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河流域沙区植被恢复及演替研究——以高台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机械和植物措施固定流动沙丘后,随着土壤和水分等生态因子的改善,原来适应于流沙环境或弱固定沙地生境的天然植被趋向于适合固定沙丘生长的人工、天然植被.高台沙区人工和天然植被经25a变化后.多枝柽柳+沙蒿+花棒群落演变为多枝柽柳+油蒿+花棒群落,盖度达到42%,蒙古沙拐枣+多枝柽柳+油蒿群落演变为多枝柽柳+罗布麻+油蒿群落.盖度达到9%,花棒+沙蒿+多枝柽柳+骆驼刺群落演变为多枝柽柳+罗布麻+花棒+油蒿+骆驼刺群落,盖度达65%,沙拐枣+红砂群落被多枝柽柳+骆驼刺所替代.  相似文献   

2.
彭浩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204-207
退耕还林还草,重建生态环境,是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切入点。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就农户对退耕还林(草)的态度、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对农户的影响、以及农户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对甘肃省张掖市退耕还林(草)工程进行了农户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能够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少他们的劳动量,对当地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这项政策得到了广大农户的支持。但是,在政策的完善和具体操作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作者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黑河流域为例,在探讨SWAT模型在陕西黑河流域适用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情境下产生的非点源污染进行定量分析与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会对流域非点源污染产生极大的影响.林地具有较强的减水、减沙效应,从而极大地削减了流域非点源污染的产生.②加强土地管理,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特别是15°以上坡耕地的合理利用,将是有效控制流域非点源污染,保护流域水质的有效措施.③未来黑河流域土地利用最佳状况是:响应国家水源保护政策,流域人口逐渐搬离,15°以上的坡地全部还林,在满足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情况下,允许15°以下坡度中有少量适宜农耕的耕地,无未利用地,且植被覆盖较好.此时,流域氮的年总负荷为13.25kg,磷的年总负荷为3.29kg,对流域水质不会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4.
黑河流域LUCC(1988-2000)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88年和2000年Landsat 5的4、3、2(RGB)波段合成影象解译结果,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全国1:10万土地资源利用分类系统.基于GIS(arcview 3.2a),通过对黑河流域近12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特点揭示,研究了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耕地、林地和城镇用地有明显增加,草地和水域都呈减少趋势,反映出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LUCC的区域差异明显:上游地区水域在减少.草地和未利用地大量增加,林地和城镇用地变化不大;中游地区耕地、城镇用地大量增加,草地急剧减少;下游地区水域面积大量减少,草场严重退化,未利用地大量增加;(2)上游地区主要表现为冰川退缩,土壤生态系统退化,地表径流中泥沙含量增加,林地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天然植被退化;(3)中游地区农业绿洲虽有较大发展.但天然植被减少,土壤盐渍化、土地沙化、草场退化较为严重;(4)下游地区河道断流加剧,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地表植被严重退化,生态功能降低.土地沙化、盐碱化面积迅速扩大.灾害性天气频增。最后,基于流域各段生态环境效应分析,提出了生态重建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研究成为生态环境研究领域的热点.黑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农牧交错带上,是典型的生态敏感区.近年来流域生态环境严重退化,成为我国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分别从黑河流域生态环境退化状况、生态环境演变及驱动力等方面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以不同的时间尺度在发展演变.近年来,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集中于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研究,缺乏历史时期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研究.期望为今后黑河流域及其他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研究的深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区是实现区域合理配置的基础和前提,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原则,以自然地理分异规律,现代生态学和经济学理论为依据,在原有各类专题分区和区域规划基础上结合当地自然经济状况,建立了新的生态环境建设分区指标体系。依据SPSS软件聚类分析结果,将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划分为3个大区4个亚区,并分析了各类型区特点,提出生态环境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7.
黑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与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合理配置是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同时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问题。针对黑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运用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对黑河流域水资源需求、供水能力、水资源配置与供需平衡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在50%保证率下,黑河流域2015年、2020年和2030年需水量分别为3.271×109 m3,3.041×109 m3和3.071×109 m3,供水量分别为2.841×109 m3,2.972×109 m3和3.033×109 m3,缺水量分别为4.30×108 m3,0.69×108 m3和0.38×108 m3,缺水率分别为13.15%,2.27%和1.24%。针对流域水资源现状,应采取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节水技术等措施。继续加强流域水资源高效管理,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提高流域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简要分析了黑河流域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并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对流域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在分区的基础上,提出以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9.
以芦苇群落和西藏嵩草两个群落为对象,研究了两个群落的植物物种及组成特征。结果表明,芦苇群落以芦苇为优势种,以西藏嵩草为亚优势种,二者重要值之和为0.434 2;西藏嵩草群落以西藏嵩草为优势种,重要值为0.187 6。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两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波动幅度较大,优势度(D)值波动幅度较小;芦苇和西藏嵩草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物种丰富度指数无明显相关,而与生态优势度指数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两群落H,D,J和丰富度指数(S)值的差异并不显著;芦苇和西藏嵩草群落的共有种有14种,相似性系数为51.85%,说明西藏嵩草群落和芦苇群落的群落组成相近,它们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河西走廊中部黑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蔬菜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我国内陆河流域近30a来受人为经济活动影响最强烈的地区之一。黑河中游水土资源过度开发,导致黑河下游出现了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已威胁到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国防建设的环境保障。主要表现在河道断流加剧,湖泊干渴,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林面积大幅度减少;草地严重退化;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危害加剧等。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问题已经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黑河流域当前实施的节约用水和合理分配水资源,是保护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黑河流域水资源压力定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经济发展与用水以及流域水环境压力3个角度出发选取6个指标构建了水资源综合压力指数,对2000-2010年黑河流域的水资源压力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黑河流域近11 a来水资源综合压力指数较高,但总体上呈下降态势,从2000年的0.58逐步降到2010年的0.28。多年来黑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包括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措施卓有成效,但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生态环境缺水严重,农业用水比重过高等问题仍未缓解。建议今后仍要继续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压缩农业用水量,以不断减轻流域水资源压力,促进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水土保持林营造是人工治理黑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从苗木选择、起苗、假植、运输、栽培等环节入手 ,系统地总结了黑河流域上游水土保持林营造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黑河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关系着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部分区域的稳定与发展。长期以来,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不利于和谐社会建立。从流域长期稳定发展出发,相继启动了多项生态治理工程,使流域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中游地区用水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源头水源林实现了面积和蓄积双增长。目前,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仍然存在上游林牧矛盾突出、灌木林恢复进展缓慢、中游水资源短缺危机加剧、下游额济纳荒漠绿洲生态建设任务艰巨等问题。因此,要在区域水平上建立和谐社会,需要进一步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协调林牧矛盾、建立生态农业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4.
邱霞霞  李德成  赵玉国  刘峰  宋效东  张甘霖 《土壤》2016,48(5):1022-1031
对土壤景观格局进行的研究多是基于发生分类土壤图或通过参比转换得到的系统分类土壤图,尚无通过土壤系统分类调查直接得到的土壤图为基础进行相关研究的报道。本文依据目前可获得的我国西北黑河流域中游的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发生分类土壤图和2012年及2013年通过系统调查采样形成的1︰50万系统分类土壤图,进行土壤景观格局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无论系统分类还是发生分类,从类型水平来看,土壤的破碎化程度不高,被分割程度小、连通性高,土壤类型斑块形状偏简单;从景观水平来看,景观异质性较大,土壤类型数目较多,各土壤类型所占比例较均匀,土壤类型具有一定程度的积聚,土壤类型的连通度较高。与发生分类土壤图相比,系统分类的土壤类型斑块数较多,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高,蔓延度指数较低,说明在一定尺度和区域上,系统分类能更多地反映土壤类型空间上的差异,制图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5.
黑河流域中游典型退化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其湿地环境对于河西走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快黑河流域中游典型退化湿地的恢复进程,在黑河流域典型湿地退化区,开展了人工栽植芦苇、柽柳和封育生态恢复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栽植芦苇后第1年和第2年的盖度分别较栽植前平均提高了36.8%和49.6%;柽柳采用截顶(地上部分保留10~12cm)造林方式恢复湿地,截顶苗年平均高和地茎生长量较未截顶苗分别提高了67.8%和30.8%,柽柳采用平茬促萌技术可提高覆盖率16%~22%;围栏封育恢复湿地区较未封育区植被总盖度由45.7%提高到77.2%,平均高度提高了40.9%,地上总生物量平均增加了73.1%。  相似文献   

16.
额济纳绿洲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根据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要求和额济纳绿洲的生态环境状况,采用遥感监测和地面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完整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以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全面掌握其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以及各类生态治理工程的生态响应,为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7.
黑河流域土地沙漠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土地沙漠化,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之一,特别是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干旱区的内陆河流域。以黑河流域为例,从流域沙漠化的现状和特点;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沙漠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北地区黑河流域额济纳盆地地下水化学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and their changes as affected by human activities were studied in the Ejin Sub-Basin of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to understand the groundwater evolution, to identify the predominant geochemical processes taking place along the horizontal groundwater flow path, and to characterize anthropogen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based on previous data. The concentrations of major ions and total dissolved solids (TDS) in the groundwater showed a great variation, with 62.5% of the samples being brackish (TDS ≥ 1 000 mg L^-l). The groundwater system showed a gradual hydro-chemical zonation composed of Na^+ -HCO3^-, Na^+ -Mg^2+ -SO4 ^2 -Cl^-, and Na^+ -Cl^-.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dissolved species allowed identification of the origin of solutes and the processes that generated the observed water compositions. The dissolution of halite, dolomite, and 2- gypsum explained, in part, the presence of Na^+, K^+, Cl^-, SO^4 , and Ca^2+, but other processes, such as mixing, Na^+ exchange for Ca^2+ and Mg^2+, and calcite precipitation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composition of water. Human activity, in particular large-scale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ssociated with dramatic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last 50 years, has led to tremendous changes in the groundwater regime, which reflected in surface water runoff change, decline of groundwater table and degeneration of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quality. Solving these largely anthropogenic problems requires concerted, massive and long-term efforts.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黑河流域水土流失型非点源污染估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有效控制黑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改善黑河水库水质,按照行政区将黑河流域划分为9个地域单元。通过专家评判模式估算出了各行政单元的土壤侵蚀量。利用吸附态氮磷污染估算模型估算出了污染物流失量和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结果表明,厚畛子乡、陈河乡、甘峪湾乡以及马召乡4村是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关键源区。退耕还林、减少耕地、增加植被覆盖度、合理利用土地是控制土壤侵蚀型非点源污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黑河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湿热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8年黑河流域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和空气温湿度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层次土壤和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各层土壤温度在2—3月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在7—9月达到一年中最高值,土壤温度周年变化幅度以及年最低温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2)表层土壤含水量受春季融雪和降雨影响较大,在8月中、上旬达到最高值;20—40cm土壤含水量对春季融雪响应较弱,80—120cm土壤含水量较为稳定,不受冻融交替影响。(3)从当年7月中旬至次年1月下旬,林地各层气温呈下降趋势,2月上旬至7月上旬呈上升趋势;距离地表近2m高度全年各月份气温略高于10m和24m高度,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4:30和6:30左右。(4)4—6月林内湿度相对较低,7—10月相对较高,空气相对湿度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2:00和11:30左右;10m和24m处空气相对湿度变化规律与2m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