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大运河承载着十分重要的经济文化发展战略价值。大运河沿线省市申遗前后对大运河的保护利用传承,存在着缺乏战略性发展思维、运河管理条块分割、急需立法等问题。本文基于对大运河沿线省市2006年以来的申遗工作、申遗前后加强遗产保护、旅游规划、河道管理、交通运输等问题进行了历史考察,提出将大运河文化带、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完善大运河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理顺运河管理机制等具体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围绕大运河农耕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和发展的需求,针对当前大运河农耕文化表现形式单一、文化和科技融合不足、缺乏深度挖掘、数字化媒体素材资源短缺等问题,开展大运河发展、文物、典型人物、典型农耕题材4个层面挖掘整合、标准规范制定,基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研发大运河农耕文化数字展示系统,创建数字资源互动与体验系统设备,为公众了解运河农耕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是我国历史文明的象征,是我国可流动的历史遗产。大运河不仅对中国古代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发挥了重大作用,现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在京杭大运河的雏形形成于元朝。基于南北经济水平的不平衡、运输对河漕的依赖以及宋金时期运河的残破,为了解决南北运输的问题,元政府对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治。元朝政府修治大运河,惠及当时,泽被后世,功不可掩。大运河因南水北调增加了新的功能,现已局部投入使用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就是利用京杭大运河河道作为引水渠。  相似文献   

4.
古代运河作为重要的水利工程,在长久以来发挥着沟通南北经济的作用。到现代社会,虽然运河基本上丧失了运输的功能,但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长久以来在历史上的作用,保存了大量的文化价值,成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并且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前,大运河的修复工作正在沿线主管地区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修复的大运河不仅可以重新发挥其航运功能,对于文化旅游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运河文化建设的相关策略进行分析,提出运河文化的修复与建设对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常州大运河保护开发的"常州经验"主要集中在开发理念、功能界定、古迹修复、沿岸路径建设、运河开发的变通思路以及对待运河两岸工业遗存态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发展下,乡村振兴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方略,能够改变乡村衰落的客观事实。大运河流经区域多为乡村,运河文化的挖掘、传承、利用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文旅产业的发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河北段大运河沿线乡村经济发展现状,如何有效利用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文创产品的转型升级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天津农业科学》2020,(1):59-62
大运河天津段沿线现代农业沿线区域缺乏整体规划引导,存在农业综合开发能力较弱、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新产业新业态缺乏等问题。本文以运河天津静海段为例,对运河两岸现代农业发展进行研究,提出了在保障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基础上,运河沿线现代农业规划开发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饮食文化遗产是饮食文化历史积淀的产物,我们应在深入研究、挖掘整理的基础上,保护传承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遗产在现今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下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为抓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机遇,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好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遗产,以富春茶点制作技艺为例,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发现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掘最早、规模最大、流经里程最长的运河,始建于春秋末期,完成于隋炀帝时期,繁盛于唐宋时期,贯通于明清时期,发展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近3200公里,是充分体现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的伟大工程。本文以沧州大运河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追溯历史、考察现状,以区域协作发展为研究视角,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利用沧州大运河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0.
台儿庄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区段,大运河悠久的历史是运河沿岸景观规划的灵魂。本文以台儿庄樱花洲运河湿地景观的设计研究为案例,提出以古运河为主体,以鲁南地区的运河文化为依托,建立运河湿地景观,形成春季烂漫樱花风景。通过对台儿庄现有的运河历史文化和湿地资源的调查研究,以湿地景观与运河文化交融为主要宗旨,确定了运河文化景观营造和湿地景观营造两大规划内容,并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为如何将历史文化与湿地景观相融合,创造独具地域特色的运河沿岸景观提出了一套明确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文章以运河一带的农村建设为基础,以小见大,全面剖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辐射对运河周围农村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和长远的发展意义,能够带动该地区农村的发展,有利于在保持农村风貌的基础注入更多的新内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加强统筹,建设高颜值的生态长廊和高效益的经济长廊,汇聚江苏大运河新农村建设整体合力,有助于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2.
枣庄人民在开凿、建设、利用大运河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并形成了带有浓郁鲁南特色的运河文化。枣庄运河文化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多元性、开放性等特点。近年来,我市在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有些地市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把运河文化研究、开发和利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提升枣庄城市的文化品位,加快枣庄文化建设的步伐,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农业》2021,(10)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在新的时代发展下,古代运河文化经过挖掘和保护,也形成了独具时代性的价值。在绵延一千多公里的运河长廊上,所经过的地区也以乡村为主。利用运河文化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阐述了运河山东段的发展概况,分析了运河文化元素的挖掘,提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运河文化与乡村旅游充分结合,在沿岸乡村地区建设运河文化公园、运河文创产品等运河文化元素的开发和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淮南东部农田水利发展的高峰。淮南运河运堤闸坝体系形成后,运西水流受到运堤拦截积水成湖,运东洼地沼泽得以涸出,避免了东西一片的积水环境,为淮南东部的整体开发提供了契机。淮南运堤与陂塘、范公堤捍海堰一起构成了"阶梯式"的水利格局,形成蓄泄有度、上下联动的水流环境,促成了区域农田开发。在运河水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运河兼顾漕运和农田灌溉功用,中央和地方兼享运河之利。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明确了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本文通过分析运河沿线传统工艺美术的艺术特点、传承现状及发展困境,探讨传统工艺美术品牌塑造、产业转型、产品研发、传播渠道、传承人培养与注意力经济之间的复杂关联,旨在为提高大运河传统工艺美术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应用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隋朝时期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经过历史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京杭运河沿线贯穿东部多个省份,其中很大部分是远离城市的乡村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下,将京杭运河历史文化内涵与美丽乡村建设相互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运河文化遗产的发展分析,提出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相互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淮河、海河规划治理和南水北调等工作中接触到京杭大运河部分资料和黄河与大运河和淮河、海河的关系。从黄河的变迁和大运河兴废中看到:决定大运河兴废的是水源,黄河问题的关键是泥沙。治淮治海和解决京、津缺水问题,均应慎重考虑黄河泥沙问题,均可从大运河兴废中汲取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适应北京城市新定位新需求,更好的进行城市副中心公园绿地建设.[方法]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森林公园、减河公园、运河公园3个公园绿地植物群落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不同公园绿地植物物种组成、应用频度以及物种多样性等.[结果]共记录大运河森林公园植物108种,隶属48科73属,减河公园植物55种,隶属26科44属,运河公园植物54种,隶属26科41属.大运河森林公园与减河公园植物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的趋势,运河公园从大到小依次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大运河森林公园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减河公园与运河公园依次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大运河森林公园物种均匀度指数依次表现为乔木层略等于草本层、灌木层,而减河公园与运河公园为乔木层、灌木层略等于草本层,这表明乔木层植物较灌木层与草本层分布均匀.[结论]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园绿地建设应加大灌木植物和乡土地被植物的应用,以构建物种丰富、结构稳定的植物群落,实现绿地生态效益综合提升.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大运河沿线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情况,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田野调查、专家访谈、历史研究等方法,分析安徽大运河传统体育文化概况、大运河安徽段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应加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创建大运河安徽段传统体育与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加强传统体育文化宣传力度,强化与新技术的融合;加强大运河安徽段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政策制度保障,全力推进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20.
科尔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尔沁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民族记忆的"活化石"。分析了科尔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现状,并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图书馆的发展等3个方面论述了科尔沁地区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