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链霉菌分解角蛋白的生化机制研究:Ⅱ角蛋白分解过程中含硫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氏链霉菌S-221变种在分解利用羽毛角蛋白过程中产生角蛋白酶,使角蛋白不断地降低解成多肽或游离氨基酸的同时,角蛋白中的硫也随之转移成巯基化合物,H2S和硫酸盐3种含硫化合物形式存在于分解产物中,并对3种含硫化合物形成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硫酸钠、亚硫酸钠和巯基乙醇对角蛋白酶具有强烈的激活作用,使角蛋白酶活力分别依次提高了4,7和20多倍,其主要表现作用于角蛋白酶中的二硫键还原酶。亚硫酸钠在0.01mol/L浓度下不仅作用于二硫键还原酶,而且还作用于多肽水解酶。硫代硫酸钠对二硫键还原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角蛋白酶降解羽毛角蛋白首先是角蛋白酶中的二硫键还原酶使角蛋白中二硫键裂解产生变性角蛋白,然后在多肽水解酶的共同作用下,将变性角蛋白逐渐分解成多肽、寡肽和游离氨基酸,使角蛋白彻底分解。角蛋白酶中的二硫键还原酶是降解角蛋白的关键酶。 相似文献
3.
硫酸钠,亚硫酸钠和巯基乙醇对角蛋白酶具有强烈的激活作用,使角蛋白酶活力分别依次提高了4,7和20多倍,其主要表现作用于角蛋白酶中的二硫键还原酶。亚硫酶钠在0.01mol/L浓度下不仅作用于二硫键还原酶,而且还作用于多肽水解酶。 相似文献
4.
链霉菌分解角蛋白的生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弗氏链霉菌S-221变种分解角蛋白的生化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该菌在角蛋白底物作用下诱导产生胞外角蛋白酶。它是一种复合蛋白酶,含有二硫键还原酶和多肽水解酶等多种酶活性组分,其中,二硫键还原酶是分解角蛋白的关键酶,二硫键还原酶首先作用于角蛋白中的二硫键,使角蛋白高级结构解体形成变性角蛋白,然后变性角蛋白在多肽水解酶的共同作用下逐步水解成多肽,寡肽和游离氨基酸,使角蛋白彻底分解。在角蛋白分解过程中,角蛋白中的硫也随之转化成巯基化合物,H2S和硫酸盐3种含硫化合物存在于分解产物中。 相似文献
5.
6.
自土壤中分离到链霉菌S-221菌株,该菌株对羽毛角蛋白有较强的分解利用能力。通过对该菌的培养特征、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结果与已知的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fradi-ae)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上基本相似,但在培养特征和分解利用羽毛角蛋白的特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因此S-221菌株初步鉴定为弗氏链霉菌的一个变种,定名为弗氏链霉菌S-221变种(Streptomycesfradiaevar.S-221Tu,1993)。 相似文献
7.
利用本实验室自行分离得到的链霉菌B221液体发酵分解羽毛角蛋白,在第2d到第3d角蛋白降解最为迅速,5d后角蛋白降解率达到82.7%。发酵液的无细胞上清液中检测到角蛋白酶活,最大酶活出现在第4d。在角蛋白降解率与角蛋白酶活之间的不完全对应,揭示可能还存在非酶降解途径。硫酸盐是角蛋白降解过程中硫元素的主要转化形式。同时在发酵液中检测到亚硫酸盐,其含量变化与酶活、降解率、可溶性蛋白、巯基化合物的变化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表明亚硫酸盐在角蛋白降解中可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链霉菌B221降解角蛋白的过程中不但存在角蛋白酶降解途径,而且存在非酶降解途径—亚硫酸分解作用。 相似文献
8.
角蛋白酶的提取和理化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亚建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7,19(4):60-65
用弗氏链霉菌S-221变种的羽毛粉发酵液离心后上清液经80%浓度乙醇沉淀离心提取的角蛋白酶,酶比活力124.8u/mgprotein,纯化倍数3.6,酶活力回收率58.8%.酶解羽毛粉的最适pH值9.0,在pH6~9范围处理30min酶活性稳定;最适温度50℃,在70℃以内处理30min活性稳定.酶能被巯基乙醇激活,被MgSO4,CaCl2,HgCl2抑制。 相似文献
9.
弗氏链霉菌变种S-221的摇瓶发酵液用无水乙醇提取,制备成弗氏链霉菌变种S-221生物防腐剂200倍稀释液,分别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测定了5种不同的细菌,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平板上测定了5种霉菌和3种酵母菌。除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为94.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为98%以外,其余菌的抑菌效果达到100%;对制备好的平板暴露在空气中自然接种微生物的抑菌效果也达到100%。 相似文献
10.
从弗氏链霉菌中筛到的1株泰乐菌素产生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泰乐菌素标准品为对照,采用纸层析法对收集到的11株弗氏链霉菌的发酵滤液进行鉴别,发现其中028菌株的纸层析谱与标准品完全相同。进一步将该菌株经NTG诱变后,筛选获得的1株突变株H188,进行摇瓶发酵。并从发酵滤液中分离、提取得到纯品。经紫外分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表明,它与泰乐菌素标准品属同一物质。从而证明028菌株是1株泰乐菌素产生菌。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研究弗氏链霉菌tylF基因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利用RT-PCR技术、巢式PCR技术和RACE技术从弗氏链霉菌B-62169菌株中克隆获得tyl F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并对其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结果]经Vector NTI 11.0软件拼接获得tyl F基因全长c DNA序列长度为1 245 bp,并带有19 bp长的Poly(A)尾巴,包含927 bp的开放读码框(ORF),编码一个含309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tyl F基因编码的酶是大菌素-O-甲基转移酶,参与分子功能中甲基转移酶活性和生物学途径中甲基化过程。对tyl F基因全长c DNA序列进行蛋白质结构域分析,证实该基因编码Tyl F蛋白,并具有223个氨基酸蛋白结构域。[结论]该研究为阐明泰乐菌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甲基化反应机理,更进一步研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生物合成代谢途径提供生物信息学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生防菌弗氏链霉菌K-7发酵液上清中抑菌物质的成分及其在功能性肥料中添加使用的可能性,对生防菌弗氏链霉菌K-7所产抑菌物质分别通过60和80℃高温处理4h和100g·L~(-1)的高浓度KH_2PO_3处理48h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发酵液上清抑菌物质的抑菌效果来研究K-7所产抑菌物质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生防菌弗氏链霉菌K-7所产抑菌物质经过60和80℃高温处理4h抑菌活性无明显变化,说明所产抑菌物质对高温稳定;和100g·L~(-1)的高浓度KH_2PO_3复配后抑菌活性显著优于单独发酵液上清,显著优于单独的亚磷酸二氢钾溶液,说明所产抑菌物质在高盐条件下稳定。为所产抑菌物质的纯化、成分分析及在功能性肥料中添加使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广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链霉菌对玉米弯孢霉菌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 39株链霉菌株对玉米弯孢霉菌进行了拮抗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 ,有 7株对玉米弯孢霉菌表现一级拮抗作用 ,15株表现二级拮抗作用 ,17株没有表现拮抗作用。其中E17-P、B17-G菌株的抑菌效果达到福美双5 μL·L-1稀释液作用的 6 0 %以上 ,并且超过了退菌特 5 μL·L-1稀释液的作用 ,是较好的具有潜力的生防菌。同时 ,所有一级拮抗菌的抑菌稳定性都好于杀菌剂对照 相似文献
15.
对弗氏链霉菌S-221所产抗菌物质的抗菌活性进行研究,通过弗氏链霉菌S-221所产抗菌物质对7种细菌和10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活性测定,抗菌活性物质对被检测的大肠杆菌7种细菌最低抑菌质量浓度为:O.098~3.130 mg/L;抗菌活性物质分别对水稻纹枯病等供试10种病原真菌的EC50为0.39~4.83 mg/L和E... 相似文献
16.
耐热链霉菌B221产生角蛋白酶的液体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羽毛粉为底物,采用链霉菌(Streptomycessp.)B221液体发酵生产角蛋白酶,考察了温度、pH值、氮源、碳源以及接种菌量对角蛋白酶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能够分解羽毛角蛋白,产生角蛋白酶,且在40℃、pH值为9.0、接种量为5%时酶活力最强。与培养基中只含有羽毛的发酵过程相比,添加蔗糖更有利于提高角蛋白酶的活性,而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对酶的活性则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添加NH4C l和KNO3对角蛋白酶活性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尿素和蛋白胨则对角蛋白酶活性有抑制作用。本试验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利用微生物技术手段开发羽毛角蛋白资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利用自行筛选到的1株角蛋白降解细菌--地衣芽孢杆菌nju-1411-1发酵羽毛角蛋白,发酵2 d时角蛋白降解率、角蛋白酶活、生物量等指标就达到了最大值.降解率的变化和角蛋白酶活力的变化基本是一致的,并且酶的活力明显高出笔者所在实验室筛选的其他2株角蛋白降解菌--链霉菌B221和真菌C281.发酵过程中,硫元素以硫酸根、亚硫酸根、硫离子、硫代硫酸根、巯基化合物、二硫键化合物、半胱氨酸、胱氨酸以及S-磺酸半胱氨酸类物质等9种形态存在,没有检测到过硫化物、多硫化物、连多硫酸盐、芳基类硫代磺酸盐、烷基类硫代磺酸盐等其他形式的含硫化合物.其中硫酸根、亚硫酸根、硫代硫酸根和S-磺酸半胱氨酸类物质是主要形态,而其他5种物质含量相对较少.硫酸根和硫代硫酸根是硫元素代谢的终产物,其中硫酸根在自然状态下和氧化酶的作用下都可以产生,而硫代硫酸根是微生物代谢的产物.亚硫酸根和S-磺酸半胱氨酸类物质出现相互消长的关系,表明硫解作用的存在.发酵液的可溶性物质中,二硫键主要以胱氨酸的形式存在;除了少量的半胱氨酸以外,巯基还存在于多肽和寡肽中. 相似文献
18.
链霉菌育种方法与作用机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链霉菌是放线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属,具有广泛的物种多样性和代谢多样性,它能产生多种抗生素和其他活性物质,在临床和农业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链霉菌普遍存在的遗传不稳定性,大大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因而,除了通过新的技术手段筛选新的活性菌株,研究人员多采用对现有链霉菌的改造育种来实现抗生素产量的提高和稳定,或者生产新的抗生素。主要论述了链霉菌育种中常用的4种方法,即物理诱变、化学诱变、生物工程改造和复合诱变。同时,引证近年来链霉菌育种实例,对这些育种方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从庐山土壤样品中分离到1株链霉菌JXJ-45,对其进行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其次级代谢产物对蔬菜蚜虫的预防效果为99.3%,治疗效果为91.2%。活性成分在乙酸乙酯萃取相部分不稳定,但是变化后形成的一系列新物质活性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