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8 毫秒
1.
黑龙江省农科院豆类资源研究室,以栽培大豆(G.max)与半野生大豆(G.gracilis)种间杂交选育出的种间杂种新种质极小粒大豆黑农8-44-2,是对日本出口制作纳豆的特用品种。该品系遗传基础广泛,具有野生大豆多花荚、多分枝的优异性状,也是大豆高产育种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2.
刘广阳 《作物杂志》2007,23(6):64-65
利用采自黑龙江省胞囊线虫病区的野生大豆与丰产性好、综合性状优良的栽培大豆品种(系)进行单交和三交,创新出农艺性状优异、中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新种质。结果表明,利用野生大豆资源是拓宽抗源的有效途径。并探讨了利用野生大豆创造新种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Soja亚属包括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大豆三种类型,其中半野生型变异丰富,与野生和栽培大豆形态重叠。然而半野生大豆是属于野生种内还是栽培种的变异类型还存在争议。本研究使用421份包括两组野生大豆百粒重类型、三组半野生大豆百粒重类型和小粒秣食豆类型大豆地方品种对Soja亚属内进行了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差异评价和对半野生大豆的分类地位归属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小粒组野生大豆(2.5g以下)和大粒组(2.5~3.0g)有明显的分化。大粒野生大豆和小粒半野生大豆(3.01~5.0g)遗传关系密切,百粒重5.01~10.0g和超过10.0g的半野生大豆组遗传关系密切。大粒野生大豆在遗传上与半野生大豆类型密切。从小粒野生大豆到大粒半野生大豆各类型的遗传分化与它们的百粒重大小有密切关联,即使与小粒秣食豆的百粒重相重叠甚至超过小粒秣食豆的半野生大豆都与小粒栽培大豆有显著的遗传差异。我们所获得的结果清楚地表明:半野生大豆属于野生种内的变异而非栽培种内变异。百粒重大小可以当作评价野生大豆物种内的遗传分化或进化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有其遗传上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豆主要性状演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了从野生大豆进化到栽培大豆各个性状演化趋势。进化程度以产量性状最大;三种类型中以半野生型变异最大;各性状变异情况以荚大小、每荚粒数、全生育期变化最小,而单株荚数、粒数及粒重变异最大;从各性状相关分析看出:三种类型相关性均相似,其相关值大小可顺序排列为叶面积—叶宽>产量性状>全生育期—出苗到开花日数>植株性状。  相似文献   

5.
大豆种间杂交主要农艺性状的母体效应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清 《作物杂志》2006,22(6):28-30
利用野生大豆新民6号分别与4个优良栽培大豆品种进行正反交试验,F2、F3代结果表明: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主要农艺性状,以野生大豆为母本的正交组合均优于反交组合,表现不同程度的母体效应。初步揭示了我国栽培大豆细胞质遗传基础狭窄单一的原因;同时,也为利用野生大豆细胞质创造优良的栽培大豆新种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蛋白质与脂肪总含量66.16%大豆种间杂交新种质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生大豆优异资源鉴定筛选基础上,通过soja亚属内种间杂交,选育出蛋白质、脂肪总含量66.16%创新种质龙品8807,为大豆育种提供和储备新的骨干亲本。本文总结了大豆种间杂交创新种质的亲本选配、后代选择程序等技术要点,介绍了龙品8807优异性状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10份野生大豆资源和6份栽培豆品种进行抗旱性比较及产量性状与抗旱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并对野生资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大豆比栽培大豆抗旱能力强,且野生大豆中存在着极抗旱的品种,可以选择抗旱性和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材料,如 LYD01957、LYD01978、LYD01665用于大豆育种中。栽培大豆中也存在具有一定抗旱性的品种。产量性状中相对单株荚数与抗旱系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对单株粒数与抗旱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对株高和相对分枝数与抗旱系数负相关,相对百粒重与抗旱系数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中国野生大豆(G.soja)籽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徐豹  李福山 《作物学报》1995,21(6):733-739
本文分析了中国野生大豆资源5279份百粒重、种皮色、泥膜、脐色等籽粒性状的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发现:(1)81.1%材料的百粒重≤2.5g。(2)百粒重的大小与种皮色、泥膜、脐色有密切联系。(3)籽粒性状的变异中心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的东南部。根据中国野生大豆籽粒性状的综合表现,讨论了:(1)根据百粒重,野生大豆分型如下:百粒重≤2.5g为“野生型”。2.51-5g为“半野生I型”,〉5g  相似文献   

9.
陈影  张晟瑞  王岚  王连铮  李斌  孙君明 《作物学报》2019,45(7):1038-1049
以58份不同类型(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大豆种质为材料,利用32对SSR标记分析大豆种质间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采用NIRS和GC方法分别分析大豆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分含量,研究不同类型大豆种质油脂组成特点及其与演化的关系。结果显示,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油脂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栽培大豆脂肪含量(平均20.8%)显著高于野生大豆(平均10.49%),油酸含量(平均28.5%)显著高于野生大豆(平均14.37%),而亚麻酸含量却显著低于野生大豆;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大豆种子中的脂肪与油酸含量显著正相关(r=0.85^**),而与其他脂肪酸组分极显著负相关;油酸与所有其他脂肪酸组分均负相关,特别是与亚麻酸和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r=.0.90^**和.0.89^**);油脂组成和SSR标记对不同类型大豆种质的聚类和主成分分析表明,2种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可分为栽培和野生2个亚群,半野生大豆则分布于2个亚群中。由此可见,大豆油脂组成与大豆种质的驯化程度有关,脂肪含量和亚麻酸含量可以作为大豆演化分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对全国栽培大豆不同地理、 季节生态类型和一年生野生大豆不同地理生态类型的大量材料, 进行形态、 等位酶和细胞器DNA RFLP性状等不受人工选择直接影响的中性性状的分析。 结果表明: (1)我国栽培大豆不同生态类型群体间地理生态分化明显, 遗传距离较大; 同一地理群体内存在季节生态分化, 遗传距离相对较小; 南方春豆  相似文献   

11.
野生大豆具有繁殖系数高、高蛋白、抗生物胁迫与非生物胁迫等优点,适宜作为育种的亲本材料。多年来以野生大豆作为父本与栽培大豆杂交的品种居多,作母本与栽培大豆杂交,技术难度大,不易成功。承德市农林科学院突破了这一技术瓶颈,自 1985 年利用高蛋白野生大豆作母本与栽培大豆杂交获得成功以来,30 多年间,一直致力于种间的回交改良工作,陆续开发了一系列承豆号高产多抗大豆新品种(系),拓宽了栽培大豆的遗传基础。后续将继续创制具有 25%~100% 的野生大豆细胞质新种质材料,促进冀北地区春播大豆品种的遗传改良。同时集成春播大豆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通过新技术示范推广与技术示范区建设,提升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为此,从承德市农林科学院大豆育种的历史沿革、已经审定的品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在野生大豆育种方面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季志强 《中国种业》2009,(Z1):21-22
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是品种改良的基础,利用野生大豆资源开展大豆不育系、创造新资源及选育新品种,对拓宽栽培大豆的遗传基础、提高我国大豆品质、增强大豆的抗病性和提高大豆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野生大豆资源数量多、分布广、变异大,目前我国入库保存的野生大豆种质6172份,约占世界总数的90%,这  相似文献   

13.
结荚习性、荚色和种皮色是大豆的重要形态性状,与进化密切相关。利用由151个家系组成的野生大豆(Glycinne soja Sieb et Zucc.)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群体(SojaCSSLP1),通过不同表型CSSL组间比对,分别检测到与结荚习性、荚色和种皮色相关的1个、3个和2个野生片段(基因)。其中,5个野生片段(基因)分别与前人在栽培豆中检测到的无限结荚Dt1、荚色L1、荚色L2、绿种皮G和黑种皮i基因相对应,说明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间、栽培大豆与栽培大豆间在这些片段上均存在等位变异分化,是与大豆进化相关的基因/片段。另一个与荚色相关的Satt273野生片段能使大豆表现黑荚,可能是本研究的新发现,但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结荚习性、荚色和种皮色是大豆的重要形态性状,与进化密切相关。利用由151个家系组成的野生大豆(Glycinne soja Sieb et Zucc.)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群体(SojaCSSLP1),通过不同表型CSSL组间比对,分别检测到与结荚习性、荚色和种皮色相关的1个、3个和2个野生片段(基因)。其中,5个野生片段(基因)分别与前人在栽培豆中检测到的无限结荚Dt1、荚色L1、荚色L2、绿种皮G和黑种皮i基因相对应,说明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间、栽培大豆与栽培大豆间在这些片段上均存在等位变异分化,是与大豆进化相关的基因/片段。另一个与荚色相关的Satt273野生片段能使大豆表现黑荚,可能是本研究的新发现,但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5.
一年生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是栽培大豆的近缘野生种,在我国分布较广泛,但由于生存环境的破坏、农耕过度等诸多原因,导致野生大豆群体逐渐减少,野生大豆已经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本文从群体遗传学、大豆属物种的系统进化对中国野生大豆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制定该物种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大豆核心种质部分样本鉴定28K和30K过敏蛋白缺失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核心种质是筛选优异基因的重要物质基础。本研究以栽培大豆(G. max)核心种质经聚类随机选择样本为主,以栽培大豆保留种质和野生大豆(G. soja)为对照,利用小鼠单克隆抗体Gly m Bd 30K(F5) 和Gly m Bd 28K(C5)分别检测大豆的30K和28K过敏蛋白抗原,目的是发掘过敏蛋白缺失的品种资源,明确其分布规律和特点,检测大豆核心种质的代表性,为资源和育种研究提供参考。鉴定结果表明,在参试的60份野生大豆和421份栽培大豆中没有发现30K过敏蛋白缺失的种质,但28K过敏蛋白缺失率分别为13.3%和37.8%。栽培大豆核心种质28K过敏蛋白缺失比率的变化趋势与栽培大豆保留种质总体规律基本相同,在3个生态区的缺失比率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核心种质在28K过敏蛋白缺失这个性状上具有代表性。SSR标记分析发现,在缺失过敏蛋白的种质中,80%相似系数在0.44以下,表明这些种质遗传基础较为广泛,可充分利用类群内或类群间差异较大的材料作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培育缺失28K过敏蛋白优质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一年生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祖先,在长期驯化改良过程中,百粒重逐渐增大,阐明该变化的遗传基础,对大豆的进化研究与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析大豆百粒重驯化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177份全基因组重测序的野生大豆染色体片段代换系(SojaCSSLP5)为材料,通过3个不同环境的表型评价,检测到13个与大豆百粒重相关的野生染色体片段,均具有减小大豆百粒重的加性效应,变幅为-0.49~-1.19 g,这与野生大豆具有较小百粒重相符。检测到的这些野生染色体片段分布在大豆11条染色体上,可以解释76.70%的表型变异,单个片段表型贡献率变幅为2.45%~15.14%。其中片段Gm03_LDB_15和Gm12_LDB_46的贡献率超过10%,为大豆百粒重由野生向栽培进化的大效应片段。结合双亲栽培大豆南农1138-2和野生大豆N24852的转录组数据和基因组数据,在这些区段内共预测到13个百粒重候选基因,涉及以下调控植物种子大小的途径:泛素蛋白激酶调控途径、G蛋白信号途径、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植物激素途径、转录调控因子途径和HAIKU途径。与前人利用栽培大豆的研究结果相比,本研究检测到13个大豆百粒重...  相似文献   

18.
对来自中国29个纬度区范围内的野生大豆(Glycinesoja)进行了成熟期和开花临界光周期分析。根据野生大豆分布范围、不同纬度区野生大豆开花光周期特点及熟期类型,提出野生大豆分布区的光周期区划。讨论了植物光照习性的划分、短日性与原始性的关系、野生大豆开花光周期规律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远缘杂交是合成新种、新类型的重要途径。八倍体小黑麦的人工合成就是典型一例。亚洲棉(G.arboreum.A2,2n=26)是二倍体栽培棉种。它具有早熟,抗逆性强,纤维强力高,弹性好,吐絮畅,不易烂铃和抗枯萎病等特性。司笃克氏棉(G.stoksi.E1...  相似文献   

20.
大豆三类优品质新种质的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遗传距离远的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优异材料几率大的原理及遗传学上性状互补的原理,选用国内综合性状优异的推广品种作母本,国外引进的缺失脂肪氧化酶(Lox)、缺失胰蛋白酶抑制剂(SKTI)的优质种质材料作父本进行杂交,首次将改进的SKTI、Lox和IF生化标记检测技术与大豆品质育种相结合,准确地进行了大豆品质的多隐性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基因的跟踪和辅助选择,在国内外首次创造出一批缺失SKTI、缺失Lox、SKTI和Lox双缺及高异黄酮(IF)含量的特异优质大豆新种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