病原菌对蔗糖和蛋白胨的利用程度均最高。经测定,菌核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5—18℃,菌丝和菌核的致死温度为分别40℃和60℃(10分钟)。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甲基托布津、棉隆、多菌灵、粉锈灵、特克多等对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小区试验表明,棉隆是防治茎腐病的理想土壤薰蒸剂;春季贝母苗发病前每m~2用40×10~(-2)多菌灵胶悬剂或70×10~(-2)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0—400 mg/kg 5 kg药液连续灌蔸两次对此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贝母筛分机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贝母筛分机,利用振动原理和曲柄连杆机构来实现物料的分级,并且通过试验确定了它的主要工作参数——振动频率和筛面倾角。这种贝母筛分机具有结构简单、运输方便、分级效果好等优点,为贝母种植户节省了劳力,减轻了工作强度,是一种性能良好的贝母筛分机。  相似文献   

6.
采用HPLC-ELSD法测定安徽贝母中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以小鼠脾淋巴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评价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细胞毒性。使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mm×250 mm, 5μm),以0.1%TFA(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0 min, 26%A,10~20 min, 26%A→40%A,20~25 min, 40%A→95%A,25~50 min, 95%A),流速1 mL/min,柱温30℃,漂移管温度为50℃;载气流速2.0 L/min,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贝母辛、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分别在14.125~113.000、9.500~76.000、12.875~103.0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 961),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7%、101.09%、99.76%,RSD分别为1.98%、2.05%、1.77%。贝母辛、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半数致死量(CC50)分别为63.75、150.17、89.32μg/mL,其中,贝母辛对细胞的毒性...  相似文献   

7.
太白贝母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太白贝母资源分布、生态环境及蕴藏量情况,为太白贝母种质资源保护及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资料查询、样方调查、产地走访调查等方法。[结果]太白贝母的野生资源极少,蕴藏量仅为920.7 kg;栽培太白贝母主产陕西省和重庆市,面积约26.7 hm2,处于种源扩繁阶段。[结论]应采取措施保护野生太白贝母资源,以保证太白贝母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皇冠贝母、波斯贝母和浙贝母3种国内外贝母的露地栽培比较,探讨了3种贝母在苏州地区种球发芽、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及种球生产等生长发育规律。研究表明。这3种贝母在本地区完全可以种植,生长发育正常,种球发芽时间在2~3月,花期在4月上中旬,大球繁殖率近200%,具有一定的观赏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暗紫贝母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暗紫贝母是名贵中药材川贝母的主要来源之一,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栽培前景非常广阔.但暗紫贝母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经过10多年驯化栽培,目前栽培量较小,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更好开展暗紫贝母的规模化、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对暗紫贝母基地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结合近年来贝母类药材栽培研究的成果,从品种选择、栽培选址、种子处理、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控、产地加工等关键环节探讨暗紫贝母的栽培措施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为提高药材品质,应推进暗紫贝母的品种选育工作,在不同生长时期对关键栽培参数进行精细化管控.  相似文献   

11.
以平贝母(Fritillaria assuriensis Maxim)鳞茎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比较了不同水平外源激素对愈伤组织生长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S 2,4-D 0.5mg/L BA0.2mg/L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生长最好,生物碱含量最高;在MS NAA3.0mg/L BA 0.5mg/L培养基上生长的培养物干物质积累最高。生物碱含量也明显高于生药平贝和浙贝。  相似文献   

12.
平贝母鳞茎力学特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平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鳞茎机械化筛分中存在破碎损伤问题,利用物料分析仪对平贝母鳞茎进行了压缩试验和表面硬度试验,测得平贝母地下鳞茎的力—位移曲线以及最大破坏力,分析了平贝母地下鳞茎的破裂损伤规律.结果表明,平贝母鳞茎沿半月形扁圆鳞瓣方向挤压后破坏形式是破瓣,沿垂直半月形扁圆鳞瓣方向挤压后破坏形式是裂纹,破裂力差别明显,屈服力差别不明显,最大破裂力为52.25 N;自然干燥过程中平贝母鳞茎表面变硬,抗摩擦能力增强,果肉变柔,出现裂纹机率减小.  相似文献   

13.
暗紫贝母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暗紫贝母是中药"川贝母"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过度的采挖,其生存受到了威胁。目前对暗紫贝母的研究综述仍较少,且主要集中在药用成分和药效上。该文综述了暗紫贝母的植物学特征、生态学特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和栽培繁殖技术4个方面,为暗紫贝母保育和栽培工作的推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组培平贝母形态转变过程中同工酶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平贝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组培平贝母培养过程中培养体不同发育时期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发育过程中各培养体的酯酶同工酶的酶带较丰富,共检测出11条酶带,且形成小鳞茎后酶谱的酶带数都明显多于愈伤组织和胚状体时期,且愈伤组织在Rf=0.708处产生了特异性酶带。过氧化氢酶在愈伤组织、胚状体和刚形成小鳞茎时都有表达,且酶谱仅有1条带,Rf=0.042,而在鳞茎膨大时没有该酶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不同温度对浙贝母三种抗逆性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经济价值,而种植中冷害是其生长的一大危害.采用人工控温的方法,将培养于不同温度梯度下的浙贝母植株在常温下恢复一段时间后,测定其叶片中POD、CAT、SOD 3种抗逆性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浙贝母中3种抗逆性酶的活性因受到温度的影响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恢复7 d与14 d后所测得的3种抗逆性酶的活性也具有一定的变化,但基本符合温度骤变跨度越大、浙贝母恢复越差这一现象;也说明浙贝母自身在各种温度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恢复性,但温度骤变对其生理代谢有危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万源花萼山太白贝母资源现状,为其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走访调查和实地调查对万源花萼山太白贝母资源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万源花萼山太白贝母野生资源被过度采挖,已濒临灭绝,蕴藏量仅约0.1 kg;该区有农户栽种,但面积小、管理技术落后、产量低。[结论]对太白贝母种源进行扩繁和工厂化生产是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太白贝母野生资源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贝母属植物生物碱累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阐述了贝母属植物生物碱分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不同生长年限、不同生长环境对生物碱累积的影响,并从规范化种植技术、加强贝母属植物生理生态基础研究、喷施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面对提高生物碱含量的途径进行了叙述,以期为贝母属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规范化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