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孝华  姚艳红 《甘肃农业》2006,(10):213-214
本文揭示了传统西方人地关系分离的历史过程以及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含义。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天地人统一观,尊重生命,兼爱万物是这一伦理思想的主题。不同于西方传统伦理学所奉行的人类中心主义,中国先哲主张保持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它对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理论借鉴价值。进而讨论了利奥波德大地生态伦理观及其理论的内涵,有分析地借鉴我国古代的环境伦理思想,对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伦理学,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3.
生态批评既体现文学阐释策略,又旨在超越文本局限,意在凸显文本与外部环境(自然、社会、文化及人的生存等),以及人与自然生态之间关系的有机性。生态批评实践生态世界观,在生命有机性及生命活动关系的场域中拓展批评原则,力主表现生态正义;其复杂性与多样性方法应对批评对象的多重性、关系的多层次性及内向性与外向性交织、多学科相融合的批评特性,并启悟人的生态化的生存体验;其诗意性则从人的审美体验中润化生命运行的节律,彰显生命—生态体验的诗性特征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应用伦理,但现代生态伦理的研究存在着三个重要误区,即人的误区、逻辑误区、理论误区。其主要缺陷是过分强调自然权利而忽视人的实践本性。它的实质是一种反人道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将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区分开来,确立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关系,创造人的实践性主体内涵。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开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展开,逐渐对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进行反思与超越,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该思想从生态价值理念、生态治理策略及生态治理目标体系上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与实践缺陷,不仅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向,而且为全球性生态环境的解决提供了中国智慧与方案。  相似文献   

6.
生态批评是实在的,建设性的,既经由文学阐释活动而直指现实,其评价又会指涉人们的具体活动方式。生态批评以无尽的情意与想象情调来发现、审思、理解、体味人在系统整体及有机性条件下的生存活动,在话语表达、文本阐释/重释中鉴析人的生态境况,在追索生态有机共荣及“万物一体”中把握人的存在的“本根性”。由此,生态批评拓展了文学活动的公共性视野,以生命体验的介入性,阐释评价、理论策动及价值展示,力主确证人何以能够在有机—过程中,在精神—审美的境界体验中彰显魅力。  相似文献   

7.
8.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从而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崭新高度。目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农民生态意识有待提高、生态文明行为有待养成、农村生态文明制度有待完善等三个突出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需要我们从观念意识、行为环境、制度建设这三个层次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伦理学,对环境伦理学的研究有许多问题值得质疑.关于环境伦理学的逻辑起点问题,关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解问题,以及环境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等都需要我们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改善我国社会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表现出了高度的生态文明自觉,将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到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地位,这对我国高校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然而,当下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尚存在一些偏差,表征为青睐专业技术培养而冷漠了生态素质教育,注重专业型生态教育的发展而忽视了普及型生态教育的提升,以及追求生态知识的传授而导致环境伦理价值的旁落等。反思这些偏差形成的诸种因素,主要受“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误导、技术理性的困扰以及学科壁垒的局限等因素的影响。矫正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偏差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理路,即提升思想认识以摆正生态文明教育地位、优化培养方案以推进普及型生态教育、加强学科融合以塑造环境伦理道德教育等,以彰显高等教育在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点,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安徽省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人力资源培育滞后、资源环境市场配置机制欠缺、生态文明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使得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安徽省在生产力要素、产业转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国家政策扶持等方面具有后发优势,应抓住机遇,践行新的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引领美好安徽建设为发展思路,以构建安徽生态经济战略体系为发展路径,以健全法规制度和政策支撑为发展保障,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当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正面临诸多困境:中国传统现代化模式短期内难以彻底转变;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化的利益需求和利益表达;生态环境建设中“生态政治化”的严峻考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积极推动经济转型,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注重市场手段的运用,健全社会参与机制.通过加强生态文明的基础、保障、动力和主体建设,破解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3.
龚亮  胡正发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659-1660
以农业生态为例,用博弈论的有关理论对生态危机的根源进行了分析,认为生态危机的出现是由生态伦理思想内部固有的矛盾双方的博弈所引起。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从博弈本身寻找方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末发行的电影《海上钢琴师》通过讲述主人公1900的传奇故事,聚焦现代文明对自然、人、人的心灵的摧残。生态批评是一种较年轻的但独具特色的文艺思潮,尝试从生态主义的角度对这部优秀电影作粗浅的评析。  相似文献   

15.
生态扶贫作为一项需政府引导、社会融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通力合作的系统性工程,全国各地根据自身优势,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逐渐走出困境。近几年在内蒙古、甘肃、贵州、山东等地均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在生态扶贫的过程中发现,在扶贫方式、产业发展、道路交通、后期成果保障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亟待解决,从国家与地方政策完善、资金来源、人才储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学术界对人类中心主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致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个派别。在坚持"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基本观点的前提下,立足于当代"人类生存困境",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进行辩证扬弃,同时吸纳"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些合理成份,从而建构一种合理形态——"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7.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一切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利益为唯一尺度的文化观念。在生态批评视野下,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正蕴含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而且是两种不同的人类中心主义。主人公圣地亚哥所持的是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把人类当作一切价值判断的依据,无视自然的内在价值,企图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而海明威本人,则信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他能够认识并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反对征服和奴役自然,提倡有节制、有理性地开发和利用自然,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这两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对话,《老人与海》号召读者摒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采纳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对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也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儒家“人贵于物”的生态思想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但它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从“功利”出发,遵循的是“天人对立”的二元论哲学思想。而儒家从“道义”出发,遵循着“天人合一”的一元论哲学思想,将人类的道德扩展到自然界。在道义这一点,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与儒家的生态智慧是一致的。但两者在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方面存在着分歧。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强调万物与人的平等地位,主张爱的平等性,而儒家则认为“人贵于物”,主张爱有等差。与西方生态伦理相比,儒家生态智慧更适合实际需要,有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老子《道德经》洋洋五千言,把社会人生等问题置于宇宙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对照思考,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对其中的生态智慧及“道”和“无为”的概念进行解读,挖掘其中的文化意蕴,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人与自然的矛盾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为回答都市畜牧业能否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对上海主要畜产品产业规模波动、畜产品保障供给与畜牧业环境污染的矛盾和畜牧业对环境的双刃剑作用进行分析,揭示了上海都市畜牧业的困境与出路.研究表明上海都市畜牧业的出路在于由环境污染型转变为生态维护型.生态维护型都市畜牧业在宏观层面需要进行畜牧场的合理规划布局和建立种养结合废弃物循环利用机制.畜牧场的合理规划布局不仅需要以土地承载力为基础对养殖场合理配置农田面积,还需要考虑都市农区“小集中,大分散”的空间格局特征,按照“种养结合单元”进行选址布局.种养结合废弃物循环利用可建立基于市场经营主体的3种循环利用机制:封闭自循环,封闭它循环,开放它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