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胡杨是生长在塔里木河流域内的一种耐旱性木本植物,营造胡杨林能有效减少风沙对水土的冲刷。胡杨在生长过程中对地下水的感知是非常明显的。通过对胡杨的生长状况调查研究,能够观察出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文章针对塔里木河下游不同断面胡杨径向生长对地下水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断面积的胡杨对地下水位变化感知能力是不同的,年降雨量较多时,感知能力会提升;胡杨的断面对地下水位的感知度随地下水位的下降而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鄂尔多斯高原沙化灌丛群落油蒿土壤呼吸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野外定位观测,并对其环境驱动因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油蒿群落两个不同生长期土壤呼吸日变化及其对温度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营养生长期,土壤呼吸日变化不明显,且土壤呼吸速率和温度日变化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在生殖生长期,土壤呼吸日变化非常明显,气温及0-10 cm土壤温度日变化与土壤呼吸速率相关显著(P<0.05).整个生长季期间,土壤呼吸高峰期出现在7-8月,与该段时间水热因子条件最佳且配置较好密切相关.荒漠灌丛生态系统中,降雨是土壤呼吸出现激发现象的控制因素.降雨对土壤产生的干湿交替作用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呼吸速率.生长季期间,土壤呼吸速率变化与气温及0-10 cm土壤含水量变化的相关性显著(P<0.05).通过逐步回归发现,0-10 c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能够说明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41.9% (P<0.05).图3表2参34.  相似文献   

3.
不同地下水位胡杨蒸腾速率与叶水势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不同地下水位胡杨蒸腾速率、叶水势及蒸腾速率的季节变化等水分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影响胡杨蒸腾作用,同时土壤水分状况也影响蒸腾速率,当地下水位在2.28~2.43 m时,胡杨蒸腾速率变化幅度大,蒸腾速率的日最大值为7.50 mmol.m-2s-1,日均值为4.73 mmol.m-2s-1,对应叶水势的日最低值为-3.55(Mpa)和日均值为-1.94(Mpa);地下水位2.91~3.33 m时,叶水势的日最低值为-2.61(Mpa)和日均值为-1.62(Mpa)。胡杨蒸腾速率季节变化在7月份达到最大值,靠近河岸胡杨蒸腾速率变化较远离河岸胡杨大,表明地下水位低时,胡杨保持较高的水势就能从环境中吸收到水分来满足其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4.
植物水分利用策略及其阈值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植物水分利用策略是植物对环境适应性的体现,植物种类、生长阶段以及生长季节都是影响植物水分利用策略差异性的重要因素。由于降雨量以及植被覆盖的差异性,土壤水分对于降雨的响应以及阈值也具有明显的差别,植物生理特征及其阈值也会随着水分供给的变化而产生波动。文中阐述了目前植物水分利用策略、植物生理特征对水分的响应及其阈值、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及其阈值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多方法、多角度以及深入进行植物水分利用机理研究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降雨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气候变化预示着降雨时间和数量的变化。降雨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最重要的水分来源,降雨格局的变化将直接影响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土壤微生物作为敏感指标多用来监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文中综述了降雨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多样性的直接影响,以及其通过改变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和植被生长等对土壤微生物产生的间接影响,其中还可能伴随着其他因素的干扰,如土地利用方式、温度、海拔等。通过了解降雨格局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可以更好地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该地区生态稳定性的影响。指出了降雨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地下水位对白刺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唐古特白刺为研究对象,选择沙漠与绿洲过渡的大气干燥区以及绿洲与其东南缘黄河之间、靠近黄河西北岸的大气湿润区作为对比研究区段,分析地下水位在2种不同大气干燥程度下对白刺盖度、高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地下水位和大气干燥程度对白刺的盖度及高度生长都有显著影响。在绿洲外围干燥区段,白刺盖度、高度分别与地下水位表现出指数增长趋势;根据曲线拟合预测:盖度、高度生长的最佳地下水位区间均为2500~9000mm。在湿润区段,白刺盖度、高度随地下水位分别表现出高斯变化曲线;高度生长比盖度表现出更宽的地下水位阈值;根据曲线拟合预测:高度生长的最佳地下水位区间为1000~9000mm,盖度的最佳区间为2000~7500mm。  相似文献   

7.
章古台地下水位与降水量变化动态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辽宁省章古台气象观测站1999—2017年地下水位和降水量连续观测数据,结合2017年应用CTD水位传感器和sl3型雨量传感器对章古台2块樟子松人工固沙林生长季地下水位和降水的测定结果,对章古台地下水位与降水量变化动态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章古台地下水位变动与降水关系密切,年际间地下水位变动滞后于降水量1~2a,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有3~5a为一周期的现象。月际间地下水位变动滞后于降水量,不同埋深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受降水量影响不同,8m埋深的地下水位变化受降水影响小于4 m埋深。近19年降水量未下降而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这与近10年来人工大量抽取地下水及森林蒸散消耗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海堤边坡土壤水盐运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堤绝大多数是回填土,又高于周边土地,为了给海堤造林及其管理提供依据,需要探明海堤边坡水盐运动规律。本文通过对海堤外坡地下水及盐分含量的研究表明:地下水位和含盐量高而稳定;降雨和蒸发量在年内分配不均,形成土壤季节性的水盐动态;年际间气候稳定,盐分动态一致性也比较大。但海堤边坡土壤上中下坡高程不同,导致地下水位不同,加上整个坡面土壤粘重,毛管水运动复杂,因此上中下坡水盐运动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植物群落和地下水位对湿地的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地下水位的变化会改变植物群落结构和湿地植物功能性状。然而,目前对高原湿地植物群落与地下水位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等方面,对同样易受环境变化影响的植物功能性状关注较少。为了解植物群落结构和植物功能性状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响应,以若尔盖高原湿地为研究对象,在红原县日干桥地区选择了4个不同地下水位的样地,研究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性状变化特征与不同地下水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地下水位变化具有显著相关性,Shannon-Weiner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随地下水位的升高而降低,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由矮地榆(Sanguisorba filiformis)和花葶驴蹄草(Caltha scaposa)等杂草类植物变为木里薹草等莎草科植物(Cyperaceae)。然而,在一定的地下水位下,物种多样性也相应增加;(2)地下水位的增高相应地影响群落加权平均值(community weighted mean, CWM)的变化,CWMPlant height和CWMLeaf dry weigh...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水位周期性变化和集中降雨是库区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二者从滑坡岩土体自重、地下水位、岩土体物理力学特性多个方面对滑坡的稳定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木鱼包滑坡的研究,滑坡变形与库水位升降、降雨作用有较强的相关性,脆弱的地质结构、大气降雨和库水位涨落三者的耦合作用共同引起滑坡变形。  相似文献   

11.
根据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人工绿洲2006—2012年10眼地下水位观测井资料,利用传统统计学对该地区地下水位时空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7年来不同灌溉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呈现不同的规律:(1)黄灌区比井灌区及荒漠区地下水位均高。与荒漠区相比,第一、第二实验场黄灌区地下水位平均高出3.543m和3.316m,而井灌区则低出0.792m。从空间位置看,地下水位东南高,西北低。(2)黄灌区年内地下水位变化相似,均为1—3月,地下水位持续下降,4—10月,地下水位抬升,并在抬升中有回落;而井灌区与黄灌区不同,从1月开始,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至8月达到一年内地下水位埋深最深处,随后又缓慢上升。第二实验场荒漠区,年内地下水位基本不随月份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土壤水分是影响地表径流产生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土壤水分在土壤中的分布、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土壤水分变化的因子 ,对林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水分的分布受空间和时间的影响 ,不仅如此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分布规律还受到诸如气象因子、地形因子、地形利用因子、人为活动等因子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都导致了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 ,从而导致了林地降雨-产流的差异.因此 ,深入研究影响土壤水分变化的各种因素 ,以及研究各种因素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作用规律 ,一方面能够为降雨-地表径流的发生规律提供参考 ,另一方面为保护林地植被生长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浙江第一古樟就地保护措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浙江第一古樟的生长现状调查、生长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古樟保护与景点建设相结合,筑堤保树与改路保树、拆庙护树相结合,以低水位人工湖指示地下水位高度,通过泵提排水控制古樟地下水位等古樟就地保护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降水格局改变对内蒙古草原两种优势种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草原优势植物种多根葱和克氏针茅为研究对象,采取试验设置模拟小、中、大3个降雨量,并设置与之对应的3个降雨时间间隔,来研究其对降水格局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①降雨量和降雨间隔时间对两种草原植物的生长都有不同的影响,但降雨量对其生长的影响更显著;②在相同降雨量处理下,增加降雨间隔时间有利于克氏针茅幼苗各器官生物量的积累;③在相同降雨时间,降雨量的增加,混播克氏针茅地上、地下生物量显著减少,混播多根葱在模拟降中雨条件下根系地下生物量大于地上生物量,根冠比值为最大;④该两种草原优势种植物幼苗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变化主要由各时间段内降雨量不同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安徽老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降雨中的养分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生态系统对降雨化学性质的影响十分明显,降雨经过森林植被后,其养分种类和数量都发生很大变化.通过降雨输入的养分不仅对森林群落的生长和演替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的基础.国内外有关森林降雨化学的研究较多,涉及到不同的森林类型( Parker,1983;Amezagaet al.,1997;Schmitta et al.,2005;Xu et al.,2005;刘菊秀等,2003;巩合德等,2005;武秀娟等,2008).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北美及日本就森林降雨化学进行了长期监测(Staelens et al.,2008),结果表明森林降雨化学表现出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异质性(Cronan et al.,1983;Parker,1983;Staelens et al.,2008),难以得出普遍规律.为了深入认识森林植被降雨化学的形成机制,需要系统和长期的定位观测.我国有关森林降雨化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温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的落叶松(Larixgmelinii)、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云杉(Piceaasperat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等单一群落,而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复杂群落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安徽老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降雨化学动态,以期了解森林水文过程中养分元素的迁移规律和循环特点,为其生态功能评价和科学经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棕榈藤与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阐述水分对棕榈藤的重要性 .降雨决定棕榈藤分布和种的数目 ,同时还有助于棕榈藤种子传播 ,棕榈藤对降雨起着拦截作用 ,减少对地面的冲击 ,从而保持水土 .成熟度不同的棕榈藤种子具有不同含水量 ,种子活力随着含水量的降低而迅速下降 ,从而降低发芽率 .水分可提高棕榈藤造林成活率、分蘖条数、叶数、叶面积和藤茎生长 .水分胁迫可提高棕榈藤根茎比 .此外 ,棕榈藤生长及分布还受湿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森林降水分配格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1999-2001年色季拉山定位站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森林降雨观测资料,对穿透降水,树干茎流和林冠截留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在不同时段内的分配比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第1次降水分配格局中,生长季(5-10月)平均降雨840.10mm,其中穿透降雨343.90mm,占降雨的40.93%,树干茎流量6.70mm,占降雨的0.8%,树冠截留量489.50mm,占降雨的58.72%。当降雨强度小于平均降雨强度2.09mm/h时,出现干流的时间滞后于降雨1-2h,当降雨强度大于3mm/h时,30min左右即可出现干流,树干茎8流量随着林木胸径的增加,林冠覆盖面积的增大和树皮增厚而减小。  相似文献   

18.
2005年5-11月在宁夏六盘山北侧的叠叠沟林场,应用带状树木径向变化记录仪研究9株华北落叶松树干的直径生长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树干直径的日最大值出现在6:00-9:00,最小值则在16:00-20:00;直径生长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8月下旬以后基本停止生长;林分内优势度大的林木生长较快;树干直径生长过程随时间的变化符合幂函数曲线,方程的确定系数为0.78~0.92.对影响直径生长变化的环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和水分是主要影响因子;结合偏相关分析,筛选出日最高温、空气相对湿度、日平均太阳辐射通量和土壤含水量作为影响树干直径生长变化的主要因子.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水分是限制干旱区植物生长与生存的重要因素,为探明降水变化对荒漠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及C、N、P和K元素在植物各器官中的分配规律。[方法 ]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且是荒漠区唯一常绿阔叶灌木沙冬青为研究对象,分析沿自然降雨梯度下,沙冬青根-茎-叶的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特征,了解其生长的适应机制和生存策略。[结果 ]沙冬青各器官C含量表现为叶>茎>根,而N、P、K营养元素含量均表现为叶>根>茎,N、P、K三大营养元素在叶片中的富集,可以提高沙冬青光合速率,为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反映了资源分配模式和植物生长策略。沿自然降雨梯度,沙冬青的根、茎、叶之间主要表现为协同关系且存在着同时投资的生态策略,N和P含量在各器官中均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K均呈下降趋势,沙冬青通过提高各器官K含量和降低N、P含量来应对干旱胁迫的环境。器官间的养分协同性远高于器官内部,各器官中的N:P在不同降雨梯度间相对比较稳定,说明沙冬青以保守的养分利用方式抵消元素含量随环境的变化,且N:P比值均大于16则生长主要受P限制。[结论 ]各器官N、P...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未来大气CO_2浓度显著升高将引起降雨格局的变化,必将对荒漠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研究CO_2浓度及降水变化对荒漠优势植物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有助于预测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以荒漠优势植物红砂2年生苗木为试材,采用开顶式CO_2控制气室模拟CO_2浓度(350和700μmol·mol~(-1))变化,研究降水变化减少30%(-30%)、自然降水0、增加30%(+30%)及其与CO_2的协同作用对红砂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光合生理参数以及株高、生物量和根茎比等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1)CO_2浓度倍增可显著提高红砂的光合速率,降低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P0.05),降水增加30%对高浓度CO_2下红砂叶片的光合速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降低有一定补偿效应。2)长期高浓度CO_2处理使红砂存在光合适应现象,光合能力下调。3)CO_2浓度倍增和降雨量增加可显著增加红砂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且CO_2浓度增加可以减缓因降雨量减少而引起的红砂生长量减小。4)降雨减少,红砂的根生物量增长,导致根茎比增加;CO_2浓度升高则显著促进地上部分生长,导致根茎比减小。【结论】未来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降雨量增加地区红砂因充足的碳源和水分而得以恢复;降雨减少地区,CO_2浓度升高对降雨减少有一定的补偿作用,红砂以较高的根茎比来维持其在荒漠生态系统中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