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古代吐鲁番坎儿井水利工程技术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坎儿井在新疆应用已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生态和经济价值,也是绿洲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多年来,专家学者从历史文化、起源与技术传播、生态环境、经济价值、社会环境、自然地理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是对坎儿井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很少,坎儿井建造过程中的勘探测量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该文对古代吐鲁番坎儿井的定向与挖掘工具及坎儿井工程勘探测量中的高差测量方法等水利工程技术方面进行了研究。该项目选择吐鲁番为研究区域,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手段分析研究坎儿井工程勘探测量技术,并探讨了我国水利工程科技发展史、坎儿井的起源及技术传播过程,认为坎儿井是一个因地制宜的绿洲系统工程,具有很高的科学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新疆坎儿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利用对策,以期为坎儿井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新疆坎儿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利用对策,以期为坎儿井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吐鲁番盆地坎儿井现状及衰败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吐鲁番盆地坎儿井衰败的速度日益加重。根据相关资料,介绍了吐鲁番盆地坎儿井存在的现状;分析了其衰败的原因,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绿洲耕地的需求量增加,坎儿井水源补给减少,机电井的增加及其布局的不合理。同时探讨了坎儿井的减少对吐鲁番盆地的影响,提示人们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科学地保护坎儿井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5.
论新疆坎儿井的环境资源价值及其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麦提 《甘肃农业》2007,(10):33-34
被新疆各族人民誉为"生命之泉"的坎儿井,作为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在新疆吐鲁番地区不仅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同时具有其巨大的环境资源价值。作者分析坎儿井环境资源价值,对当今坎儿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过走访有经验的坎儿井工匠,调查有关凿井开挖工艺,结合坎儿井构造分析,初步探明古老水利工程坎儿井的传统施工方法,并结合现代施工技术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吐鲁番市水资源现状及水质特征。[方法]首先介绍了吐鲁番市水资源现状,然后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对坎儿井水、机井水、渠水、村井水和艾丁湖水等5种水样和2种土样(分别用坎儿井水、机井水灌溉的土壤)进行水质分析和土壤质量分析。[结果]村井水和艾丁湖水的氯化物和硫酸盐含量、机井水和渠水中的硫酸盐含量均超过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标准值;而坎儿井水中氯化物和硫酸盐含量都符合该标准。用坎儿井水灌溉的土壤盐化程度为轻度盐化,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用机井水灌溉的土壤盐化程度为重度盐化,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结论]坎儿井水更适合于作农田灌溉用水。  相似文献   

8.
通过走访有经验的坎儿井工匠,调查有关凿井开挖工艺,结合坎儿井构造分析,初步探明古老水利工程坎儿井的传统施工方法,并结合现代施工技术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9.
杨连正 《农业考古》2003,(2):155-159
十八、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坎儿井 ,是新疆绿洲的生命之源 ,号称新疆的地下运河。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文明工程 ,古称渠井。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 ,哈密禾垒地区 ,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 ,计有千余条 ,如连接起来长达 50 0 0公里 ,所以人称地下运河。坎儿井也叫井穴 ,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面灌溉使用。坎儿井有立井、暗井、明井三部分组成 ,在盆地边缘由高向低 ,打若干口立井 ,再将立井逐次从地下挖通连结成串 ,水便从地下引出地表。吐鲁番…  相似文献   

10.
坎儿井作为一种古老的地下水灌溉系统,近环球分布在北纬15°至45°范围左右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在世界农业史及水利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至今约有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发现有坎儿井或类坎儿井,由于不同群体语言文化的差异,约有二十多个术语用以指称具有坎儿井功能的地下集水设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坎儿井技术由起源地向周边扩散,形成不同的核心分布区,引起了各地社会、经济、生态与景观的变化,并随着新的历史契机在时空范围内进一步向周边扩散。  相似文献   

11.
除草剂阿特拉津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特拉津是一种低毒除草剂,但因其长时间大范围使用,造成大面积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环境的污染。目前有关阿特拉津的生物降解是世界上生物降解的研究热点之一,文章综述了阿特拉津及降解产物的分析检测、降解微生物的筛选方法与微生物类群、降解途径与降解酶,并展望了农药降解微生物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环境因子与土壤碳释放之间的关系,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监测塔里木河下游典型断面的荒漠河岸林群落土壤呼吸的变化动态,并同步观测植被盖度、地下水位、土壤特性及温度等相关因子的变化,分析其与土壤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同一温度范围条件下,虽然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有所响应,但温度不再是土壤呼吸作用的主要限制因子,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监测区地下水对土壤呼吸速率存在一定的影响,地下水位越高土壤呼吸速率越小,地下水位越低土壤呼吸速率越大;3)植被盖度与地下水同时作用于土壤呼吸过程;4)在地下水的影响下土壤特性对土壤呼吸过程也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提出"捆绑式申遗"概念,并结合新增"捆绑式"世界文化遗产现状,对新疆坎儿井与交河故城世界遗产资源和文化价值及其"捆绑"情况进行了详实地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梁山岩溶槽谷区地下水循环系统可明显的分为上层溶隙水循环带、溶隙潜水循环带和深层溶隙水渗透带.其中溶隙潜水循环带是主要的水资源储水带,深层溶隙水渗透带是深层地下水或承压水的补给系统.人工开凿交通隧道和采煤隧洞破坏了地下水的循环系统,加大了深层溶隙水的排泄量,引起了岩溶地区地下水水源的枯竭.  相似文献   

15.
黄土地区不同埋深条件下潜水蒸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分析黄土地区潜水蒸发的规律,建立适宜于本地区的数学模型。采用地中渗透仪对自然条件下的潜水蒸发进行了模拟试验,根据宝鸡峡灌区扶风县段家乡试验场地连续5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黄土地区不同地下水埋深的蒸发蒸腾规律。结果表明,潜水蒸发量与埋深呈负相关关系,潜水蒸发量与埋深关系曲线以埋深1.0m为界,埋深小于1.0 m时曲线较陡,即埋深小于1.0 m时的潜水蒸发量大,且随埋深的变化较大;地下水埋深大于1.0 m时,潜水蒸发量小,且随埋深变化较小;裸地和玉米、小麦生育期潜水蒸发的极限埋深分别为4.5,5.3和6.3 m。最后还以5年实测资料为依据建立了潜水蒸发的指数型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6.
在天津市武清区设立利用城市再生水进行农田灌溉示范区。试验时间为2003-2006年,每年种植小麦、玉米两茬作物,主要进行再生水灌溉农田的土壤、农产品及地下水安全性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再生水灌区的土壤有机质、总氮等营养成分和细菌总数、总孔隙度均有所升高,且细菌总数和总氮的变化显著,pH、盐分升高不明显;使用再生水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及示范区浅层地下水水质未造成明显影响。试验期间小麦、玉米的样品中重金属含量均低于相应的食品卫生标准。不同水质对农产品及作物秸秆中重金属的影响不显著,使用再生水灌溉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千粒重明显高于使用地下水。  相似文献   

17.
城市再生水灌溉对农田环境的影响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天津市武清区设立利用城市再生水进行农田灌溉示范区。试验时间为2003—2006年,每年种植小麦、玉米两茬作物,主要进行再生水灌溉农田的土壤、农产品及地下水安全性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再生水灌区的土壤有机质、总氮等营养成分和细菌总数、总孔隙度均有所升高,且细菌总数和总氮的变化显著,pH、盐分升高不明显;使用再生水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及示范区浅层地下水水质未造成明显影响。试验期间小麦、玉米的样品中重金属含量均低于相应的食品卫生标准。不同水质对农产品及作物秸秆中重金属的影响不显著,使用再生水灌溉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千粒重明显高于使用地下水。  相似文献   

18.
棉花地下滴灌灌溉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应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是缓解干旱区水资源紧缺矛盾的有效途径.地下滴灌是极为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与膜下滴灌技术相比,减少了每年春季铺设连接,秋季回收管道和管件的繁琐工序.更加节水、省工,土地利用率、水分生产效率更高.棉花生育期提前,吐絮集中,通过对田间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和实际应用效果的监测分析,地下滴灌比膜下滴灌节水5.17;,增产5.12;;与常规地面灌相比,节水36.6;,增产45.63;,节水增产效果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减少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调查事实认为:在短时限上,虽然气候波动会引起气侯变暖、雪线升高、冰川退缩,进而影响正常的水循环,但这并不是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导致河西走廊地下水水位下降的真正原因是;(1)过量抽取;(2)灌溉面积的扩大;(3)人口的增加;(4)耗水工矿企业的增加;(5)草场超载。为了控制地下水水位的下降,必须合理开采,科学利用,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