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根据闽北天然阔叶林资料,提出编制闽北天然阔叶林的新方法并建立相应材种的出材率模型。以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为变量因子,采用联合估计法解决模型不兼容问题并利用免疫进化算法求解模型参数,研制了林分材种出材率模型。经检验,建立的出材率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实际情况,可在森林资源调查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闽北天然阔叶林林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闽北天然阔叶林乔木层垂直层次明显,一般可分2~3林层;全林树高变动大,其变动系数随主林层平均年龄增大而增大;各林层树高变动系数总体变化趋势是:第Ⅰ层>第Ⅱ层>第Ⅲ层(最高层),第Ⅲ林层树高变动系数随主林层平均年龄增大而减小,第Ⅰ及第Ⅱ林层树高变动系数随主林层平均年龄增大而增大;各林层株数组成总体变化趋势是:第Ⅰ层>第Ⅱ层>第Ⅲ层,各林层蓄积组成总体变化趋势正相反;第Ⅱ及第Ⅲ林层株数组成占全林的31~36%,蓄积组成却占92~94%.  相似文献   

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马尾松立木生物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马尾松为例,探索并验证BP神经网络模型在立木生物量估测上的适用性。通过12种算法的筛选、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的确定以及隐层节点数的选择,确定最优的模型拓扑结构,构建单隐层BP神经网络模型;对比单输入变量与多输入变量模型、单输出变量与多输出变量模型,并分析模型的输入变量数和输出变量数对模型估测精度的影响;将优选BP模型与传统相对生长模型进行对比以验证BP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最优BP模型LM-DH-8-WtWaWr的训练算法为Levenberg-Marquardt算法,输入变量为D、H,输出变量为Wt、Wa、Wr,隐层节点数为8。2)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的增加不会降低BP神经网络模型的精度。3)模型LM-DH-8-WtWaWr能够精确地估测马尾松立木生物量,其精度高于传统的相对生长模型。该模型能够一次性地引入多个解释变量,并可以同时估测多个量,从而简化了生物量建模和估测工作,对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阔叶林生物量的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网格系统抽样法对494块样地调查和已有各类生物量模型统计,系统研究了广东省阔叶林生物量的分布格局. 结果表明,广东省阔叶林的平均生物量为76.82 t/hm2,处于偏低水平;全省阔叶林生物量在不同经济区和流域空间尺度分布严重不均;生物量与纬度、海拔的升高成正比关系,人类活动的干扰对阔叶林生物量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气候条件影响;阔叶林的龄组结构、层次结构以及郁闭度结构与生物量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西伯利亚落叶松天然林立木生物量估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西伯利亚落叶松地上、地下及各组分器官的生物量估测模型.[方法]基于54株伐倒样木实测数据,运用相关回归分析方法,构建西伯利亚落叶松各组分生物量估测模型,并对比分析各种模型估测精度.[结果]以胸径、树高构建的落叶松各组分二元估测模型优于一元模型,其中地上、树干、树冠和树枝生物量预估精度提高了2.84; ~5.00;,而树叶和地下生物量仅提高了0.33;和0.15;.落叶松树干生物量和地上总生物量最优估测模型为W=aDbhc、树冠和树枝生物量最优模型为W=a(D3/H)b、树叶生物量最优模型为W=aDb;其中地上总生物量预估精度最高,达96.38;;树叶生物量预估最低,为84.07;;地下生物量以实测数据直接建模法与根茎比建模法对比,根茎比建模法预估精度高,其最优模型精度为90.50;.[结论]研究确定西伯利亚落叶松天然立木单株各组分生物量的最优估测模型,根据现地实测数据,可进行立木生物量估测,但人工落叶松立木生物量和天然落叶松不同林分的生物量估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应用闽北天然阔叶林现场造材资料,在分析径阶材种结构规律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方程建立材种出材率模型并编制二元材种出材率表。经检验,该表精度较高,在林业生产上有实用价值。为方便生产中应用,还建立了树高曲线模型,由二元材种出材率表导出了一元材种出材率表。  相似文献   

7.
立木生物量线性联立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当今区域性森林生物量资源清查和监测的需要,针对以往生物量模型存在总量与各维量互不兼容和与森林蓄积量清查不兼容等实际问题,并以提高模型的估计精度和适用性为目标,通过引进材积变量、线性联立方程组的建模原理和二段加权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建立了马尾松超总体立木生物量线性联立方程模型,解决了2个不兼容的实际问题,并使模型的预估精度和适用性相对于以往生物量模型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北落叶松立木生物量模型的研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从东北地区采集的150株落叶松(Larix spp.)立木生物量数据,对立木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通用性模型的建立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非线性模型要优于线性模型,仅用胸径作为预估因子的一元模型的预估精度可达95%以上,可用于大尺度森林生物量的估计。建立根茎比模型对地下生物量进行估计是可行的,预估精度接近90%。建立的落叶松地上生物量模型和地下生物量模型可用于东北地区落叶松生物量估计。  相似文献   

9.
福建天然阔叶林经营类型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福建天然阔叶林经营类型的组织依据、各组织依据之间的关系、各经营类型的组织及命名和各经营类型的经营措施体系要点进行探讨 ,为福建天然阔叶林可持续经营的实践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0.
雷山常绿阔叶林甜槠栲的单木生物量估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物量的科学计测提供依据,以雷山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甜槠栲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量模型估测法,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拟合甜槠栲各组分的生物量。结果表明:甜槠栲干材、树枝、树皮和树叶各组分在单株地上生物量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1%、23%、11%和13%,各组分所占比例依次为干材树枝树叶树皮;经拟合优度综合分析,幂回归模型对甜槠栲单木生物量的拟合效果最好,最优模型分别为LnW树干=4.834 4+0.859 1LnD2 H,LnW树干=2.324 4+0.682 1LnD2 H,LnW干材=4.758 8+0.889 3LnD2 H,LnW树叶=2.658 1+0.731 5LnD2 H,LnW树枝=3.014 7+0.659 7LnD2 H。  相似文献   

11.
天然阔叶林标准收获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福建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所布设的郁闭度0.7以上、生长正常的天然阔叶林固定样地,选择理查德方程分别立地类型建立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断面积生长模型,以理查德方程中的最大生长速率参数作为确定标准林分的依据,结合形高模型编制了天然阔叶林标准收获表.同时探讨了应用标准收获表配合未来林分疏密度预估模型,对天然阔叶林小班蓄积量进行动态更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160株木荷样木实测数据,以胸径、树高以及两者的组合变量作为模型的自变量,通过2种方案(总量控制方案与代数和控制方案)非线性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估计法,并采用加权回归消除异方差,构建木荷一元、二元独立与相容性生物量模型;基于一元相容性模型,探讨各组分生物量相对于地上总生物量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2种方案建立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拟合效果与估计精度良好且各组分生物量模型拟合情况基本一致,R2≥0.845、MPE≤4.592%,综合分析采用代数和控制方案较好;在各组分独立模型与相容性模型中,二元生物量模型拟合效果明显优于一元模型,且以D2H为自变量的二元模型最优;2种方案相容性生物量模型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基本相同,随着胸径增大,树干、干材生物量占地上总量比先增大最后趋于稳定,树冠、树皮和树叶生物量占比先减小最后趋于稳定,树枝生物量占比变化不大;当胸径≥30 cm,占比趋于稳定,树干、干材、树皮、树冠、树枝和树叶生物量占比为74.5%~75.2%、68.9%~69.2%、5.6%~6.1%、24.8%~25.4%、21.5%~22.8%和2.6%~3.2%。  相似文献   

13.
研究林隙结构对天然林更新演替具有重要意义,以闽北闽粤栲天然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及干扰状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闽北闽粤栲天然林中的28个林隙进行调查,进而分析其林隙大小结构、年龄结构、形成方式、形成木特征及干扰规律.结果表明,在闽北闽粤栲天然林中,冠林隙中10-20 m2所占的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都是最大的.扩展林隙个数以<50 m2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以50-100 m2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林隙年龄以10-15 a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林隙形成方式主要是折干与掘根风倒共同作用,占总株数的57.14%.林隙多由1-4株形成木形成的,平均每个林隙有4.04株形成木,形成木的径级以10、20cm为主,占与82.30%.林隙的线状密度为12.84个·km-1,冠林隙和扩展林隙的形成速率分别为2.08和7.02 m·km-1·a-1.林隙干扰的周期为476.19 a  相似文献   

14.
择伐强度对天然针阔混交林更新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闽北天然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不同强度择伐(弱度13.0%、中度29.1%、强度45.8%、极强度67.1%)作业试验,并应用聚集度指标测度方法分析5个主要种群择伐10 a后更新格局。结果表明:在择伐经营的前提下,天然更新良好,且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大,林分更新密度增大;不同择伐强度对主要种群更新格局的类型没有影响,5种主要种群更新格局均为聚集分布,但择伐强度不同,各种群集聚程度和平均拥挤度都呈不同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有助于探讨天然更新理论,为天然针阔混交林的科学经营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木兰林管局白桦次生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木兰林管局16~54年生白桦天然次生林为研究材料,通过对12块标准地的生物量与碳密度进行研究,建立了白桦次生林幂函数形式的生物量转换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白桦次生林林木层平均碳密度为37.3263t/hm2,土壤层为144.3060t/hm2,地被层为5.4435t/hm2,林分平均碳密度为187.0760t/hm2;木兰林管局白桦次生林生物现存总量为137.58687万t,碳储量为296.18239万t。  相似文献   

16.
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总结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的研究方法、生物量模型应用的进展,分析森林生物量的影响因子及其研究难点和趋势,指出生物量模型的研究及结合不同技术研究不同尺度的森林生物量将是今后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森林生物量测定一直是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长期监测所必需的基础性研究。以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于2003年10月份采用收获法(草本层、灌木层)和标准木法(乔木层)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以木荷Schimasuperba,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为优势种的群落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果表明:群落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为(141.0770±17.4298)t.hm-2(平均值±标准差,n=3),其中接近90%集中于乔木层,其他层生物量分配较少。群落及其各层生物量种间分配差异较大,以优势树种木荷和米槠生物量为主,其生物量主要由树干组成,器官分配大小顺序为干>枝>叶。群落萌枝生物量主要集中在灌木层,50%以上由米槠萌枝生物量构成。群落生物量及其分配状况基本体现了以木荷和米槠为优势种的该群落结构特征及常绿阔叶林群落生物量分配特征。表5参15  相似文献   

18.
燕山山地次生阔叶林主要树种的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区域森林的结构与演替过程,促进森林植被的恢复,以燕山山地次生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对主要树种的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构成林分的树种多样,胡桃楸、黄檗、蒙古栎、春榆、白蜡、糠椴、五角枫等7个树种的生态位宽度较大,适应环境能力强,今后可在本区造林中选择应用。胡桃楸和黄檗在中、下坡位占有较高重要值,紫椴在中、上坡位占有较高重要值,应是其适宜生长的坡位条件。调查林分中各树种间生态位相似性程度处于中等水平,生态位相似程度较高的树种主要集中于处于中、上坡位且生态位宽较高的树种,如白蜡-春榆、糠椴-春榆、蒙古栎-五角枫等,由于林分处于幼龄阶段,各树种间生态位重叠值高,潜在竟争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地温是森林气候的重要指标,对于植物生长和土壤呼吸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ASSFE)林外和林内的长期地温观测资料,对研究较少的地温多年平均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强的生态气候功能,林内外年平均地表温度的差异为2.4℃(林内年平均最高地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