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峡水库城区消落带人工草本植被土壤养分含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三峡水库城区消落带人工植被种植后,经不同淹水时间土壤的化学特性变化规律,及探讨城区消落带植被重建对库区水质的潜在影响,分别对2012年6月、2013年3月、2013年5月、2013年7月、2013年9月城区消落带扁穗牛鞭草(Hc)、狗牙根(Cd)、小巴茅(Ss)和裸地土壤的pH值和养分含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对土壤pH值、碱解氮(AN)、有效磷(AP)、全磷(TP)含量有显著影响。综合而言,与裸地相比,人工草本植被土壤pH值和养分含量无显著差异。该区土壤pH值在6.5~8.5间波动。不同淹水时间的城区消落带土壤营养元素含量间存在较大差异。随取样时间的延长,裸地和人工植被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呈波动变化。AN含量在2013年3月、2013年9月消落带刚开始落干时较高。然而,AP含量在2012年6月最大,此时,裸地、扁穗牛鞭草、狗牙根、小巴茅土壤AP含量分别为(2.62±0.30),(3.92±0.34),(1.08±0.16),(1.24±0.06) mg/kg。土壤全磷、全钾含量则在研究后期有所增加。研究表明,除地表植被、水文因素外,城市污水排放、强烈人为干扰、地表径流带来的点/面源污染等也影响该城区消落带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对于三峡库区长江重庆主城区河段而言,由人工草本植被构建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限。 相似文献
2.
探讨湖泊湿地土壤特性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对于理解湿地植被分布及功能的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安徽升金湖消落带沿水位梯度设立研究样方,测定植物的盖度、地上生物量以及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全磷等指标,并结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探讨了土壤特性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下水位上升,土壤含水量与全氮含量显著增加(P<0.05),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降低(P<0.05).土壤有机碳、全磷含量以及C?N与土壤含水量极显著负相关(P<0.001),土壤全氮、N?P以及C?P与土壤含水量极显著正相关(P<0.001).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含量以及C?P和N?P是影响消落带植被物种多样性变化的关键因子,共同解释了变化的91.85%.总之,土壤含水量可以直接影响消落带植物多样性,也可以通过改变土壤中氮元素的转化和磷元素的有效性间接影响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4.
基于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角度,在新疆塔尔巴哈台山海拔1 300-1 900 m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分布的集中区域,对鸭茅群落在天然草地不同海拔地段的数量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尔巴哈台山鸭茅群落数量特征随海拔升高存在一定差异,但未呈现出规律性变化;鸭茅种群始终为群落中的优势种,重要值均保持在35%以上;当海拔升高时,α多样性出现先减小再增加的变化,呈"V"字型;β多样性表现出较高的群落相似度,出现有较多的共有种;物种多样性与海拔整体上呈负相关关系,说明随海拔升高物种种类整体上趋于减少。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分布于塔尔巴哈台山地不同海拔地段鸭茅群落的数量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以及生境条件对物种组成特征与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黑土型"退化草地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寒草甸草场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围山地,是青藏高原可利用草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加上人类破坏活动的加剧和家畜数量猛增,及超载过牧现象严重,造成高寒草甸类草地严重退化,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黑土滩”景观。近年“黑土滩”面积有不断蔓延扩大的趋势,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构成日益严重的威 相似文献
6.
7.
8.
为探讨柴达木盆地的群落物种的多样性和空间分布格局,本文以德令哈-哈拉湖沿线区域为研究对象,测定了5种不同生境下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指数,并分析了不同生境下群落物种多样性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域共记录了79种植物,菊科、禾本科、豆科、十字花科为当地的优势科种。不同生境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具有相似性,但也存在差异性。从物种组成的群落相似性结果来看,高寒垫状植被与高寒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草甸的物种组成相似性最高,而与高寒嵩草(Kobresia myosuroides)、杂类草草甸的物种组成相似性最低。随着海拔升高,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但均匀度保持稳定;中海拔区域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最高,低海拔区域的群落物种多样性略高于高海拔区域,而造成不同生境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水热条件和物种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野外调查新疆塔里木盆地硬枝碱蓬(Suaeda rigida)群落的物种组成,分析其伴生种的区系成分,并进行物种多样性测度,结果如下:1)硬枝碱蓬群落物种组成仅有维管束植物9科21属26种,其中藜科植物为主要成分,占38.5%;2)硬枝碱蓬群落伴生种的分布类型以旧世界温带分布及其变型和中亚分布居多,分别占36%和24%;3)硬枝碱蓬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52~0.87,Shannon Wiener指数为0.42~1.11,Simpson指数为0.20~0.66,J均匀度指数为0.34~0.84,符合荒漠地区的物种多样性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
以伊犁河谷昭苏马场春秋牧场不同围封年限草地为对象,对围封条件下退化草地自然恢复过程中草地植被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围封年限的延长和立地条件的改善,草地植物群落由未围封的异株百里香(Thymus marschalianus)+草原苔草(Carex liparocarpos)逐步向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针茅(Stipa capillata)+草原苔草(Carex liparocarpos)方向演进。随围封年限的延长,草地植物的群落高度、生物量围封5年时达到最大,之后降低;而群落盖度和优良牧草比例继续增加,围封6年时达到最大;丰富度指数围封6年时达到最大,与其它样地之间差异显著(P<0.05);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是在围封1年时达到最大;优势度指数围封6年时达到最大;不同围封年限草地之间的相似性指数都在0.65以上;围封6年与围封5年草地的相似性指数最大,说明草地恢复到一定阶段后群落趋于稳定,未围封草地受放牧干扰,物种变化波动较大,与围封草地群落的相似性指数较小。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澎溪河消落区草本植物的分布与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随机多次小样方对三峡库区澎溪河消落区草本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应用分解网袋法对消落区草本植物分解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消落区草本植物覆盖度为50%~90%;在分解试验进行的94d中,草本植物分解速率为0.073~0.081g/d,平均0.070g/d,干物质流失率为78.35%~89.88%,平均为82.49%;试验期间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1种,分属于9目、10科,20属。第2,6,11,17,94天栖息密度均值依次为27,80,37,114,300个/m2,生物量平均值依次为0.2992,0.3078,0.0657,0.3154,0.2257g/m2。 相似文献
12.
13.
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含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pH值及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以重庆市开县竹溪镇选取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作为研究对象,依次为坡耕地(PG)、人工林(RG)、荒草地(HC)和经果林(JG),在每种土地利用方式上选取3块10 m×10 m样地,每块样地内采用“S”形布设采样,取0~20 cm土样,运用土壤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以及氮磷钾等含量。研究结果表明,1)在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值显著差异,有机质含量情况:人工林(24.99±2.34 g/kg)>经果林(19.71±1.89 g/kg)>荒草地(13.72±1.79 g/kg)>坡耕地(10.20±0.69 g/kg),坡耕地土壤pH值最高达到7.19,人工林最低达到5.67。2)全氮含量范围为0.55~1.38 g/kg之间,人工林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碱解氮含量差异显著,土壤全氮含量和有机碳的变化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C/N没有显著的差异。3)全磷和全钾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同,全磷含量范围为0.41~0.59 g/kg之间,经果林全磷含量和人工林有显著差异,两种林地利用方式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全钾含量差异显著,含量范围为3.73~21.43 g/kg之间。4)pH值与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速效钾显著负相关,与全磷、全钾显著正相关,有机质与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极显著正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对于在三峡库区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施肥方式、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以及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土地生产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桑树在三峡库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面对生态恢复日趋紧迫的三峡库区,目前最为可行的治理措施是实施植被重建工程。桑树以其对恶劣自然环境的超强适应性和突出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而在三峡库区受到关注。在阐述桑树的生态适应性以及生态作用与经济价值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合理利用桑树的生态功能为三峡库区环境治理和缓解人地矛盾服务,同时对桑树在库区植被重建中尚需开展的科学研究,以及注重库区桑树产业化开发的生态效益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农桑配置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峡库区紫色土流失严重和土壤肥力低的现状,本试验利用水土保育模式--农桑间作试验,研究横坡农作(CT)、双边桑树+横坡农作(T1)、等高桑树+双边桑树+横坡农作(T2)及四边桑树+等高桑树+横坡农作(T3)4个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树布局小区内的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有极显著提高,且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平均值大小均表现为:等高桑树+双边桑树+横坡农作(T2)>四边桑树+等高桑树+横坡农作(T3)>双边桑树+横坡农作(T1)>横坡农作(CT)。4个处理的土壤碳氮比和碳磷比变化幅度分别在7~20和10~27之间,其中等高桑树+双边桑树+横坡农作(T2)小区各个坡长的土壤碳氮比和碳磷比最大。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碳磷比与玉米和榨菜产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见,旱坡地农桑配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和维持土壤养分,降低上坡段土壤碳氮比和碳磷比,从而为三峡库区水土保育模式优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三峡库区王家沟小流域为对象,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种植常规玉米为对照(T1),利用2015年5-8月自然降雨采集的地表径流样品,研究了黑麦草(T2)、墨西哥玉米草(T3)、大力士甜高粱(T4)三种牧草对三峡库区旱坡地氮磷流失的影响,为三峡库区种植结构调整及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3种牧草均能显著减少径流及泥沙中的氮磷养分流失量,以墨西哥玉米草效果最佳;降雨造成的氮磷养分流失以泥沙为载体为主要流失途径,占总氮、总磷流失量的76.34%~79.97%和81.69%~83.90%;黑麦草、墨西哥玉米草的生物量及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分别为玉米处理的4.45、1.52倍和4.89、1.53倍,种植4种植被的养分截存效果表现为T2、T3>T4>T1。考虑到养分截存效果及饲用经济效益,三峡库区旱坡地应优先选择种植墨西哥玉米草,其次选择黑麦草,代替传统的玉米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