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田肖 《养殖与饲料.饲料世界》2014,(2):24-25
做好分娩母猪的接产和假死仔猪的抢救,是增加母猪产仔数、提高仔猪成活率和养殖效益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母猪的接产和假死仔猪的抢救作如下总结,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2.
刚产出的仔猪呈现暂时性呼吸障碍或无呼吸,但心脏还在跳动,这种现象叫做初生仔猪假死。多见于难产,如不及时急救,即有气绝而死的危险。1病因:母猪分娩时因胎儿过大、胎位及胎势不正使胎儿不能及时娩出而延长时间;因胎儿产出缓慢和脐带受到挤压或脐带自身缠绕,使胎盘血液循环受阻,由于血液循环减弱或停止,胎儿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缺氧,致使胎儿在娩出前肺被迫活动,过早地呼吸,吸入羊水;此时胎儿的羊膜尚未破裂;此外,临产母猪因患有某些热性疾病或贫血或大出血,母体血液含氧量不足,胎儿体内缺氧过早呼吸。2症状:由于假死的… 相似文献
3.
1 接产 接产最好由母猪饲养员完成.接产人员应洗净手臂,剪短、磨平指甲,并用2%的来苏液消毒手部.接产时要做到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4.
5.
6.
7.
8.
王雪坤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12)
母猪很少发生难产,其发生的频率比其他家畜低得多,这主要是因母猪的骨盆入口直径比胎儿最宽的横段面长2倍,很容易把仔猪产出。1原因及临床症状分娩能否顺利完成,主要决定于母猪的产力、产道和胎儿三个因素,其中一个或几个因素的异常,都可引起难产。1.1子宫收缩微弱造成子宫收缩微弱主要见于怀孕母猪营养不良、疾病、运动不足、肥胖、疲劳、激素分泌不足、分娩时受外界因素的刺激等,使孕猪产力减弱或不足 相似文献
9.
10.
11.
问 我家原来养本地母猪。自从改养瘦肉型二元杂种母猪后 ,仔猪死亡较多 ,主要是被压死、饿死和拉稀死亡等。有人说 ,瘦肉型母猪产仔时必须接产才能降低死亡率。如何给母猪接产 ,盼予指导。( 韦 新 南宁市 )答 给瘦肉型母猪接产具体做法如下 :1 产前准备临产母猪调入产栏前 1周 ,将产栏清扫、洗净 ,并选择两种不同的消毒药分别消毒两次后空置待用。临产母猪调入产栏后 ,产栏温度须控制在 2 0~ 2 3℃ ,湿度为 65 %~ 75 %。临产母猪的乳头可挤出乳汁时 ,用合适的消毒药连猪带栏全面喷雾消毒 1次 ,并用药液将母猪臀部、腹部洗净、擦干 … 相似文献
12.
分娩母猪的接产方法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助产胎儿娩出后,用左手握住胎儿,右手将连于胎盘的脐带在距离仔猪腹部约3~4厘米处把脐带用手掐断或用剪刀剪断,在断处涂抹碘酒消毒。断脐出血多时,可用手指掐住断头,直到不出血为止,或用线结扎。用洁净的毛巾、拭布或软草迅速擦去仔猪鼻端和口腔内的粘液,防止仔猪憋死或吸进液体呛死,然后用拭布或软草彻底擦干仔猪全身粘液。 相似文献
13.
朱广凯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11,(1):118-118
在母猪生产前准备好半盆麦麸。母猪生产时,接产人员用左手握住仔猪躯体,使仔猪呈水平状态,右手立即把仔猪口、鼻内的黏液去除,并用干净的布擦净头脸,防止黏液堵塞口鼻,闷死仔猪。然后将仔猪放入盛麦麸的盆中,往仔猪身上撒麸皮,接着用双手从前向后(包括腹下及腿部)搓掉麦麸,这样仔猪身上的黏液均被麸皮吸干,仔猪身上千干净净。此外,用麸皮给仔猪擦身比用毛巾擦得快而且干净,既节省买毛巾的开支,又节约了很多时间。养殖户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14.
1 人工接产为了提高仔猪成活率必须进行人工接产。母猪正常的产仔时间为2~5h,每头仔猪落地后接产者左手握住仔猪,用右手轻轻拉断连在母猪胎盘上的脐带,然后尽快用干净毛巾擦掉仔猪鼻和口腔内的黏液,使仔猪用肺呼吸,再擦干全身。2 假死仔猪的救治造成仔猪假死的原因很多,救治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甘肃农民报 《养殖与饲料.饲料世界》2019,(5):80-80
刚产下的仔猪有的会出现全身瘫软、没有呼吸、但心脏仍在跳动的假死状况,如不及时抢救或抢救方法不当,仔猪就会由假死变为真死,常用急救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立即用手捂住仔猪的鼻、嘴,另一只手捂住肛门并捏住脐带。当仔猪深感呼吸困难而挣扎时,触动一下仔猪的嘴巴,以促进其深呼吸。反复几次,仔猪就可复活。2)将仔猪放在垫草上,用手伸屈两前肢或两后肢,反复进行,促其呼吸成活。3)将仔猪四肢朝上,一手托其肩背部,一手托臀部,两手配合一屈一伸拉动猪体,反复进行,直到仔猪叫出声为止。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分娩母猪接产的三方面工作:一是产前准备,包括消毒工作、接产准备和保暖准备;二是接产程序:包括擦干黏液、断脐带、剪犬齿、断尾、打耳号和吃初乳等;三是应用人工呼吸法抢救假死仔猪。 相似文献
18.
19.
1预产期的推算方法 1.1 配种月加3,配种日加20。1.2配种月加4,配种日减6,再减大月数。过2个月加2d(闰年加1d)。1.3“三三三”法,即三个月三星期另三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