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12份杧果种质为试材,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从36对引物中筛选出22对多态性好的引物,共扩增出251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谱带181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得到15.08条多态性谱带,多态性比率为72.11%。UPGMA聚类表明,所有供试品种(系)之间的亲缘关系都比较近,相似系数在0.77~0.89;如果以相似系数0.78为标准,可将供试的12个品种(系)分为3类。表明利用SRAP技术能较好的区分杧果的亲缘关系;SRAP分子标记适合杧果的DNA遗传多样性分析,可作为杧果种质鉴定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3.
观赏贝母种质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SSR标记对22份观赏贝母材料进行了基因组多态性分析,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13条用于观赏贝母的ISSR扩增。共扩增出17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60条,多态性百分率为90%。根据ISSR扩增结果,利用NTSYSpc2.10e软件进行Jaccard相似性系数分析,22份观赏贝母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2338~0.8788。通过UPGMA进行聚类分析,探索亲缘关系。在遗传相似系数0.50处,22份观赏贝母材料可分为二大类群。第一大类包括比较原始的贝母组和特化的聚花组和单鳞组的贝母;第二大类包括演化水平较高的多鳞组的3种贝母。由此可见,同一组观赏贝母种质之间表现较近缘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15份葡萄种质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ISSR标记对15份葡萄材料进行了基因组多态性分析,从60条引物中筛选出15条用于葡萄的ISSR扩增。共扩增出10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1条,多态性百分率为86.7%。根据ISSR扩增结果,利用NTSYSpc2.10e软件进行Jaccard相似性系数分析,15份葡萄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27~0.75,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471。通过UPGMA进行聚类分析,探索亲缘关系。在遗传相似系数0.39处,15份葡萄材料可分为2大类群。第1类包含7份山葡萄资源、2个山欧杂交品种,第2类包含3个欧亚种品种、2个欧美杂种品种和1个美洲杂种品种。由此可见,山葡萄与欧亚种、美洲杂种葡萄的亲缘关系较远,欧亚种与美洲杂种之间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5.
杧果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海南、云南、广西3省的12个杧果野生居群共265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居群遗传结构进行研究。9个引物共检测到102个位点,其中89个位点为多态位点,占87.25%。POPGENE分析结果表明:杧果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在物种水平上,He=0.2541,H0=0.3940;在居群水平上,PPL=66.81,He=0.1968,H0=0.3099)。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和AMOVA分析表明,各居群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GST=0.2337,FST=0.2192),可能是由于生境破坏和基因流的障碍(Nm=0.8905)引起。UPGMA聚类分析表明,广西的3个居群(那坡、邕宁、平南)优先与云南的文山居群聚为一支;而云南的永德和版纳居群各自聚为一支。 相似文献
6.
以国内外的10个双孢菇菌株为试材,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从117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1个条带清晰重复性好的引物,对10个双孢菇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获得73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1条,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69.86%。利用NTSYSpc 2.10软件计算菌株间Nei遗传距离为0.5479~0.9589,以平均连锁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可将10个双孢菇菌株分为4个类群:类群Ⅰ为国内的2个菌株258和2796;类群Ⅱ是引自荷兰的HRLM;类群Ⅲ包括引自美国的L901、5113、XXX和2200;类群Ⅳ包括引自荷兰的H901、F3F和HA15。引自美国和荷兰的双孢菇菌株之间亲缘关系较近,相似性达0.85以上,而与我国的双孢菇亲缘相似性仅为0.61。因此,国外优质双孢菇菌株的引进对于增加我国双孢菇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ISSR分析澳洲坚果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9条重复性好,扩增条带清晰的引物对17份澳洲坚果种质进行亲缘关系分析。19条引物共扩增出369个位点,多态性位点249个(67.5%)。利用UPGMA法得到的聚类的结果表明17份种质分为4个类群,所有夏威夷选育出的品种在最大的一个类群中归于两个亚类,而在澳大利亚选育出的品种则分别聚为独立的类群,因此推测夏威夷选育出的品种很可能起源于两个遗传多样性不同的群体;而澳大利亚选育的品种其遗传背景和选育史与夏威夷的品种不同。 相似文献
8.
《果树学报》2017,(11)
【目的】在获得稳定的抗、感杧果小爪螨(Oligonychus mangiferus)的杧果种质基础上,以害螨和寄主植物的互作机制为切入点,分析与评价不同杧果品种对杧果小爪螨的抗、感性。【方法】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评价方法获得抗、感性稳定的杧果品种,经室内饲养观察,记录杧果小爪螨在抗、感杧果品种上的存活率差异,并进一步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分析抗、感杧果品种叶片组织内游离氨基酸含量、游离氮含量、游离糖含量、糖/氮比和总酚含量的差异。【结果】杧果小爪螨只危害杧果的功能叶,不危害嫩叶和老叶;在筛选获得的6个抗、感性稳定的杧果品种中,‘台农一号’和‘红芒VI号’对杧果小爪螨表现为高抗和抗螨,而‘鸡蛋芒’‘秋芒’‘紫花’和‘粤西I号’对杧果小爪螨表现为感螨;抗性品种‘台农一号’和‘红芒VI号’较感性品种‘紫花’和‘粤西I号’功能叶中含有较多的游离糖、较高的糖/氮比和较多的总酚,2者间差异显著,但抗、感性品种的功能叶、嫩叶和老叶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游离氮含量及嫩叶、老叶中的游离糖含量、糖/氮比和总酚含量无显著差异。【结论】不同杧果品种对杧果小爪螨存在显著的抗、感性差异,其抗性与杧果功能叶中的游离糖含量、糖/氮比和总酚含量相关,为杧果抗螨种质的挖掘与创新利用、抗螨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基础信息、参试材料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黑穗醋栗品种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39个黑穗醋栗品种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条ISSR引物扩增的总带数(A)从3到11条不等,平均扩增出6.77条带,平均多态性带百分比(P)为64.37%。聚类分析显示,在相似性系数为0.8496处将39个黑穗醋栗品种分为5组。第Ⅰ组包含8个起源国家的品种,说明世界各国之间基因交流较为频繁。‘Ben Lomond’和‘Kantata’同其他品种的遗传距离较远,两者又有诸多优良农艺性状,可作为黑穗醋栗的优良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1.
杧果种质果实品质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杧果种质资源圃40份杧果(Mangifera indica L.)种质的果实品质性状进行了连续3年的观测,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从物理指标(果实形状、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实侧径、单果质量、果核质量、可食率、果实纤维、果皮颜色)、化学指标(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还原糖和维生素C)和感官指标(风味和香气)3个方面对果实品质性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0份杧果种质的果实品质性状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具有丰富的多样性。Shannon-Weinner多样性指数(H′)在0.94 ~ 1.60之间,主成分分析表明果实品质性状变异的多向性。除可滴定酸和还原糖外,各种质品质特性年度间的差异不显著;一些果实品质性状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13.
14.
贵州野生枇杷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SSR标记,构建了贵州39份野生枇杷种质的DNA指纹图谱,并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以筛选出的15条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清晰、重复性好的谱带125条,其中多态性谱带108条,多态性比例为86.4%;应用引物815、825和841的组合,构建了39份枇杷种质的ISSR指纹图谱,可以有效区分所有供试材料;15条引物的谱带数据聚类分析表明,供试种质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40~0.98,在相似性系数为0.70时,可将供试种质分成五大类;聚类结果与种质表型相关,与地理分布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85个大菊品种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采用ISSR-PCR分子标记技术对大菊85个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77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22条引物分别对供试材料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获得160条清晰可辨谱带,其中多态性带148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2.5%,多态性较高。POPGENE软件计算结果表明,85个大菊品种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6013,平均Nei's 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485,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5162;应用SPSS软件计算得到各品种间的Jaccard相似系数介于0.294~0.802之间。UPGMA法将85个品种分成6个类群,聚类结果与品种瓣型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