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进华 《齐鲁渔业》2010,(12):47-48
<正>鳜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近年来,各地都在进行鳜的人工繁殖和成鱼养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苗种培育方面,普遍存在成本高、成活率低的问题。临沂市水产良种场从2004年开始到2008年一直从事鳜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工作,基本掌握了鳜苗种培育的关键技术,明显地提高了苗种成活率,现将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为全面了解第4代杂交鳜的繁殖性能,对杂交鳜及其杂交亲本翘嘴鳜、斑鳜等3个群体进行了自群繁殖,并对各群体繁殖相关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杂交鳜与翘嘴鳜间的催产率、受精率及孵化率无显著差异或差异较小,且均显著高于斑鳜(P0.05);杂交鳜的相对怀卵量居于翘嘴鳜与斑鳜之间水平;杂交鳜与斑鳜的卵粒质量无显著差异,均显著大于翘嘴鳜(P0.05);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多代选育,由种间远缘杂交而获得的杂交鳜的繁殖性能已从杂种退化中得到恢复,并已接近翘嘴鳜。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饥饿对鳜和金色鳜仔鱼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确定其初次摄食期和不可逆生长点(PNR)。对刚出膜仔鱼分别进行饥饿试验和正常投喂试验,观察卵黄囊吸收、仔鱼生长以及初次摄食率变化,确定其不可逆生长点。在水温为18~22℃的条件下,鳜和金色鳜仔鱼均于4日龄(出膜后第5天)开始向外界摄食,6日龄卵黄囊吸收殆尽,鳜于6日龄摄食率达到最高峰66%,金色鳜于7日龄摄食率达到最高峰85%,鳜于8日龄抵达PNR期,金色鳜于9日龄抵达PNR期;在饥饿状态下,6日龄鳜和金色鳜仔鱼全长达到最大值5.10 mm,此后略有下降;进入PNR期后仔鱼活动能力显著降低,身体出现扭曲、畸形。  相似文献   

4.
鳜雌雄生长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雌、雄鳜主要可量性状及其生长速度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雌、雄鳜的体长/体高差异极显著,体重/体长差异显著,体长/头长、尾柄长/尾柄高、头长/吻长、头长/眼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相同饲养条件下,体重170 g以内时,雌、雄鳜生长无显著差异;但从170 g到800 g雌鱼的生长速度明显地快于雄鱼;800 g以上雌鱼生长减慢,雄鱼生长开始快于雌鱼;1 kg以内的鳜雌大雄小,1 kg以上时一般雄大雌小。  相似文献   

5.
鸭绿江斑鳜人工育苗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平  徐英杰 《齐鲁渔业》2008,25(5):18-19
鸭绿江分布的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是一种非常名贵的鱼类,近几年已经开始人工养殖,并出口韩国。由于人工繁殖苗种技术难度较大,而天然苗种数量有限,致使斑鳜人工养殖始终没有形成规模。2007年,我们在凤城市大堡鱼种场进行了斑鳜的人工育苗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松林  韩志豪  王小源  陈乃松 《水产学报》2021,45(10):1787-1795
鳜是我国名贵的淡水经济鱼类,2019年其养殖产量已达33万t。本文从养殖现状、养殖模式及良种选育等方面介绍鳜的养殖概况。同时,鳜摄食习性独特,终生以活鱼为食。养殖生产中,主要以活饵料鱼直接饲喂,这种以鱼养鱼的方式不仅资源利用率低,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也极大。据此,本文从环境因素和饵料性质等方面概述了影响鳜摄食的外在因素,并从摄食感觉器官和摄食调控因子剖析鳜摄食特性的内在因素,这有助于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调整鳜的摄食习性,为其转食配合饲料提供必要的支撑。此外,需加强鳜摄食调控机制及营养生理需求特性的研究,实现鳜配合饲料的突破,促进其养殖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眼鳜和斑鳜消化道组织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眼鳜(Siniperca kneri)和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的标本于2010年3-6月采集于嘉陵江合川段,用组织学方法和H.E染技术比较研究了大眼鳜和斑鳜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消化道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组织所构成,食道上皮主要为复层扁平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和少量杯状细胞组成。大眼鳜的消化道较斑鳜的发达,如食道的黏膜下层及杯状细胞、胃黏膜下层的厚度、幽门盲囊绒毛密集程度。两种鱼消化道变化的基本规律为从食道到胃黏膜层和黏膜下层逐渐增厚,从胃到前肠厚度减少。大眼鳜肠前段、中段和后段的杯状细胞密度、肠绒毛上皮的杯状细胞的大小及形态的发达程度都大于斑鳜。同时由于大眼鳜的肠道形态结构较斑鳜发达,以至在物理消化上也较斑鳜强。该研究为大眼鳜和斑鳜的保护和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县从1987年起开始进行鳜鱼人工繁育试验,至去年已初具规模。现将7年中试验成败的经验与教训总结一下,供大家参考。 (一)鳜亲鱼的选择与培育 前几年每当繁殖季节临近,在市场上选购鳜亲鱼,打一针能产即产,不能产即完,非常被动。1993年年初购进优质亲鱼两批约50多  相似文献   

9.
凌继忠 《齐鲁渔业》2007,24(2):39-39
斑鳜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出口创汇的主要淡水鱼类之一,目前市场价是翘嘴鳜的3~5倍,发展前景看好。近几年,由于利益的驱动,斑鳜人工养殖规模越来越大,进而也提高了斑鳜苗种的需求量。为加快该产业的发展,扩大斑鳜人工繁殖规模为大所而趋。笔者从2003年起,着手斑鳜人工繁育,通过连续几年的生产,深  相似文献   

10.
斑鳜属鲈形目、鳜亚科、鳜属。斑鳜为典型的肉食性底栖鱼类,以小型鱼虾类为食,偶尔也会摄食蝌蚪和小蛙。斑鳜为名贵淡水经济鱼类,营养丰富,市场价格高,出口潜力大,是近期有发展前途的养殖品种。临沂市水产养殖场从2005年一直从事斑鳜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及池塘养殖成鱼等工作,对斑鳜的养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探索网箱健康养殖斑鳜成鱼的各项技术要求措施,  相似文献   

11.
应用间接ELISA方法,研究经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疫苗浸泡免疫后鳜(Siniperca chuatsi)皮肤黏液中抗体消长规律,以揭示鳜局部黏膜免疫在免疫保护中的作用及浸泡免疫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鳜皮肤黏液中抗体滴度在免疫后第7天达到峰值211,抗体从开始形成到消失持续21 d;添加佐剂(IMS1312、葡聚糖、莨菪碱、食盐)可以提高鳜皮肤黏液及血清中抗体滴度和相对免疫保护率,其中添加IMS1312组免疫保护率最高,达77.8%,免疫保护与抗体滴度成正相关(R2=0.79,P<0.05);以溶菌酶为代表的非特异性免疫在免疫后1周内即抗体未形成时,对鱼体起主要保护作用。此外,通过比较鳜血清与皮肤黏液中的抗体消长规律,发现血清中抗体滴度峰值出现时间较迟(第14天),抗体持续时间较长(42 d),初步推断鳜皮肤黏膜中可能存在相对独立于全身免疫系统的局部黏膜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12.
<正>斑鳜隶属鲈形目,科,鳜亚科,鳜属,又称岩鳜,因其体圆似桶型,故有竹筒鳜之称。因其肉质细嫩、鲜美,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故有"淡水石斑"之美誉,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斑鳜属于底层鱼类,在江河、湖泊中都能生活,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水系,喜欢栖息于水质清新,有微流水环境中,以小鱼小虾为食。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剧增,斑鳜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本文从池塘精养角度开展相关技术研究,旨在完善养殖技术,为提高养斑鳜殖经济效益、降低养殖成本,提供相关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对微卫星引物对江苏省5个内陆湖(太湖、滆湖、洪泽湖、高邮湖和骆马湖)和长江的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野生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江苏省不同水域翘嘴鳜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6个水域的翘嘴鳜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长江翘嘴鳜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6. 524 8,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 92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 827 3,均高于其它5个翘嘴鳜群体,说明长江翘嘴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它5湖的翘嘴鳜群体。哈迪温伯格平衡显示,只有2个位点上存在不平衡,其余都满足哈迪温伯格平衡。从6个水域翘嘴鳜群体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来看,太湖翘嘴鳜群体和滆湖翘嘴鳜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近,骆马湖翘嘴鳜群体和太湖翘嘴鳜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远。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翘嘴鳜种质资源的保护、监测和遗传育种提供分子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刚孵化出膜的缓苗身体柔软细嫩。经过50~60小时的培育后,体长达4~5毫米,心动次数平均为3次/秒,此时的鳜苗开始摄食。由此可见届苗开始援食时的全长远比家鱼苗要小。故作为鳜苗的开口饵料,最好选用体长与鳜苗个体差不多或比其更小的鱼苗,如纺苗等。而刚出膜的鲢鳙苗个体较大,鳜苗吞食较为困难,一般不宜选用。刚开食的饭苗食量很小,一般每天吃1~2尾纺鱼就足够了。以后随着鳜苗的长大,援食量逐渐加大,每天可投喂5~6尾纺苗。在缓苗夏花培育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组苗是从尾部开始吞食饵料鱼的。有时还可看到饵料鱼的头挂在缓仔…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观音阁水库位于本溪市境内,该水库坝下渔池从2006年~2010年先后利用五年时间,引进韩国科技人员从事斑鳜繁殖育苗工作,取得了初步成功,每年繁育斑鳜夏花50万尾,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斑鳜苗种,同时也为今后斑鳜人工繁育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6.
杂交鳜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4±1)℃条件下,对翘嘴鳜(♀)×斑鳜(♂)杂交所得的杂交鳜仔鱼进行饥饿试验,确定其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研究结果表明:杂交鳜仔鱼4日龄开口,此刻仔鱼卵黄囊已吸收完毕,但油球仍在,仔鱼发育进入混合营养期。7日龄仔鱼油球吸收完毕,进入外源营养期,仔鱼混合营养期仅为3d。杂交鳜仔鱼初次摄食率开始时为15%,高峰期出现在油球即将耗尽时的6日龄仔鱼,可达70%。仔鱼不可逆点出现在7~8日龄,杂交鳜仔鱼具有初次摄食能力的时间为4~5d。  相似文献   

17.
一、品种选择 我国鳜类鱼有11种。主要种类有翘嘴鳜、大眼鳜、长体鳜、斑鳜、暗鳜、波纹鳜、麻鳜、漓江鳜等,其中翘嘴鳜、大眼鳜和斑鳜分布较广,个体大,资源量较多,是作为食用鱼的经济种类,  相似文献   

18.
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友亮  崔希群 《水利渔业》1989,(4):49-52,55
1981—1987年我们对鳜的生长、发育、人工繁殖、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池塘和网箱养殖、病害防治技术等,进行了较系统地研究。鳜的营养特征是专食活饵。它对饵料生物的种类、规格、外部形态结构等,都有较强的选择性。当饵料鱼和虾相同时,对鱼的摄食率为66%,而对虾仅为14%;饵料鱼的种类不同而长度一样时,鳜选择的顺序为(?)条、鲤、罗非鱼;而对同一种鱼,鳜则首先选择个体较小者为食。仔鳜开口饵料的适口性,取决于其体高与鳜口裂的相对大小。鳜适口开口饵料为体高小于鳜口张开幅度的各类鱼苗,幼鱼和食用鱼的适口饵料的体长相当于鳜长度60%以下各类鱼.养殖条件下,两性鳜1龄均能达到性成熟。长江流域5—6月进行人工繁殖,广东地区4月初即可开始催产。亲鱼以0.5—2公斤者为好。鳜的苗种培育,不适宜在池塘中进行,而宜在环道、孵化桶中或网箱内培育效果较好.食用鱼在网箱内饲养,每平方米可获得5—10公斤的高产.  相似文献   

19.
正20世纪70代末,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开始蓬勃发展,加上出口市场的放开,鳜鱼价格飙升,由此激发了广东水产人探索鳜鱼人工养殖的热情,并很快突破了鳜人工繁殖与育苗难关,解决了鳜规模化苗种生  相似文献   

20.
杂交鳜     
<正>早在2010年,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就与广东佛山的水产企业合作研究杂交鳜的繁育技术。据了解,杂交鳜由雌性翘嘴鳜与雄性斑鳜杂交而来。经过几年的推广试养证明,杂交鳜的养殖成活率高,病害少。外形特征杂交鳜的外形特征综合了翘嘴鳜和斑鳜的特点。与翘嘴鳜类似,杂交鳜鱼体侧有一圈黑色纵纹;与斑鳜类似,杂交鳜体背布满圆圈形黑斑。据介绍,杂交鳜有变色的特性。经对比观察发现,杂交鳜在水中身体呈现银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