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耕地、草地、灌木丛地、乔木林地、乔灌混交林地和盐碱荒地等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盐分、土壤养分状况和酶活性(脲酶、转化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其中,盐碱荒地的舍盐量最高,耕地最低,林地(乔木林地、乔灌混交林地)的土壤含盐量也较低;耕地的养分状况最好,草地、乔木林地和乔灌混交林地较好,灌木丛地较差,养分状况最差的为盐碱荒地;酶活性的高低顺序表现为:耕地>林地(乔木林地、乔灌混交林地)>草地、灌木丛地>盐碱荒地.  相似文献   

2.
以新疆典型盐渍区——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1989,2001,2006年的TM/ETM+遥感数据,以RS为技术手段,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植被指数法,根据像元二分原理,采用复合植被指数VBSI估算植被覆盖度,其估算精度达到83.52%;其次,生成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植被覆盖度分级图,并对其格局变化进行分析与评价,揭示出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规律.中高覆盖度、高覆盖度以林地、草地和耕地为主,对保持植被覆盖度起重要作用;林地面积的变化对重心转移起关键作用,而草地、耕地的波动则会影响到重心转移方向;林地、草地和耕地对于保持地区植被覆盖率有重要作用,应在长期土地利用规划中坚持植树造林,保持草地、保护耕地和控制未利用地;最后,利用植被覆盖度图像所提供的各覆盖度级的数量和空间分配状况来评价该绿洲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并进一步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原因.基于遥感技术进行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能够为该绿洲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鄂托克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1991、2000和2007年三期TM影像,对鄂托克旗1991-2007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最重要的转化方向有:1991-2000年耕地向草地、未利用地和城乡、工矿用地的转化;草地、水域向未利用地的转化;2000-2007年未利用地向草地、水域和耕地的转化;耕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化;城乡、工矿居民点用地向草地和林地的转化。反映鄂托克旗既有退耕还林还草、积极治理沙漠的事实,又有毁草开垦荒地的现实。随着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减少,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说明当地环境的改善已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楚雄州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为基础,分县对石漠化状况和程度进行了统计,并分流域、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植被综合盖度等按石漠化程度进行了统计,以此分析了楚雄州石漠化现状,同时提出了林草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RS与GIS的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及其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哈尔滨市1989年、2007年2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RS和GIS的支持下,分析土地利用格局的动态演变,并应用马尔可夫模型完成对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的定量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林地、水域和草地发生了扩张,耕地、居民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减少;耕地和林地具有较高的保留率,草地和未利用地具有较高的转换率;2007年以后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是林地逐年增加,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逐年减少,该变化持续到2079年后,区域土地利用达到相对稳定状态时,耕地占57.79%,林地占25.24%,草地占2.80%,水域占3.98%,居民工矿用地占9.28%,未利用土地占0.91%。  相似文献   

6.
为了准确评定林地石漠化等级,以广西凤山县林地为案例,提出了林地石漠化指数这一定量新指标来量化评价林地石漠化的程度。根据林地的基岩裸露率、植被综合覆盖度、坡度、土层厚度4个指标对林地石漠化评价的重要程度,釆用专家打分得到重要性比较结果,釆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值。结果表明:基岩裸露率、植被综合覆盖度、坡度、土层厚度4个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0.553 4、0.284 1、0.062 9、0.099 6,表明林地石漠化指数各指标重要性最大的是基岩裸露率,其次是植被综合覆盖度,然后是土层厚度、坡度;无石漠化、潜在、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各等级的石漠化指数区间分别为[0,0.161]、(0.161,0.352]、(0.352,0.418]、(0.418,0.720]、(0.720,0.868]、(0.868,1]。利用该指数能够实现对广西凤山县林地的石漠化程度等级的量化评定。  相似文献   

7.
广南县岩溶森林保护及石漠化治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岩溶洞隙和孔隙、强降雨、土壤流失、较大坡度的地貌以及人为因素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是岩溶石漠化的主要原因。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与其恢复的难度决定了岩溶森林保护的重要性。要限制薪材及薪材树种的消耗,控制用材消耗,以达到保护的效果。以恢复森林植被为主题的岩溶石漠化治理包括半石漠化山地、耕地、工矿地的治理和石漠化土地的治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兼顾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控制和供水安全,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黄土高原小流域径流和产沙影响,以寻找节水、高效的流域综合管理技术。【方法】利用甘肃平凉纸坊沟典型小流域1955—2003年的水上保持措施与径流和输沙等监测数据,建立年径流系数和产沙模数与土地利用的线性关系,定量评价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和产沙的影响。【结果】1955—2003年,年降水量呈不显著降低趋势,年径流深和产沙模数显著减少;小流域降水产流能力随植被破坏而提高,随植被恢复而大幅降低;修建梯田和淤地坝等工程措施可增加小流域的径流拦蓄能力,但会因工程老化而逐渐降低甚至消失;小流域单位径流深的侵蚀与携沙能力随林草面积增加而下降很大,但工程治理后未能明显降低;拟合小流域年径流深随年降水量和土地利用及年产沙模数随年径流深和土地利用的线性关系,发现林地和梯坝地可消减年径流,其中林地消减强度为梯坝地的1.48倍;径流主要来自草地与坡耕地和其他2个地类,其中草地径流率是坡耕地和其他的1.8倍;林地和草地可降低产沙模数,其中林地作用是草地的2.5倍;产沙来自梯坝地与坡耕地和其他2个地类,尤其梯坝地贡献为坡耕地和其他的2倍;将流域面积10%的坡耕地和其他地类转为林地、草地和梯坝地后,年径流变化量分别为-9.6,+4.2和-8.1 mm,产沙模数变化量分别为-6 367.0,-2 532.4和+300.5 t·km-2a-1。【结论】植被措施的治理效果寿命长于工程措施。林地减沙效果好,但耗水最多;草地减沙效果和用水效率虽低于林地,却能维持甚至促进小流域产流;梯坝地减少径流作用稍低于林地,其拦截泥沙能力会逐渐降低甚至丧失,且用水效率最低。综合来看,干旱缺水地区要满足节水、高效的水土保持治理要求,应以恢复草地为主,既能持久减沙,又能增加或维持产流,且生态用水减沙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面积212.85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19.81%,其中石漠化耕地面积46.36万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21.78%,石漠化耕地以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土地为主,集中分布在人口稠密、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云南省石漠化治理存在着投资标准低,投入不足,治理需求大,成果巩固压力大,管理体制不顺,地方配套资金筹措困难等问题。藉此,提出遵循水土保持原则,因地制宜,改善农业条件,大力发展林禽林下经济模式,持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节约集约用地,严把耕地红线关,降低石漠化区域耕地承载压力,遏制石漠化耕地发生等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0.
基于赫章县2010、2016和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现状、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面对赫章县2010~202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Fragstats 4.2软件进行了景观格局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赫章县的主要用地类型为林地和耕地,其中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其他地类面积逐年上升。(2)地类转化最为明显的是耕地和林地间的相互转换,建设用地主要由耕地和林地转入,未利用地主要被开发成林地、草地和耕地。(3)2016~2022年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为1.71%;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差异显著,动态度变化最明显的是园地,达121.58%,林地动态度最小,为0.89%。(4)2010~2022年赫章县景观破碎化程度愈发严重,各地类的边缘景观形状越来越复杂,香浓均匀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说明受城市扩张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使得赫章县12年间的土地利用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的异质性增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阴山北麓荒漠草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春季表土水分的动态监测,对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阴山北麓荒漠草原不同土地利用春季表土含水量大部分小于10%;不同耕地利用中,免耕地土壤含水量最高,且第3次采样中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显;已翻耕地第2次采样土壤含水量变化很大;林地较其他土地利用表土水分含量高,且波动幅度较小。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水量依次为:林地〉草地〉灌丛〉耕地,这主要与土地利用状况和植被覆盖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石漠化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严重危及区域生态安全。以云南省为例,分析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现状和石漠化原因,并从植被恢复的角度阐述了生态治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对青海省贵南县3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1)贵南县大的地貌特征是以草地为基本景观基质,在广布的草地基质中,又大量分布荒漠(如干沟、沙地等)景观.20世纪70年代的景观受人为干扰相对较少,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为对景观的干扰力度增大;(2) 1976年,景观斑块类型间优势度差异显著,景观破碎化指数小,多样性低;1996年以后,斑块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景观趋于复杂;(3) 30年来,贵南县景观要素中草地、耕地、林地、建筑用地、以及未利用地向其他类型转化的速度总体呈加速状态.在1976-1996年期间,大面积草地被开垦为耕地;在1996-2006年期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破坏共存.另外,大面积的未利用地向其他景观类型转移数量很少,贵南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任重道远.(4) 贵南县2016年景观格局预测显示:到2016年,草地、建筑用地、林地、水域面积增加,耕地、未利用地面积下降,贵南县生态环境逐渐趋于好转.  相似文献   

14.
以丰宁满族自治县2009年、2014年TM遥感影像数据为信息源,在ArcGIS支持下提取2期沙化数据,采用转移矩阵法和数学模型法分析研究区5a沙化土地格局变化,以2014年土地利用格局为基础,应用CAMarkov模型预测2019年土地利用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沙化土地集中分布在西部及西南部,以轻度沙化为主,沙化程度总体表现为重度逆转、轻度扩展的趋势,到2014年,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 872.8hm~2,重度向中度沙化土地转移概率达0.660 7,中度向轻度沙化土地转移概率为0.635 2;土地利用以林地、草地和耕地为主,林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并逐渐向西南方向扩展,草地分布在西部地区,耕地夹杂其中,林地和草地间的相互转化是土地主要转移类型;沙化区土地利用类型2009年以草地和耕地为主,随着林地出现和面积的不断增加,中度、重度沙化区演变最为明显;预测2019年土地利用中,林地、未利用地面积继续增加,草地面积不断减少,其他类型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西畴县岩溶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1.6%,石漠化、半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面积大,岩溶地貌相当明显.岩溶洞隙和孔隙、强降雨、水土流失、较大坡度的地貌以及人为因素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是岩溶石漠化的主要成因.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与其恢复的难度,决定了岩溶森林保护的重要性.要限制薪材以及薪材树种的消耗,控制用材消耗,以达到保护效果.以恢复森林植被为主要手段的岩溶石漠化包括半石漠化的山地、耕地、工矿地的治理和石漠化土地的治理.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2022年冬奥会主要赛区崇礼区的景观格局特征,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研究崇礼区景观格局特征及景观分布随地形因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崇礼区林地景观面积比例最大,为43.64%,其次为草地(30.16%)、耕地(22.34%)、建设用地(3.06%)、未利用地(0.79%)和水域(0.01%);建设用地斑块数量最多(1 852块),水域斑块数量最少(4块)。未利用地的斑块密度最大(0.346 8个/hm~2),林地斑块密度最小(0.002 7个/hm~2);面积标准差和变动系数均为林地最大(3 764.35 hm~2,10.01),水域最小(2.43 hm~2,0.61)最小;林地的景观边缘密度最小(45.36 m/hm~2),其景观连通性较好,而水域景观边缘密度最大(315.93 m/hm~2),其景观连通性最差;水域景观和耕地景观周长-面积分维数较大(分别为1.542 8和1.447 1),其景观形态结构不稳定,而草地景观由一系列团聚的大斑块组成,斑块形状简单,状态较稳定。(2)随着海拔的增加,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分布面积表现先增加后减少,林地成为优势景观,人类开发利用程度降低;随着坡度的增加,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景观分布面积减少,林地和草地成为主要景观类型;林地景观多集中在阴坡区域,草地景观集中在阳坡地区,耕地和未利用地在各坡向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永定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于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以永定河(北京段)流域1978、1988、1999、2004、2005年5期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若干地形数据库资料,统计永定河31年间水域、草地、耕地、林地、建筑用地、未利用地六大土地类型的面积变化情况,通过分析单一土地利用平均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平均转出率和转入率等指标,对永定河(北京段)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格局与过程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31年间,永定河(北京段)流域的土地利用/覆盖面积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1978~2004年各类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由大到小为有林地>耕地>建筑用地>水域>未利用地>草地;2004~2009年比例变化为有林地>耕地>建筑用地>未利用地>水域>草地.②在1978~2009年间,水域、未利用地、建筑用地3个土地类型转化比较剧烈;草地在1988~2004年间变化幅度大,转入、转出率较高;耕地减少;林地则呈现增加态势.  相似文献   

18.
采用土地资源利用动态度等相关模型对江口县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5年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呈现逐年增加态势,耕地、草地、林地、园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减少,土地利用由耕地、林地、园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向交通运输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转化。为了保持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提出了要对耕地、园地、草地、林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实施保护,加大对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力度,以满足建设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正>3月12日是我国第45个植树节,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2022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据《公报》显示,全国完成造林383万公顷,种草改良321.4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84.73万公顷。全年发布“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各类尽责活动262个。目前,我国森林面积2.3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4.02%,草地面积2.65亿公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0.32%。  相似文献   

20.
<正>巴彦淖尔市地处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区域,地形独特的高原草地、山地森林、沙漠湿地、平原耕地哺育了众多野生动物。随着国家和自治区生态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巴彦淖尔市林草生态建设成果显著,林草植被盖度不断提升,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