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德宏州具有生物多样性特点,热区和亚热区面积较广,生物能源作物甘蔗、甘薯、木薯、芭蕉芋等原料丰富,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着缺乏优良品种、配套栽培技术落后,加工技术及设备需改进等问题。针对德宏州现阶段生物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宏观指导,制定产业规划和优势区域的合理布局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木薯丰产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薯适应性广,粗生易种,抗逆性强,耐干旱,无论平原、丘陵、山区均可种植,即使是种植其它作物产量很低的新开荒地,种植木薯仍可获得可观产量.近年来,随着木薯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进步,木薯初级品和深加工产品已达3000多种,市场对木薯原料的需求十分强劲.为切实做好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工作,促进木薯产业发展,现将其丰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木薯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国家财政部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将木薯列为非粮乙醇原料首选作物.《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 ~2010年)规划纲要》提出,把利用木薯、甘蔗等优势资源,发展燃料乙醇、高档系列变性淀粉以及其他生物质化工产业产品作为大力发展资源型工业的重要主题,提出要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甘蔗、木薯生产和加工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 -2020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把生物质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示范列为重大专项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4.
广西木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广西是全国第一大木薯生产省份,在当前能源危机与金融危机下,如何充分利用广西优势发展新生物能源和促进木薯产业发展,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从广西木薯种植环境、种植面积、产量、品种、收获时间及其种植模式等方面概述了广西木薯种植业现状,分析了广西木薯的收购、加工、销售等情况;同时,分析了广西木薯产业的优劣势,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木薯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可再生的生物能源,其深加工开发前景广阔,包括木薯种植业、淀粉和酒精加工业及深加工业.引进和选育木薯新品种、科学种植、引进外资加大综合利用力度,是木薯业的发展方向.文章阐述了我国木薯的生产现状,特别分析了广西发展木薯具备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技术支撑、政府重视等有利条件,指出了木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广木薯新品种新技术,促进我国木薯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木薯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可再生的生物能源,其深加工开发前景广阔,包括木薯种植业、淀粉和酒精加工业及深加工业。引进和选育木薯新品种、科学种植、引进外资加大综合利用力度,是木薯业的发展方向。文章阐述了我国木薯的生产现状,特别分析了广西发展木薯具备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技术支撑、政府重视等有利条件,指出了木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广木薯新品种新技术,促进我国木著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云南生物能源作物资源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生物能源的相关概念;分析了云南生物能源原料资源概况。云南生物能源原料主要有甘蔗、玉米、薯类、大豆、油菜、麻疯树、光皮树。根据云南资源与气候条件,提出云南发展生物酒精应重点考虑甘蔗、木薯、甘薯、马铃薯;发展生物柴油应优先考虑麻疯树和油菜籽炼油后废弃的油脂或过剩菜籽油。通过比较分析,为云南发展生物能源产业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木薯品种引进、培育及推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生物能源发展的加快,作为重要原料的木薯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木薯种质资源收集,国内培育品种,优良品种的“农民参与式”推广应用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品种培育、品种推广方面的部分问题提出了若干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广西福沃得农产品贸易(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兰晖焰到柬埔寨考察木薯种植情况。计划为柬埔寨引进优良品种的木薯种苗、先进种植技术和机械化种植设备,并于2009年9月20日与柬埔寨马德望省农产品市场发展协会签署了2009年底至2010年初在马德望省收购2.5万hm2木薯产量的框架协议。  相似文献   

10.
开展了木薯秸秆生物炭对甘蔗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主要通过在苗期温室培养条件下,蔗田土壤中添加不同重量比例木薯秸秆生物炭对甘蔗苗期60 d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中添加木薯秸秆生物炭可以促进甘蔗苗期根系的生长,添加生物炭显著增加了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干物质的比值;另外发现蔗田土壤中添加20.00%重量比的木薯秸秆生物炭可以提高土壤pH值,增加土壤中速效磷和钾的含量,显著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因此,蔗田土壤中添加生物炭促进了甘蔗苗期根系的吸收能力,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具有一定的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生物能源发展及对未来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化石能源面临的危机、生物经济时代的机遇和生物能源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指出生物燃料的开发已经从第一代技术转向第二代技术,提出在生物经济时代到来之前生物能源尚不能成为能源消费的主流但已成为能源生力军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能源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这些观点,对于实施能源多元化及替代战略、生物能源开发和农业发展政策体系调整具有前瞻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姜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8935-8937
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对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和清洁发展机制(CDM)相结合的利害冲突进行研究。运用博弈理论和方法,构建了在一个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前提下政府和企业间的博弈模型。研究表明,林木生物质能源清洁发展机制建立的关键取决于政府选择建立机制后的收益、政府选择不建立机制所获得的短期收益、政府选择不建立机制所损失的部分以及企业的投资收益成本等主要因素之间的博弈关系。林木生物质能源清洁发展机制作为结合环境保护与能源项目发展的主体间利益关系是一种制度安排,其核心是激励机制的合理制定。  相似文献   

13.
福建是林业大省,生物能源丰富,其开发利用比较早,但近年来发展缓慢。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及我省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我省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前景,从战略、扶持、研发、能源林基地、部门职能等方面提出了福建发展森林能源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及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物柴油、生物乙醇和生物氢气3个方面对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及生物能源的生产技术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生物能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从木薯在生物质能源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两方面,阐述了能源木薯的发展潜力和效益,并结合广西武鸣县木薯生产的实践经验,提出我国应加强木薯的基础研究,培育生产燃料酒精和抗逆性强的专用木薯品种,加大木薯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对木薯的宣传,扭转人们的传统观念,引导农民引种、试种木薯,增加收入,促进木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生物能源当前在国内外的开发及利用现状,对生物能源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加快我国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该文总结了高丹草作为生物质能的利用潜力,其表现在生长快,生物量资源优势明显;适应性和抗逆性优势明显;耐贫瘠、盐碱,种植可不占用耕地;具有高效的光合作用和较高的热值;原料组成符合生物质能原料的要求。同时对高丹草生物质能的经济效益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我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现状的基础上,对节水技术推广与发展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即提高节水技术、完善管理制度和加强设施管理等等。  相似文献   

19.
基于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2001~2007年为时间段,对有关农林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技术的论文进行检索。检索论文包括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热解、生物质气化、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6方面。以检索的论文为研究对象,进行论文发表年度、主题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当前国内生物质能在转化技术、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粮食主产区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提供参考,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方法】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对东北粮食主产区榆树县245户农户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从农业新技术的接受途径,农户主要的技术需求以及影响农户接受新技术的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96.3%的被调查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38.4%的农户获取农业新技术主要来源是农业技术推广,64.9%的农户通过向邻居学习来获得农业技术信息;48.2%和51.4%的农户需求新型肥料和新型农机等农业新技术;90.2%的农户认为栽培粗放制约了玉米产量的提高;89.4%的农户对农技推广是很欢迎的,但有近50%的农户得不到推广服务。【结论】粮食主产区农业技术进步需要重点选育抗逆性强的高产品种,研究新型长效肥技术,研制适合单个农户的农业机械以及开发与品种配套的栽培管理模式。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注重技术的增产和增收,加大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和典型农户的示范带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