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至汉晋时期贵州高原西部的北盘江流域的原始农业发生重大变迁,根据生产工具、技术、粮食作物品种等方面的变化,农业变迁过程可以分为新石器时代中期至商周、战国至西汉、东汉至两晋南朝时期三个阶段。造成变迁的主要原因是战国至两晋南朝时期滇人和汉人移民的两次迁徙带来先进的农具和技术,北盘江流域的原始农业进入锄耕阶段,而且出现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但是,先进农业方式没有在北盘江流域普及,当地维持了多元生计方式和农业生产模式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河南传统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河南传统农业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其耕作制度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以多熟种植和间、混、套作为主要方式。从野生植物驯化为粮食作物到农作物育种;从传统农具的发明创造到精耕细作这种北方旱地典型耕作制度的建立和演变,河南传统农业长盛不衰,许多方面都处于当时全国乃至世界领先地位。河南传统农业作物起源以及耕作制度的演变过程,为当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和农业资源环境高效利用,为新时期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3.
王爱民 《农业考古》2022,(4):143-152
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时代农具主要为石质农具和青铜农具,依据功能可分为耕作农具、收割农具两类。因为文化属性不同,农具的型式存在一定区域差异。与邻近的宁镇、太湖及江淮地区比较,皖南出土农具数量偏少,收割类农具比例较低,犁耕尚未出现,表明皖南农业生产较周边地区落后。在不同时期,皖南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各不相同。夏商时期,皖南处于...  相似文献   

4.
自孙吴东晋而始,在政治历史等各因素合力下,人口大量向南方流动,南方生产方式、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制度发生重大变化,受到北方成熟耕作的影响,适于南方水田耕作的新农具相应出现。农具发展虽与经济生产自然增长的需求直接相关,但其演变背后还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的推力。六朝时期出现了农具的机械化,这些机械农具的发明应用却是与上层宫廷文化以及大土地制度有着内在之关联。南方农具种类在六朝时期或已齐备,但是出土实物较少,推广的规模仍不甚明了。本文尝试从相关佐证文献以及后世材料中进行推断,试图勾廓出当时农具的一些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5.
农业发展与农具演变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农业发展会促使农具改革,同样,改进了的农具当然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中国传统农业的农具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在未曾被现代农业机械取代以前,基本已趋向于定型。尽管以中国领域之大,农具的地区间差异显著,但因长期的交流改进,在相同的耕作制下,农具的差异显然缩小了。譬如南方水田的耕、耙、耖体系,北方旱地农作的耕、耙、耢体系,使用的农具,都是大范围的同中有小异。王侦《农书》的《农器图谱》部分,共20集,囊括了粮食作物从种到收,包括耕田、整地、中耕、除草、灌溉、排水,直至…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农业探研华南农业大学史研究室向安强目录前言1楚国农业概况1.1农业生产工具1.1.1木质农具1.1.2青铜农具1.1.3铁农具1.1.4楚农具的三个发展阶段1.2农耕技术1.2.1从楚农具看其农作技术1.2.2“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7.
龚世扬 《农业考古》2012,(6):119-124
农具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自从人类有了农业活动,农具就诞生了。从古至今,农具都在不断地发展、革新和变化,每一类农具的创制都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因此,分析农具的变化情况可以揭示出农业科技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就少数民族地区而言,了解农具变迁,探讨其规律,有利  相似文献   

8.
耦耕新事     
周昕 《农业考古》2000,(1):202-202
“耦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按农艺需要而适当结合的耕作方法,由于它结合的前提必须是两人或两件农具,因而产生了“耦耕”这个名称。这种耕作方式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而出现不同的形式。所以“耦耕”耕作方式,从一开始它就不是只有一种形式,在历史上也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可能会变换为不同的农具、不同的协作形式。直到近代和当代仍可见到各种耦耕方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变化,农业机械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例如,由于种种原因,常期以来,耕地、播种、收割不能…  相似文献   

9.
一农业实践中“人”的发现在殷代和西周初年,宗教神学的灵光笼罩一切,人还屈伏在至上种的阴影中。殷代所有重大的农事活动都要祭祀和问卜。这是和当时生产力低下,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还显得软弱无力有关。但这种情况逐渐发生变化。西周的农业虽然还比较粗放,保留了一些原始农业时代带来的痕迹,如木石工具的广泛使用,从原始采猎演化而来的“虞衡”仍在经济生活中占居重要地位等;但进步也是明显的。不但在相当程度上、越来越多地使用青铜农具,休闲耕作制基本上代替了撂荒耕作制,而且,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亦已萌芽。人们在向江湖沿岸的低…  相似文献   

10.
古浪县现代农业发展历程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的引进与兴起;现代草食畜牧业和设施养殖业的发展;新世纪种植技术的革命性变革;传统耕作工具和农业机械的交替;现代种植业的发展对农村环境的冲击等农业变革节点,概述了甘肃省古浪县现代种植、养殖、耕作工具等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农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40年前 ,我国就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 ,但当时农业现代化只是个模糊的远景。 90年代后期 ,农业现代化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农业有万年以上的历史了 ,每一次技术和劳动工具上的重大突破 ,就将农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技术平台 ,出现一次生产力的跨越。原始农业发祥于动植物驯化和石制农具 ;金属农具和精耕细作开创了五千年辉煌的传统农业时期 ;近代生物学和农业化学的理论突破 ,以及育种、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的出现又将传统农业推进到近代农业。 2 0世纪的近代农业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速发展 ,但是 ,它带来的化学物质污染、资源破坏和高能…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农业》2008,(2):42-42
在2008年1月份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的"现代化农机装备项目"招标中,凯斯STEIGER系列及"美洲狮"PLIMA195拖拉机、2388联合收割机以及保护性耕作农具等,在激烈的竞争中,以其先进的技术性能,成为中标产品.  相似文献   

13.
杜娟 《农学学报》2022,12(1):84-89
塿土是关中平原主要的人为土类型,其形成受耕作方式、施肥和灌溉等农耕活动的影响,每一次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定会引起土壤资源利用方式及强度的变化.本文通过历史文献中关于农业生产过程的梳理,复原了关中人为土的历史形成过程,并探讨农业技术变革与土壤资源利用及土壤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自原始农业开始,对土壤环境与作物的自然...  相似文献   

14.
1农业发展阶段与农业产业化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种植业和以它为物质基础的畜牧业是农业的主体。烧荒殖稼从原始农业进入传统农业阶段以后,人类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畜力作业,逐步懂得因地、因时种植,掌握畜禽的繁殖规律和饲养技术,生产水平提高,农产品除自给外,部分产品开始进入商品市场。  相似文献   

15.
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发生改变,水稻耕作方式也不例外。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影响到土地形式的改变以及水利设施的变化;社会变迁又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不断发生改变;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耕作方式的变迁提供了现实基础,它也是促使耕作方式发生变迁的巨大推动力。文章指出水稻耕作方式的变迁是在政府的指导与人们的主体性选择互动后发生的变迁,这对改进农村农业技术及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1耕作对杂草的潜在影响 数百年来。农民们一直利用耕作措施来消灭杂草。不过。耕作措施对杂草防除有利有弊。耕作可以根除、斩断或深埋杂草,从而消灭许多杂草植株。但间断性的耕作反而可能会加剧某些多年生杂草的发生,因为它将杂草的根茎或块茎斩成断节。使每节都有可能长成新的植株。此外,耕作农具可以将杂草碎段和种子扩散到整个地块。或从一块地扩散到另一块地。从上述角度讲。耕作促进了杂草的扩散。  相似文献   

17.
两汉的耒耜类农具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王文涛目录一、引言二、先秦时期耒耜的起源与演变三、两汉的耒耜及其使用状况1.两汉的耒耜类农具(1)耒(2)耜和锸(3)铲2.两汉耒耜的使用状况(1)西汉耒耜类农具的使用状况(2)东汉耒耜类农具的使用状况3.和耒耜使用...  相似文献   

18.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化改革的双重背景下,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主要特点是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占据主导地位.从理论上来看,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对农业增产并不具有正相关关联,但对农民增收却有一定的正相关关联,这在不同的村庄类型中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当前我国农业的机械化应不断提高专业化农机服务和倡导农户开展农机合作.同时,政府要逐步改善农村的道路体系,以使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发挥最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
农具变迁是农业发展状况的表现形式之一.文章通过对近年来江淮地区出土青铜镰的统计和考古类型学梳理、分析,对商周时期安徽的农业发展状况有一个初步认识,同时通过对比材料分析,对锯齿镰、有銎镰的地域分布及演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以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乔家滩村为例,通过田野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对该村的农具历史使用情况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了农具变迁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尝试对农具发展、变迁、演进的特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