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山区水源林林分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京山区水源林为例,选取树种组成、林分年龄、林分郁闭度、林分起源、林分层次、林分土壤厚度以及林分生物量7个因子作为森林结构,研究了其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水质功能的耦合关系,并构建了水源林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混交、复层、异龄结构且土壤厚的水源林,其功能强于树种单一、单层、同龄的林分.  相似文献   

2.
郝姣姣  吴祥云  孙一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037-15039
为探索水源涵养林林分结构的最佳配置模式,针对辽东山区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的天然次生林,选取了6个小班,设立18块标准地作为典型林分类型的代表进行群落结构分析。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分析评价了不同林分类型的群落结构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中中龄林的水源涵养能力高于近熟林的水源涵养能力;胡桃楸混交林的水源涵养能力高于柞树混交林的水源涵养能力;水源涵养能力的大小与枯落物厚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3.
以浙江省江山市公益林地为研究对象,依据公益林固定样地和小班等实测数据,对不同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涵养水源能力和价值进行定量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江山市公益林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的效拦蓄量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杉木林>松木林>毛竹林;在相同深度土层中,土壤的物理性质和持水量差异不太明显;土壤层贡献了超99%的林地涵养水源量;涵养水源能力强弱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毛竹林>杉木林>针叶混交林>松木林>灌木林。全市公益林年涵养水源总量为18 778.69万t,年涵养水源价值量为19.79亿元,单位面积涵养水源量约2 813 t·hm-2,单位面积价值量约2.97万元·hm-2。江山市公益林涵养水源能力较强的区域为东部,北部的涵养水源能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4.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基于熵值的水源涵养能力相对优异性量化评价模型对云南省玉溪市东风水库集水区板栗林、冈栎林、圣诞树人工林、混交林(云南松与冈栎林混交)和杉木林5种林分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林分地形因子水源涵养能力依次为板栗林圣诞树人工林混交林杉木林冈栎林;林冠层水源涵养能力依次为冈栎林混交林杉木林圣诞树人工林板栗林;枯落物层水源涵养能力依次为冈栎林圣诞树人工林板栗林混交林杉木林;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依次为圣诞树人工林混交林冈栎林板栗林杉木林。总体来看,各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依次为圣诞树人工林冈栎林混交林板栗林杉木林。  相似文献   

5.
广西猫儿山主要林型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矮林、铁杉林、水青冈林、人工阔叶林和毛竹林5种森林系统林冠层、凋落物层及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种林型水源涵养功能差异明显。依据灰色关联度分析,5种林型水源涵养功能大小依次为:铁杉林>水青冈林>高山矮林>人工阔叶林>毛竹林。铁杉林具有最好的水源涵养功能,而毛竹林水源涵养能力最差。  相似文献   

6.
对安徽肖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林龄阶段林分的土壤物理性质、凋落物持水量以及林地土壤蓄水性能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的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水源涵养功能差异明显。在森林植被恢复过程中,随着林分生长,林地凋落物层逐渐发育,土壤性质得到明显改善,土壤水文功能逐渐提高。依据林地总蓄水量和有效蓄水量的大小,不同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依次为:近熟林(2152和244 t.hm-2)>中龄林(2010和227 t.hm-2)>幼龄林(1883和186 t.hm-2)。近熟林土壤的水源效应显著高于幼龄林。  相似文献   

7.
以结构化森林经营思想为理论基础,从与水源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密切相关的林分物种组成(树种混交)、种内及种间竞争、空间分布格局、垂直结构4个方面选择混交度、竞争指数、角尺度、林层指数、空间密度指数、开阔比数作为水源林健康经营和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函数,建立洞庭湖水源林林分多目标空间优化模型,应用改进的群智能粒子群算法求解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模型,并针对模型输出的目标树空间结构单元制定周密的经营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模型能准确定位林分空间关系的薄弱环节,调控措施能显著改善林分空间结构,有利于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为恢复洞庭湖水源林生态功能和健康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应用优化模型进行水源涵养林健康经营突破了传统森林经营模式,为智能信息技术在森林空间经营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林地与涵养水源功能的关系。[方法]通过实地调查与实验分析,对重庆缙云山中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4种典型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4种林分的土壤饱和蓄水量顺序为灌木林(266.48 mm)>针阔混交林(190.40 mm)>常绿阔叶林(186.80 mm)>楠竹林(174.80 mm);枯落物最大持水量顺序为灌木林(8.06 mm)>针阔混交林(4.71 mm)>常绿阔叶林(4.32 mm)>楠竹林(3.34 mm);各种林分的林冠截留率顺序为针阔混交林(16.15%)>常绿阔叶林(14.70%)>楠竹林(12.64%)。[结论]该研究对合理经营森林资源、改善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林地与涵养水源功能的关系。[方法]通过实地调查与实验分析,对重庆缙云山中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4种典型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4种林分的土壤饱和蓄水量顺序为灌木林(266.48mm)>针阔混交林(190.40mm)>常绿阔叶林(186.80mm)>楠竹林(174.80mm);枯落物最大持水量顺序为灌木林(8.06mm)>针阔混交林(4.71mm)>常绿阔叶林(4.32mm)>楠竹林(3.34mm);各种林分的林冠截留率顺序为针阔混交林(16.15%)>常绿阔叶林(14.70%)>楠竹林(12.64%)。[结论]该研究对合理经营森林资源、改善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机载LiDAR数据的林分平均高及郁闭度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区,通过2012年8月至9月获取的机载激光雷达数据与地面同步调查样地数据,构建林分平均高反演模型和林分内郁闭度反演模型。结果表明:混交林、阔叶林和针叶林的林分平均高估测精度依次为95.66%、94.11%和90.71%,林分郁闭度估测精度依次为92.73%、56.62%和85.19%。不同森林类型的林分平均高与郁闭度反演精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天然阔叶林标准收获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福建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所布设的郁闭度0.7以上、生长正常的天然阔叶林固定样地,选择理查德方程分别立地类型建立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断面积生长模型,以理查德方程中的最大生长速率参数作为确定标准林分的依据,结合形高模型编制了天然阔叶林标准收获表.同时探讨了应用标准收获表配合未来林分疏密度预估模型,对天然阔叶林小班蓄积量进行动态更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杉木林套种闽粤栲林分特性及其涵养水源功能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培育杉木大径材,营建杉木与闽粤栲异龄复层林,探索杉木林内套种闽粤栲的林分特性及其涵养水源功能,以杉木林套种闽粤栲为研究对象,以杉木纯林、闽粤栲纯林为对照。对套种林的林分结构、生物量、林木生长、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等展开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套种林内林木生长良好,生长量得到提高,林分的土壤肥力得以改善,林分生物多样性及涵养水源功能得到加强,杉木林间伐最佳保留密度是600株·hm~(-2)。得出杉木林下套种闽粤栲的特性及其高效培育技术,为培育杉木大径材及营建针阔异龄复层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不同林分水源涵养功能,为地域林业发展树种规划提供技术依据,该研究以中亚高山区五台山林区内五种不同类型林分为试材,调查分析了不同林分的枯落物及其持水量,比较了不同林分类型的涵养水源效益。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地表枯枝落叶层厚度不同,每公顷累积量为20~50t;同时不同林分类型水土保持功能也不一样,混交林持水量最高,达559t/hm2,落叶松林次之,为359t/hm2,最低的是灌木林,为339t/hm2。总体来说,各林分的平均持水量是荒草坡的280倍。林地土壤的涵养水源效益比荒草坡高277.28%~173.67%,其中白桦落叶松混交林最高,落叶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白桦天然林次之,灌木林最低。因此,在五台山林区适度发展针阔混交林,具有较高的涵养水源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防护林林分结构特征与径流、泥沙输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三峡库区防护林林分结构与径流、泥沙输出之关系,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把三峡库区秭归县茅坪镇中西部林区马尾松、杉木和针阔混交林等3个优势树种以郁闭度的差异而划分为15个林分类型,调查各林分类型灌木、草本盖度等结构特征以及径流和泥沙的输出量。结果表明:1)马尾松、杉木和混交林分,灌木盖度与郁闭度均呈负指数关系,郁闭度对杉木林灌木盖度的影响最为敏感;草本盖度与郁闭度呈明显的抛物线关系。郁闭度相同的林分,混交林更适合草本植物的生长;马尾松、杉木和混交林林分郁闭度为0.65、0.60、0.61时,具有最大枯落物生物量。2)在4次降雨事件中,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分产生的径流量分别为29.9、30.4、32.7mm,混交林径流量最大,与马尾松和杉木差异显著(P0.05),马尾松和杉木差异并不显著。3)4次产沙事件中,马尾松、杉木和混交林泥沙输出量分别为289.0、299.6kg·hm~(-2)和277.3kg·hm~(-2),混交林泥沙输出量最小,杉木输出量最大。马尾松与杉木泥沙输出量差异并不显著,混交林与马尾松和杉木差异均显著。研究结果说明本区域马尾松郁闭度为0.55~0.65、杉木为0.52~0.60、混交林为0.61~0.77时,才能形成较好的灌草结构,发挥良好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效益。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野外测定和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岷江杂谷脑流域4种典型天然林和3种人工林地被物和土壤持水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地被物最大持水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天然针叶林天然针阔混交林中高郁闭度人工针叶林天然落叶阔叶林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林人工天然针阔混交林低郁闭度人工针叶林;不同森林植被类型0~20 cm土壤饱和持水量差异显著,表现为天然针叶林天然针阔混交林人工天然针阔混交林中高郁闭度人工针叶林低郁闭度人工针叶林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林天然落叶阔叶林;所有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水源涵养能力远大于地被物层。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天然林地被物自然含水率和最大持水率分别约为人工林的1.26、1.24倍。在3种人工林中,低郁闭度人工针叶林除自然含水率外,其余地被物水文指标均低于其他2种人工林;中高郁闭度人工针叶林地被物自然含水率、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最高;人工天然针阔混交林0~20 cm土壤饱和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最高。鉴于土壤层是区域水源涵养主体,在人工造林时应采取以针叶树种为主,阔叶树种为辅的混交方式,有利于改善林分结构,提高人工林林下植物的多度和丰富度以及地被物和土壤拦蓄降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樟木头林场电光墩工区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竹林、灌木林进行了样方调查,从枯落物吸附水特性、林地土壤孔隙特征、林冠截留等森林涵养水源因子,对比分析不同生态景观林分的林地土壤的调蓄能力,得出各种生态景观林的涵养水源功效。  相似文献   

17.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的土壤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及人工更新成檫木Sassafras tsumu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林后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与天然常绿阔叶林相比,土壤有机质显著降低(P<0.05),容重显著升高(P<0.05),土壤孔隙度(总孔隙、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排水能力和渗透性降低,但仅柳杉林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及下层土壤毛管持水量达显著水平(P<0.05)。3种人工林中,总体上檫木林和水杉林对原有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保持作用较好,而柳杉林较差。土壤有机质和容重与土壤孔隙度、持水量、排水能力和渗透性均呈显著相关(P<0.05)。这预示了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由于林地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和孔隙度降低导致林地土壤持水量、排水能力和渗透性降低,且不同林分对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不同。因此,保护天然常绿阔叶林及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更新,对于增加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和减少地表径流损失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表4参15  相似文献   

18.
采用区域调查和定位试验研究方法,以梅江区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了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立地条件下,天然常绿阔叶林比马尾松林具有更显著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能力.天然常绿阔叶林总贮水量高达每公顷2 749.8 t,分别比人工桉树林、灌木林、马尾松林增加6.1%、8.9%和12.7%.依据林地总贮水量的大小,4种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依次为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桉树林>灌木林>马尾松林.  相似文献   

19.
秦岭林区锐齿栎林水文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水量平衡定量研究方法,对秦岭林区不同密度锐齿栎林的水文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锐齿栎林林冠截持能力占降水的11.9%~15.5%,凋落物截持量为4.2~5.8mm,林地土壤含蓄量为58.0~68.8mm.壤中流是秦岭林区最主要的产流形式,也是评价锐齿栎林水文效应最直观的指标.林冠截持量、凋落物持水量和林地土壤含蓄量随着林分密度和郁闭度的增加而增加,林地壤中流量随林分密度和郁闭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密度大郁闭度高的林分在水源涵养方面有非常显著和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林型与降雨量、径流量的关系,为合理调整闽江流域内生态公益林林型结构布局,充分发挥公益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提供参考。【方法】以闽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借助遥感(Remote sensing,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手段,对闽江流域HJ-1A/B CCD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在提取生态公益林资源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水文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流域内不同林型与年降雨量、年径流量之间的关系。【结果】经过遥感影像处理和森林资源信息提取,获得了闽江流域30个县市的多年平均径流深和降雨量栅格图及生态公益林森林资源分布图。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6种林型阔叶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经济林与年径流量的关联度分别为0.599 6,0.544 1,0.529 8,0.546 9,0.501 5,0.457 3;与年降雨量的关联度分别为0.574 3,0.757 1,0.783 0,0.729 1,0.853 8,0.882 1。各县市生态公益林的涵养水源能力以大田、闽清、三明、沙县、尤溪等较强,德化、仙游、古田和福州、建瓯、明溪等表现为从一般到较强,光泽和武夷山最差。【结论】流域内不同林型的水源涵养能力大小依次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竹林经济林;当阔叶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面积分别约占有林地面积的20%,18%和26%时,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