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元代蝗灾防治措施及成效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元一代,灾害频发,作为生物灾害中最严重的蝗灾给社会带来深重灾难。元代蝗灾有鲜明特征:时间、地域上的不均衡性、多大灾。元代蝗灾防治较前代出现了一些新变因素,既有较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关注的教训。考察探悉元代的蝗灾防治及其成效,对深化中国古代农业灾害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鄂南地区水灾、旱灾、蝗灾、疫灾、雪灾等爆发频繁,给社会带来很大危害,导致庄稼歉收、绝收,大量田庐被损毁,人畜死伤无数,粮价飞涨,乡民被迫流离.根据鄂南方志中的记载对上述灾情予以详细梳理,从中可以了解明清时期鄂南的相关灾情.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蝗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传统农业社会经济破坏程度来看,蝗灾是仅次于水旱灾害的一种高危害的灾种。本文以灾害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明清时期江淮地区蝗灾的几个阶段以及时空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乾隆年间,蝗灾是伊犁农业开发中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清朝廷对蝗灾十分重视,从祈神禳灾、组织灭蝗、赈济减赔、外地调粮等途径积极应对。乾隆三十一年伊犁蝗灾事件与伊犁将军明瑞"来京陛见"存在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5.
周秦两汉时期农业灾害致灾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凤贤 《农业考古》2002,(1):290-294
农业灾害诸灾种在周秦两汉时期大致都有发生,主要灾种为水灾、旱灾、风灾、雹灾、霜灾、雪灾、低温灾、冻害、蝗灾、虫灾、火灾、草害、沙尘爆、水土流失等等,涉及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生物灾害、农业环境灾害三大灾类,农业灾害系统初步形成。 农业灾害的发生是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自然的因素发挥着主要的影响作用,社会因素则对农业灾害的危害程度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6.
张文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327-4329
通过对历史灾害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淮河流域汉唐时期蝗灾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蝗灾的发生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和集中性,但并无明显的周期性,同时它和旱灾之间存在着极高的相关度。从月份分布来看,阴历4~8月是蝗灾的高发期。从季节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尤其夏季是蝗灾最为高发的季节。蝗虫可以大规模迁徙,因而其灾区具有流动性和广泛性,从总体上说,汉唐时期大部分蝗灾发生于淮北地区,淮南地区只有十几次记录。淮北蝗灾的分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发生,而淮南地区则以西部为多,东部则主要发生于今扬州附近一带。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我国古代灾荒的高发期之一,河北路又是宋代灾害的高发地区之一.宋代河北路灾害种类、灾害频次、灾害发生的时空各不相同.该文根据《宋史》记载研究宋代河北路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的分布情况,灾害特点与灾害形成的原因.研究表明,宋代河北路地区灾害频发、灾种繁多,基于不同的时空条件,宋代河北路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8.
王小朋 《农业考古》2012,(4):219-222
目前有关浙东台风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对现当代灾害发生的特征、规律等的研究。(1)而史学界对该地台风灾害的研究更是鲜见。(2)本文以明清时期的浙东(温州府、台州府、宁波府)为主要研究范围,以明清两代为时间界限,利用明、清和民国的实录、文集、地方志等所记载的相关史料,对明清时期浙东台风从发生特点、引发危害以及地方社会的灾后应对等角度加以研究。希望对当下的台风防灾救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陈明云 《农业考古》2019,(4):140-145
农业社会里,蝗灾是仅次于水灾和旱灾之后的第三大灾害。本文通过整理与查阅大量的地方志后发现,清代江西蝗灾频发,尤以中后期的道光、咸丰朝最为严重,并且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赣北多于赣南的态势。蝗灾多在秋季暴发,夏春次之,且常与旱灾一同发生,给农业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清之前,江西向少蝗患,所以捕蝗多以官府号召为主,且措施多由外地传入,故而方法与其他地区类似,了解清代江西的蝗灾,有助于我们对农业灾害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0.
淮河原本是一条出路通畅,直接入海的河流,但黄河夺淮以后,淮河流域自然灾害极为频繁,本文以明清时期有关记载淮河流域灾荒的诗歌作为基本研究素材,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明清两代淮河流域水灾、旱灾、潮灾、蝗灾等的基本概况和特征,对淮河两岸百姓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还对淮河流域的救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新疆塔城地区边境草原蝗虫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塔城地区草原蝗灾现状进行了叙述,回顾了近年来蝗灾发生的危害及特点,总结了蝗灾发生的自然基础和人为因素,归纳了当前控制蝗灾方面的技术手段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文章认为当前蝗灾多发的根源在于人为和自然因素造成的草原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指出当下防控工作的关键在于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以消除蝗灾发生的生态基础,大力加强蝗灾预警能力,同时注重加强与邻国的蝗情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12.
清代山西北部地区风灾、旱灾、蝗灾、雹灾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民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文章讨论清代山西北部地区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特点、规律等问题,分析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继而对各类自然灾害发生后具体社会应对加以分析,对政府及民众防灾、抗灾、减灾等行为具体讨论,从自然灾害角度探讨人地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蝗虫灾害光电诱导捕集治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灾害蝗虫的光电诱导捕集治理技术是基于蝗虫群体对光源的趋向效应,设置波谱光源与机械机构分别作为灾害蝗虫趋向行为的导向控制因素和诱集蝗虫的收集捕获因素,以此实现致灾蝗虫的有效捕集治理。蝗虫光电诱导趋向行为试验研究证实了短波谱光源的趋光诱导敏感性与趋光增效因素的控制措施,据此研制的光电诱导蝗虫滑移捕集机实现了致灾蝗虫的诱集;仿生研制的滑移捕集滑板能够有效抑制蝗虫附着系统的附着功能并促使诱集蝗虫高效滑移至捕集机的收集装置。灾害蝗虫的光电诱导滑移捕集治理能够抑制喷施化学农药防治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还可实现捕获蝗虫的资源化利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四平郊区蝗虫群落组成及其时间动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报道了吉林省四平郊区直翅目(OnhopteIa)蝗总科(Acridoidea)中蝗虫群落的组成和时间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四平郊区蝗总科昆虫共有6科、22属、27种;时间动态变化表明:蝗虫6月末始见,8月中旬蝗虫的发生达到高峰,为6科、19属、22种,10月中旬之后成虫全部消亡。根据蝗虫发生数量确定绿牧草蝗[O.viri-dulus(Linnaeus)]、中华蚱蜢(A.cinerea Thnunberg)、黄胫小车蝗(0.infernalis Sauss)、条纹异爪蝗(Eu.vittatus Zheng)、素色异爪蝗[Eu.unicolor(Ikonn.)]、异翅负蝗(A.heteroptera B.-Bienko)和长翅素木蝗[S.shirakii(I.Bol.)]为本地区优势蝗种;分析了优势蝗种发生的时间动态。  相似文献   

15.
Locusts have caused periodic disasters in the recorded history of humankind. Up to now, locust disaster is still the biggest threat to the world'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desert locust Schistocerca gregaria is one of the most harmful locusts, which has caused massive food crises, economic losses, and ecological disasters. The desert locust is a migratory insect pest that occurs year-round in the tropic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Under the wind and seasonal alternation, it moves and flies in the African continent and West Asia. Desert locust damages the stems and leaves of more than 300 plants, including Gramineae, Tribulus terrestris, and Euphorbiaceae. Locusts cause devastating disasters to local plants, especially field crops, and significantly threaten food security. To date, voluminous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regarding the ecology and management of desert locusts. This review represents an effort to summarize the basic information on the biology and ecology, distribution, damage, and economic impact of desert locusts, examine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integrated locust management,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
刘建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236-4237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蝗灾发生区,采集了严重危害草原的4龄期、5龄期及成虫的亚洲小车蝗,分别对它们的活体、死体的悬浮速度进行了测定,为草地蝗虫吸捕机的设计与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比较了吉林省四平地区6种蝗虫精巢和卵巢发育及其配子发生动态.结果显示:刚羽化的成虫精巢发育程度高于卵巢,蝗虫精巢发育模式呈先增长后降低趋势,卵巢发育模式呈幂指数增长并始终维持在较高的发育水平.从蝗虫精子形成动态来看,精巢管内各时期均有精原细胞、各级精母细胞和成熟精子,但在刚羽化成虫精巢管内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占优势,而老熟成虫精巢管内成熟精子占优势;从蝗虫卵子发生动态来看,成虫早期没有成熟卵子出现,而以1~4阶段卵母细胞占优势,老熟蝗虫以6~8阶段卵母细胞占优势.研究结果证明,蝗虫精巢和卵巢发育出现不同步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