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电动汽车(EV)无序充电所产生的电网负荷增加、配电网设备容量不足以及配电设备运行安全性降低等问题,在通过分析需求响应机制与EV有序充电的关系,提出基于动态分时电价的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方法。过对智能配电网背景下电价需求响应机制的探究,在充电站与电动汽车用户双方视角对实时电价的响应程度进行研究,构建实时电价下有序充电方法流程。通过对有序充电方法应用效果的分析,证明该有序充电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电网峰谷负荷差,平稳负荷线。  相似文献   

2.
针对电动汽车无序充电造成的电网安全和经济运行问题,研制一种新型电动汽车充换电桩负荷互动式控制系统及其应用方法,实现对电动汽车充电桩运行状态数据、电量数据等信息的实时采集;结合台区配变负荷预测、台区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台区配变功率限制3个主要因素,制定台区内电动汽车充电管理控制策略。通过有序充电控制,引导用户合理用能,将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合理引导到非电网负荷高峰时段充电,降低用户的充电成本,有效提高电网接入充电设施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10 kV配电网提供可靠、充足的电能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提供重要保障,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新能源光伏发电站、风力发电等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大量接入,使电网安全运行风险进一步提高。因此配电网运行检修和管理人员一定要主动适应电网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分布式电源入网、微电网和主动配电网对传统配电网运行模式的影响研究,化解新型能源接入电网带来的风险,及时全面地对10 kV配电网的日常运行进行检修,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手段保障10 kV配电网的安全运行,提升10 kV配电网整体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4.
《农村电气化》2020,(12):46-46
我国充换电网络建设迎来里程碑式突破。11月20日,国网电动汽车公司举办“新基建百万接入新动能能源互联”主题发布活动,宣布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已接入充电桩超103万个,覆盖全国29个省、273个城市,服务电动汽车消费者550万人,成为全球覆盖面最广、数量最多、服务能力最强的充电桩网络。目前,通过智能充电,电动汽车车主已经可以利用负荷低谷充电,全面降低充电成本,辅助参与电网调峰调频,在助力电网安全运行的同时提升充电设备利用率。同时,通过V2G技术,用户还可以在电网用电高峰时向电网反向送电,令电动汽车成为移动的储能电站,并获得参与电网削峰填谷的增值收益。  相似文献   

5.
随着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于新能源产业的大力支持,光伏电源接入至配电网为传统的配电网提出新的挑战。文章从光伏发电系统的概述入手,分析了光伏发电的接入对配电网电压和电网规划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针对光伏发电接入电网的运行监测和控制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1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产生的影响1.1电网峰值增加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提倡下,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新能源电动汽车因缺乏合理性的规范管理,出现了无序充电的行为。在新能源电动汽车无序充电的情况下用户的用电波动较大,会导致接入负荷侧的结构更加多元化,使得电网系统出现尖峰值,负荷峰谷差的情况日益加重,尖峰负荷的波动会逐步复杂,涌现出许多的非线性和不可控性问题,在某段时间内出现的用电高峰期会造成整个电网的负荷加剧。  相似文献   

7.
在以往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中,主要是以电网为主导。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将能够解决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里配电网的问题,通过能量存储和优化配置实现本地能源生产与用能负荷基本平衡,可根据需要与公共电网灵活互动且相对独立运行,尽可能的使用新能源,缓解了充电桩用电对电网的冲击,在能耗方面,直接使用储能电池给动力电池充电,提高了能源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8.
从电网发展、装备水平、电网结构、负载能力、转供能力、负荷增长等方面深化研究配电网发展诊断体系,系统地诊断分析配电网,查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配电网规划建设、运行检修、用户接入等方面建议,推动配电网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针对电动汽车大规模无序并网导致负荷峰值增加、电压偏差等问题,本文根据区域采样负荷数据,对电动汽车的充电时刻、充电时长以及充电量等因素进行可靠分析,确定数据特征关系。并基于充电特征分析结果建立了以用户充电需求、经济成本以及充电负荷峰谷差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和负荷预测模型,采用改进遗传算法对不同功率的优化配置方案进行求解。通过算法仿真运算和测试,验证了算法和模型的优化效果,证明了电动汽车特征分析和数学模型的有效性。通过本方案提出的功率优化配置,可实现充电需求、经济成本、充电峰谷差的协调优化,保证电网和电动汽车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0.
农村配电网是电网的末端环节,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负荷水平也相对较低。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村地区配电网设备陈旧和网架薄弱,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的屋顶光伏接入农村地区配电网后给供电可靠性带来了全新挑战。建立了配电网的可靠性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屋顶光伏的出力模型、可靠性模型以及配电网的可靠性模型,并对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可靠性的评估和分析,得出的结论对系统运行及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DG接入的过程中,要适当调配配电网系统保护的水平,才能将DG对配电网的影响降低。随着可再生资源份额不断的提升,DG在电网中的渗透越来越多,对DG容量进行综合的考虑,对孤岛运行的支持方式进行分析,充分结合其稳态、暂态短路等特性,针对性地采取对应的隔离措施让电网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自愈恢复。本文对基于DG接入对配电网保护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对基于DG接入的配网自动化系统保护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解决基于DG接入配电网系统保护渗透率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根据小区电动汽车充电基本情况,对小区电动汽车充电方式进行研究,分析小区电动汽车充电存在的困难,结合政府老旧小区改造,配合政企联动、需求侧管理等管理方式,通过负荷预测、需求侧响应等技术手段,完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爆发式增长的小区电动汽车需求,推动政府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数智建设,保障电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是为电动汽车运行提供能量补给,发展电动汽车所必须的重要配套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充换电设备及其附属设施,如充电设备监护系统、配电室以及安全防护设施等。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研制出了电动汽车,作为提供应急充电服务的充电站。法国标致汽车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对分布式光伏并网技术要求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大规模分布式光伏接入对电网调控运行的影响,重点从电力平衡调整、配电网设备安全稳定运行两方面进行阐述。结合目前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与"源网荷储泛在调度控制"研究,提出了提高分布式光伏智能感知特性的应对策略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光伏电站接入地区配电网,可能改变区域电网结构,影响供电电能质量和用电服务,可能会对现有公用变电站的主变和继电保护提升自适应的要求,本文主要分析光伏电站接入对地区配电网可能造成的影响和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5月8日,贵州省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运营监控与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全国首个省级统一电动汽车充电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与公众见面。公共平台综合运用了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最新前沿技术,并按照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将全省范围内各个不同运营商的充电设施进行统一接入。实现了全省桩、网的互联互通,向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人们日常的代步工具中电动汽车最普遍,而我国电动汽车充电上主要是接触式充电,同时无线充电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现今无线充电技术以静态为主,而其动态的充电方式作为对静态的一种完善及补充符合未来电动汽车对无线充电的要求,并且有利于电动汽车的推广,使其充电更加便捷。我国对于动态无线充电技术相关结构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研究,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此种充电形式在发展中还有许多限制及阻碍,这些瓶颈需要相关人员针对其特点进行解决,从而使动态无线充电技术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及高效的应用,进而为电动汽车绿色出行提供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配电网系统,对传统的配电网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配电网由传统辐射式的单端电网变成一个有源多端电网,在停电检修的区域内有可能会存在孤岛运行的分布式光伏电源,造成倒送电,对中低压配电网运行检修、安全作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分布式光伏发展迅速,对配电系统的光伏接纳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与城市配电系统相比,农村配电系统网架弱、供电线路长、负荷多但小而分散,分布式光伏规模化接入显著增加了电网运行风险,光伏消纳能力有限,严重阻碍农村光伏的进一步开发,提升新型农村配电系统的光伏消纳能力迫在眉睫。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配电系统中空调、采暖与电动汽车等灵活负荷不断涌现,给利用负荷消纳光伏提供了可能。在对柔性负荷可调度特性建模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有配电系统光伏电站、电池储能系统与电动汽车充电站规划的研究现状,对提高农村配电系统光伏消纳能力的光-储-充规划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国外分布式电源的发展情况,并从电能质量,网络损耗,铁磁谐振,并网变压器,电网效益,短期负荷预测,配电系统的实时监测、控制和调度,可靠性,配电网自动重合闸,继电保护这十个方面,分析大量分布式电源系统接入电网会对电网系统的结构和运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