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几年,国家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度重视。玉米作为牵动农业供给质量的重要作物,成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吉林省统计年鉴以及中国海关数据等,梳理2001~2015年吉林省玉米的基本情况,并找出影响供给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得出4个主要影响因素。为推进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推进实施"粮改饲"政策,调整玉米种植结构;立足比较优势,调减籽粒玉米播种面积;增强玉米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豆振兴背景下,大豆成为吉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作物。本文利用1985—2019年吉林省大豆相关数据,通过建立Nerlove模型对大豆供给反应进行分析,得出吉林省大豆短期供给价格弹性为0.23,而长期供给价格弹性为0.39,表明大豆供给对价格反应较为迟缓,缺乏弹性。测得预期价格调整系数为0.72,调整时滞为1.39,表明大豆种植户在调整种植面积行为上的滞后期约为1年。通过对吉林省大豆供给反应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滞后一期的大豆播种面积、大豆市场价格、大豆与玉米单位面积收益比和大豆相关政策都对当期大豆播种面积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本文剖析了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提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米豆轮作制度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稳定价格、改善大豆与玉米的比价关系,提高大豆种植收益等建议,以鼓励吉林省农户大豆种植积极性,保障大豆良性供给。  相似文献   

3.
一、将'赁金玉米带"吉林省建成粮食大省玉米在中国的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22%,居世界第二位,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22%。吉林省位于与美国纬度相对应的世界"黄金玉米带",很适于大面积大规模的玉米机械化生产,玉米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5%,年总产量160亿千克左右?..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是国家粮食主产省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玉米、水稻和大豆是吉林的主要农作物。2010年吉林省耕地资源总面积8915.1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637万亩,包括旱田作物种植面积5646.4万亩和水稻种植面积990.6万亩。玉米作为吉林省支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是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也是国家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粮食作物种植中,玉米是吉林省的“看家”作物,其种植面积达304.7万hm^2,占全省耕地总资源的55%,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68.2%。吉林省也是全国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由于其地处东北松嫩平原腹地,坐落于中国“黄金玉米带”的核心区,有着得天独厚、特殊的玉米生产自然优势和良好的玉米生产技术与机械化基础,因此,吉林玉米的生育特殊性一直成为机械化收获技术“攻克”的巅峰,多年来,吉林省的玉米种植技术水平、特别是机械化生产装备水平,似乎成了中国玉米机械化生产装备水平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6.
科学模拟和调控耕地利用结构是实现种植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对缓解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以东北黑土区典型县为例,基于粮食种植结构视角构建耕地利用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 SD)模型,预测水稻、玉米和大豆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产量和收益,通过经济、技术、市场多情景模拟提出耕地利用结构调控路径。结果表明:SD模型模拟效果良好,平均偏离度低于10%。预测2019—2030年研究区水稻和大豆种植面积将逐步增加,玉米种植面积缓慢减少。水稻和玉米产量均有所增加,大豆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不同情景下3种作物的模拟结果存在明显差异,GDP水平提升、增加农业技术投入和农产品价格调控将有利于水稻种植面积、产量和收益增加。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加强农业技术支持和农产品价格调控对大豆种植面积、产量和收益的增加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调控农民收入、农业技术和农产品价格对改善玉米的耕地利用结构效果不佳。通过建立种植结构调整补贴政策、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和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的路径组合实现耕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控。研究系统阐释了耕地利用要素关系及其结构变化的内在逻辑,明确了不同情景下主要粮食作物耕...  相似文献   

7.
1吉林玉米生产形势与作物特点分析1.1吉林玉米生产在全国的地位吉林省玉米种植面积全国最大,约为0.03亿hm2,2006年玉米总产量超过190亿kg,占全国近10%的份额。在全国最主要的玉米生产基地,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不仅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玉米生产全  相似文献   

8.
基于水足迹的河套灌区多目标种植结构优化调整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黄河水量逐年减少和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等因素导致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用水短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本文将水足迹概念(蓝水足迹、绿水足迹、灰水足迹)引入多目标优化模型和多目标决策评价模型,对灌区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河套灌区为例,本文选取小麦、玉米、葵花、瓜类、番茄5种典型作物,从经济、社会、资源以及生态4个角度对作物的种植结构进行优化,并耦合模糊层次分析和TOPSIS法对多种优化方案(多目标优化方案、单目标优化方案、现状情景方案)进行评估优选。结果表明,在保障粮食作物产量的基本需求下,减少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的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葵花、番茄和瓜类的种植面积,可以达到增加经济收入、保证社会公平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减少粮食生产过程中给环境带来负面效应的目的。并且,评价结果表明多目标优化方案兼顾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多方面,优化结果优于单目标优化结果和现状情景。研究可为河套灌区及类似地区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助力灌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1978年以来吉林省农业外部与农业内部结构及其变动情况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测算出农业内外各部门相互转换的速度与方向以及农业产业结构变动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以揭示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吉林省农业内、外部结构的变动具有成长的特征;而农业内部结构变动速度放缓、转换方向不明显,种植业和牧业的增长对吉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大,林业和渔业对农业经济影响较小;目前吉林省农业结构调整已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负面效应,农业产业结构变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还有待于向合理化与高级化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甘肃的第二大作物,其种植面积一般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的32.5%,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41%.据统计,甘肃2012年全省玉米总种植面积1387万亩,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2.65%,其中制种玉米面积167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1000万亩、大田常规种植玉米面积220万亩.  相似文献   

11.
小麦、玉米是山东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耕种收等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通过研究小麦、玉米轮作区粮食产量、栽培方式和机械化生产的现状,分析小麦、玉米轮作农业机械化生产与农业高产栽培技术之间存在的种植方式、农艺环节、配套机械种类、收获方式、良种质量等相互关联问题,探讨影响小麦、玉米主要粮食生产机艺融合的历史、经济、传统观点、经营模式、科技体制等障碍因素,提出了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机、农艺融合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措施,旨在推动建设持续稳定高产、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2.
开展华北地区地下水开采与粮食生产的脱钩关系研究,对于客观反映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效,辅助华北粮食主产区地下水超采治理精准施策,继而促进地下水资源修复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采用Tapio脱钩模型、LMDI分解模型和GIS莫兰指数空间分析方法分别从省区和地市层面对华北地区地下水开采量与粮食产量之间的脱钩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生产过程中,小麦、玉米接茬轮作的种植模式对机械化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影响。为此,针对国内现有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种植模式、冬小麦-夏玉米接茬轮作的种植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分析现有种植模式对小麦、玉米机械化作业的影响,指出现有种植模式与机械作业不配套的问题所在,对推进各地两熟区种植机械化栽培模式的规范化、加快全程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终,形成了以作物种植和机械作业配套为基础的农机农艺相融合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村种养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的二元结构将逐步改变为以粮、经、饲为主的三元种植结构,青贮玉米将成为农区奶牛养殖饲料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此,论述了青贮玉米生产现状、主要机具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是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农业大省,农业用水依然是用水大项。为节约农业用水,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山东省农业供给侧改革内容,从种植效益和节水效益角度出发,运用多目标优化模型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研究。结果表明:调整后山东省农作物种植结构由原粮、经2类变为粮、经、饲3类,种植比例也由3∶1转变为10∶5∶1,调整后7类作物(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花生、大豆及蔬菜)种植净利润增加59.49亿元,节约农业用水量490.66万m3。种植结构优化调整达到了农业节水目的,同时增加了农业产值,且饲草种植比例的增加也符合农业供给侧改革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田灌溉发展近况及其对粮食安全的贡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要介绍了我国农田灌溉和灌溉粮食作物的发展近况(2000~2004年)。分析了我国灌溉地粮食生产对全国粮食安全的贡献:2003年我国灌溉农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3.8%,灌溉地粮食产量占粮食总产的75.9%。据分析,今后东北3省的优质水稻以及河南、新疆等省市区的优质小麦仍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刘萍  陆海莉  卢青 《农业工程》2022,12(12):51-55
稻麦是江苏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粮食收获后因气候潮湿、来不及晒干等原因造成的损失超过了相关标准,因此需要大力推动和支持粮食烘干和储藏产业。分析了粮食产地烘干减损技术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构建了粮食产地绿色烘干减损技术体系,对粮食烘干技术集成、烘干设备配套模式、烘干运营模式进行了探索,为经营主体提供烘干生产指导。该体系将粮食烘储环节分为烘前预烘干、产地快速绿色烘干、低耗临储和长期低损储藏4个模块,不同经营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生产条件选择不同的模块及组合,以满足不同种植规模和运营模式对粮食烘储的差异化需求。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水稻种植机械化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辽宁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生产机械化是保证粮食产量、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之一。为此,介绍了辽宁省水稻种植模式、工艺及特点,研究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水稻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水稻种植业发展的对策,并预测了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趋势,对促进辽宁省的水稻机械化种植及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ESDA的河北省粮食单产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河北省粮食单产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因地制宜地制定区域粮食安全生产政策,采用泰尔指数模型与ESDA空间分析技术,对1987-2009年河北省136个县粮食单产的区域差异特征以及动态演变格局和成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粮食单产的整体差异和4个生态类型区的区间差异呈现逐渐缩小趋势,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冀鲁豫低洼区和后山坝上高原区的内部差异在研究期内逐渐缩小,辽吉西、蒙东南、冀北山地区的内部差异呈现增长的过程,导致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下降;河北省的粮食单产空间聚集程度有所减小,局部的空间相关来看,以石家庄市为中心粮食产量区域较为稳定,而张家口为中心的地产区域有扩大趋势;影响粮食单产格局变化最为主要的因素是有效灌溉面积、单位面积劳动力投入和粮食收购价格指数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