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北落叶松生长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了解华北落叶松生长发育规律,为培育大径级的华北落叶松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分析年轮宽度和轮枝高度,对0~80a华北落叶松不同年龄胸径和树高的生长量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胸径生长量在80a之前比较稳定,虽然到60a后胸径生长量有所减低,但每年仍然能达到0.5cm左右;华北落叶松树高生长量在林龄50a之后明显减小,到70a后年生长量基本在0.2m左右,到80a时每年仍然有0.2m的生长量。  相似文献   

2.
树高曲线是开展森林资源调查、森林结构调整、林木生长研究等方面的基础。以小陇山日本落叶松(Larix leptolepis)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地调查方法,对日本落叶松胸径、树高关系进行分析;运用SPASS17.0进行模型估计,选择一元线性方程,指数方程,对数方程,二次多项式和幂函数对树高曲线进行拟合,初步筛选出拟合精度较好的一元线性方程和二次项方程,用ForStat2.2做方程适应性分析和残差分析,用残差平方和、总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指标进行验证,最终确定了小陇山林区日本落叶松最适树高曲线为H=4.242+0.639D+0.004D2。  相似文献   

3.
几种落叶松生长规律及树高与胸径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用logistic曲线方程模拟北日落、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3种林木生长进程,其相关系数均在097以上。用直线方程来描述树高与胸径间变化规律,其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因而可用林木胸径生长量估测树高生长量。  相似文献   

4.
日本落叶松林分密度与胸径、树高生长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苑辉 《辽宁林业科技》1995,(4):28-29,64
日本落叶松林分密度与胸径、树高生长关系的探讨苑辉(辽宁省林科院110032)目前,日本落叶松(LarixkaemPferi)人工林在辽宁省已大面积郁闭成林,中、幼林占的比例较大,调节和控制林分的密度,可以在林木各生长阶段改变干材的质量和村积生长量,并...  相似文献   

5.
文中以豫西日本落叶松人工标准地为材料,用多元回归方法,求解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各地位指数级的郁闭度、密度株数级与林分平均直径的关系。该关系将为森林抚育间伐,林分直径生长量预测、预报.确定林分工艺成熟以及森林调查设计等,提供理论依据及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6.
摘要:本文以日本落叶松半同胞家系试验林为对象,通过对造林1年后的保存率和生长量调查分析,比较不同家系的早期表现。试验林平均保存率为98.4%,平均地径、平均树高生长量分别为8.06mm、59.1cm。结果表明:试验林保存率、生长量均差异显著,来自种子园的半同胞家系生长量优于来自母树林和人工林选择优树的半同胞家系,其中11,16,18,25号家系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7.
树高曲线在林业生产中和林业实践中广泛应用。本文使用红松、华北落叶松和日本落叶松样本373组、499组和414组作为基础数据,分别选用10个树高曲线模型,计算各个模型的参数,并用R2、MD和RMSE对模型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10)—唐守正方程能较好的模拟树高与胸径的关系,故选取其作为辽宁省东部山区主要针叶树种最优树高曲线。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吕梁山林区引种日本落叶松林分的生长规律,更好地为合理经营该地区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提供依据,对吕梁山林区引种30年的日本落叶松进行了样地调查及树干解析,并以华北落叶松为对照,建立起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过程模型,分析其生长规律。结果表明:(1)同林龄下日本落叶松的胸径、树高、材积均比华北落叶松大。(2)日本落叶松、华北落叶松在吕梁山区的初始间伐期应在第10年左右。(3)日本落叶松的胸径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在13~14年相交,而华北落叶松则相交于17年。(4)日本落叶松的树高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约在7年相交,而华北落叶松则相交于19年。(5)日本落叶松、华北落叶松还处于材积生长期,没有到达数量成熟期。  相似文献   

9.
前言查清森林资源是搞好营林的基础,也是制定林业发展规划的依据。而森林蓄积生长量,则是编制林业发展计划和组织林业生产建设的重要根据。因此,研究林木的生产率对于准确的求算森林蓄积生长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林口县青山林场23年生杂种子代测定林63个家系径生长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日本落叶松正反交在生长量上存在极显著差异,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组在径生长量上要比兴安落叶松×日本落叶松组大.落叶松种间生长量也存在差异,径生长由慢到快依次为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兴安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  相似文献   

11.
合理确定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抚育间伐的间隔期,对经营好森林,促进林木的生长发育作用很大。通过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间伐后,胸径连年生长量下降时间的变化,林分郁闭度需要恢复的时间,自然稀疏率和离散度的逐渐增大的综合分析认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抚育间伐的间隔时间为5~7年为宜。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野外试验、室内数据整理、计算机模拟等手段,研究不同立地条件下天然落叶松生长过程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下天然落叶松胸径生长过程拟合选出的最优方程为Richards方程;落叶松胸径、树高前5 a生长缓慢,5 a后加速生长;落叶松材积在前10a生长缓慢,10 a后加速生长;前30 a落叶松胸径、树高、材积总生长量差别表现不明显,30 a后立地条件越好,生长量越大.  相似文献   

13.
日本落叶松生长过程与林分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岭岗林场日本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不同龄级林分胸径、树高及材积等生长量指标,以揭示日本落叶松生长过程和林分特征。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胸径生长拟合方程D=5.838 lnt-5.241 1;树高拟合方程为H=1.110 3t~(0.8917),树高与胸径之间拟合方程H=2.474 6e~(0.1527D),材积拟合方程V=0.000 1t~(2.2518),各拟合方程效果显著(R~2大于0.98)。从胸径、树高株数累积分布曲线和平均生长量来看,日本落叶松幼龄林胸径、树高生长较快,但由于林分密度大,胸径生长没有达到最优状态;中龄林胸径、树高生长稳定;近熟林分胸径生长量和高生长量都放缓,林分内枯立木、濒死木占有一部分,其林分健康状况欠佳;成熟林多为日本落叶松与柳杉行间混交,林分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4.
落叶松是辽宁东部山区用材林更新造林的重要树种,在辽宁省实验林场进行了不同种-种源落叶松的更新造林试验.方差分析和树干解析表明,不同种落叶松生长量差异明显,试验的4种落叶松,辽宁省实验林场的日本落叶松生长最快,大孤家林场日本落叶松次之,但二者差异不明显,长白落叶松较日本落叶松生长量次之,日本落叶松嫁接苗生长量最小.  相似文献   

15.
回顾日本落叶松在冀北山区栽培历史,并与同龄华北落叶松进行生长量对比,得出结论:日本落叶松无论从生长量,还是经济效益,都远远高于华北落叶松。认为应加强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并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1982年营造红松、日本落叶松与色赤杨、白桦带、块状混交林20公顷,林龄7年时调查,幼林保存率平均85%以上,混交林中红松、日本落叶松5株优势木平均高分别为对照纯林的107.8%、115.7%;日本落叶松与色赤杨、白桦混交林蓄积生长量皆大于保留残次林7年蓄积的增长量,其中以12行日本落叶松与6行色赤杨混交林蓄积生长量最大,为日本落叶松纯林(对照)的142%,为7年生保留残次林蓄积增长量的606.1%。同时,混交林林地土壤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7.
以三江平原丘陵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皆伐后栽植的杂种落叶松人工林幼龄林为对象,调查了树高和胸径,分析了胸径对施肥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杂种落叶松田间栽植3年后,91.67%的样地的平均树高超过130cm,年高生长量普遍超过30cm;在人工林幼龄林初期,杂种落叶松的胸径对施肥的响应特征不甚明显,但有增加的趋势;施肥3年后,施肥处理的杂种落叶松平均胸径比对照增加0.45cm,提高15.25%;在三江平原丘陵区长白落叶松皆伐迹地上更换造林树种时,可考虑栽植杂种落叶松。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呼盟引种推广的长白落叶松生长量与国标长白落叶松速生丰产林标准及黑龙江省引种的长白、日本、华北落叶松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长白落叶松的生长量优于国标和黑龙江,与乡土树种兴安落叶松相比,生长量高于生长最好的草类兴安落叶松2.58m 。因此,呼盟可积极引进与推广长白落叶松。  相似文献   

19.
<正> 森林生长量测算技术是林业建设和森林调查规划设计中的基础工作,为林业区划、大片林区规划和计算森林合理采伐量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这项技术工作,过去抓的不够,基础薄弱,不能适应目前林业经营集约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以鄂西亚高山区日本落叶松二代优树嫁接无性系为对象,通过物候观察和生长量测定,分析无性系间的物候变异及其与生长量的关系,为育种材料的进一步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该区域日本落叶松主梢生长期平均为217.6 d,侧枝生长期平均为216 d,各系号间物候期存在明显分化,生长量的变异程度更大,变异系数分别为32.55%和33.21%;生长期与生长量相关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50~0.730,物候期对生长量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