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未浸果和浸果处理(氯吡脲10 mg·L-1)对贵长猕猴桃果实产量品质、氨基酸和香气成分的影响,本试验测定了采收期果实产量参数和可食期营养品质,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固相微萃取-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分别分析了可食期果实氨基酸和香气成分。结果表明,10 mg·L-1氯吡脲浸果处理可有效促进贵长猕猴桃果实产量形成及干物质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显著降低果实果形指数和硬度以及维生素C、可滴定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P<0.05),影响果实的外观和耐贮性。此外,10 mg·L-1氯吡脲浸果极显著增加果实脯氨酸和甜味氨基酸含量(P<0.01),而果实总氨基酸、鲜味氨基酸、苦味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 贵长猕猴桃果实香气成分主要为酯类、醇类、醛类、烯烃和烷烃,共70种成分。其中,未浸果果实香气成分主要为丁酸乙酯、丁酸甲酯、苯甲酸甲酯和苯甲酸乙酯等,浸果果实主要为丁酸乙酯、苯甲酸甲酯、丁酸甲酯和(E)-2-己烯醛等。10 mg·L-1氯吡脲浸果增加了醛类、醇类、烯烃和烷烃在果实香气成分中的占比,提高了香气的多样性。本研究为贵长猕猴桃的深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具有潜在研究价值的优良性状葡萄植株,以鄞红葡萄及其8个优良单株5-1、5-2、10-1、10-2、20-1、20-2、40-1和40-2为研究材料,观测实生后代叶片、枝条和果实等主要形态特征和性状差异,并以其幼叶为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8个优良单株与亲本鄞红之间的遗传差异。形态观测结果表明,5-2、10-2、20-1和20-2与亲本在果实成熟期、叶片形态和果皮色泽方面皆存在较大差异。分子标记结果表明,使用筛选出的24条带型清晰、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共扩增出237条带,多态性条带219条,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2.5%。聚类结果显示,实生后代和亲本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60~0.79,在遗传相似系数0.65处,9份葡萄材料分为两大类群,第1类包括10-2和20-1,第2类包括5-2、20-2、5-1、10-1、40-1、40-2和鄞红;其中,5-2、10-2、20-1和20-2与亲本遗传相似系数较低,遗传差异较大,是早熟、外观品质优良的株系。本研究结果对丰富我国南方葡萄品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猕猴桃酒酿造工艺参数优化及其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设计,考察了发酵温度、发酵液初始pH值、接种量对酿造猕猴桃酒品质的影响,得出了猕猴桃酒质量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发酵温度、发酵液初始pH值和接种量对猕猴桃酒质量的影响极为显著(p<0.01);主因子效应为发酵温度>发酵液初始pH值>接种量。猕猴桃酒酿造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20℃,接种量10.3%,pH值3.6;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猕猴桃酒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了猕猴桃酒中酯类、醇类、酸类和醛酮类香气与工艺参数间的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4.
套袋对“寒富”苹果果实香气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套袋是我国苹果生产的一项关键技术,而目前有关套袋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果实微域环境、果皮结构、果皮抗逆能力、果实品质等方面, 很少考虑果袋对果实内质的影响。果实香气是果实内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果实的风味起重要作用, 但是关于果袋材质对果实风味的影响鲜见报道。研究不同材质果袋对苹果果实香气的影响, 可为有效调控果实香气、提高果实品质提供依据, 为更科学合理地选择果袋、完善套袋技术措施、研发新型果袋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静态顶空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研究了套用不同材质果袋(塑膜袋、双层纸袋、反光膜袋)对“寒富”苹果果实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套袋降低了“寒富”苹果果实中芳香物质的总含量, 但不同材质果袋影响程度不同, 未套袋对照果实芳香物质总含量为0.792 μg·g-1, 套塑膜袋果实芳香物质总含量略低于对照, 套双层纸袋果实芳香物质总含量为对照的59.97%, 套反光膜袋果实芳香物质总含量为对照的79.67%; 套袋提高了果实中酯类物质的总含量, 降低了醇类、醛类物质的总含量; “寒富”苹果果实特征香气成分为2-甲基丁酸乙酯、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己酯、己酸乙酯、己醛, 属于“酯香型”; 2-甲基丁酸乙酯为套塑膜袋和双层纸袋果实最重要的特征香气成分, 丁酸乙酯和2-甲基丁酸乙酯为套反光膜袋果实最重要的特征香气成分, 2-甲基丁酸乙酯和己醛为不套袋果实最重要的特征香气成分。果实套袋不利于重要香气成分(E)-2-己烯醛的生成, 这可能是导致套袋果实香味稍逊于不套袋果实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甘肃河西产区蛇龙珠干红葡萄酒的香气品质,优化酿酒工艺,该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比较了添加不同浸渍酶和酵母发酵的蛇龙珠干红葡萄酒的香气构成。结果显示:蛇龙珠干红葡萄酒中初步定性香气化合物75种,主要为酯、醇、酸、萜烯和酚类物质。比较酯类、萜烯类等香气成分质量浓度和香气物质释放总量,EX-V酒样明显高于EX和HC酒样,D254酒样明显高于BDX酒样。各组酒样主要香气成分构成相似,但微量香气成分差异显著。果香是香气强度最高的香气系列,植物香、脂肪香、花香次之,其香气强度EX-V酒样高于EX和HC酒样,D254酒样高于BDX酒样。浸渍酶和酵母对甘肃河西产区蛇龙珠干红葡萄酒香气品质的影响评价显示,浸渍酶EX-V优于EX和HC,酵母D254优于BDX。研究结果可为甘肃河西产区蛇龙珠干红葡萄酒香气品质的提高及酿造工艺研究提供科学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
研究海藻提取与养分配施对葡萄果实品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以“阳光玫瑰”葡萄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处理:NPK 水溶肥(CK)、0.375% 海藻提取物与NPK 水溶肥配施(T1)、0.75% 海藻提取物与NPK 水溶肥配施(T2)、1.5% 海藻提取物与NPK 水溶肥配施(T3)和3% 海藻提取物与NPK 水溶肥配施(T4)。结果表明,海藻提取物与NPK 水溶肥配施能增加葡萄单穗重、产量和SPAD 值,T1、T2 和T3 处理果实可溶性糖和糖酸比含量分别较CK 提高77.98%、17.51%、1.42% 和69.45%、35.65%、11.45%,T4 处理降低果实可溶性糖和糖酸比含量。T2 处理果实磷含量和叶片钾含量最高,较CK 分别显著提高26.97% 和47.87%。此外,海藻提取物与NPK 水溶肥配施均增加果实香气化合物种类,其中,T2 处理果实香气化合物种类数最高。主成分分析中,T2 处理的葡萄果实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和果实香气物质影响中得分最高。综合分析,海藻提取物与养分一定比例配施能够提高葡萄产量、改善品质、促进养分吸收以及增加果实香气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其中,0.75% 海藻提取物与NPK 水溶肥配施处理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利用突变体研究植物激素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别对番茄中植物激素茉莉酸(JA)、脱落酸(ABA)、乙烯(ETH)和赤霉素(GA)的生物合成缺失型突变体植株进行果实农艺性状的分析,探索了这4种内源植物激素在番茄果实发育的典型时期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番茄果实发育的不同时期,不同植物激素对果实品质的影响各不相同。如在外观品质方面,JA和ETH显著影响红熟期果实硬度,ABA和GA显著影响果实果形指数以及果实大小;在营养品质方面,在番茄果实发育的几个典型时期,其营养成分类胡萝卜素、蛋白质、可溶性固形物和还原糖等均受到JA、ABA、ETH和GA的共同调节,说明番茄果实发育过程中,其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均不同程度的受到JA、ABA、ETH和GA等内源植物激素的精细调控。  相似文献   

8.
为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麦突变体库,从而为大麦种质创新和解析作物主要农艺性状形成机理提供材料,本研究通过60 Co-γ和甲基磺酸乙酯(EMS)复合诱变处理,构建了自育大麦品种鄂大麦934的突变体库,包含982株与对照存在明显差异且性状无分离、可遗传的变异株,涉及叶片、茎秆、穗子、籽粒、分蘖、株型、抽穗期、结实率等多个...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福红李果实成熟期营养品质与香气特征,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仪(GC-IMS)分析了福红李三个成熟阶段果肉中糖类、有机酸、氨基酸和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蔗糖是福红李中的主要糖类,占可溶性糖总量高达49.28%,其次是葡萄糖和果糖;苹果酸是主要的有机酸,占有机酸总量高达88.76%,其余有机酸含量均较低;福红李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和糖酸比随着果实成熟不断积累。福红李中9种非必需氨基酸和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范围分别为11.58~357.47、55.59~176.63μg·g-1,其中,在必需氨基酸中,含量最高的是亮氨酸,其次是赖氨酸和苏氨酸,含量最低的是蛋氨酸,大部分氨基酸主要在成熟后期即花后140 d和花后150 d积累得更多。福红李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醛类、酯类和醇类等,己醛和2-己烯-1-醇峰强度较高,挥发性成分在三个成熟阶段存在差异。本研究初步分析了福红李主要品质成分及成熟阶段变化规律,可为李优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精准温控技术在枸杞鲜果保鲜中的应用效果,将枸杞分别装入泡沫箱(Control Check,CK)、泡沫箱+蓄冷剂(冰温)和精准温控箱+蓄冷剂(相温)中,记录箱内温度,结合贮藏期间枸杞的品质变化,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3组枸杞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不同处理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精准温度控制后箱体内部温度更低,且温度波动保持在0.1 ℃以内,CK组、冰温组、相温组枸杞出现发霉腐烂现象的时间分别为10、20、40 d;贮藏40 d后,相温组枸杞的腐烂率为4.11%,远低于CK组的14.85%,色差低于3,亮度达34.1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较CK组高0.65个百分点、0.03个百分点、4.34 mg/100g、2.90 mg/g,相温组枸杞有效抑制腐烂率和失重率的增加,延缓色差的升高和亮度的降低,保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经主成分得分分析后得到3组枸杞的品质排序为相温组、冰温组、CK组,且精准温度控制贮藏的枸杞醛类、萜类等有利香气成分相对含量更高。因此,精准温度控制技术有利于枸杞鲜果的冷藏保鲜,其中相温贮藏效果更好。研究结果为枸杞鲜果精准温控保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武悦  赵婧  王坤  朱丹  牛广财  魏文毅 《核农学报》2021,35(2):396-405
为了丰富丹贝品种并提高黑豆食品加工利用率,本试验以少孢根霉(Rhizopus oligtosporus)发酵制备黑豆丹贝,测定其基本营养成分和香气成分,并分析不同发酵时间黑豆丹贝中麦角固醇、氨基酸态氮、10 kDa以下肽、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含量及蛋白质水解度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未发酵样品相比,发酵后黑豆丹...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昼夜温差对酿酒葡萄果实成熟期间挥发性香气合成的影响,以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验材料,通过调控夜间温度改变昼夜温差,设置T-2.6℃(夜间平均温度为17.0℃,温差为15.1℃)、T0.5℃(夜间平均温度为20.1℃,温差为12.0℃)、T3.5℃(夜间平均温度为23.1℃,温差为9.0℃)和CK(夜间平均温度为19.6℃,温差为12.5℃)4组处理,测定分析果实中挥发性香气组分和含量的变化,并进行挥发性香气合成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昼夜温差与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呈正比;T-2.6℃和T0.5℃处理提高了赤霞珠果实中的花香和果香,后续在酿酒过程中可提高葡萄酒一类香气的含量,在酿造干红的同时,也宜于酿造起泡桃红类葡萄酒;T3.5℃处理提高了果实中的烟草香,为后续酿造葡萄酒提供了更多的三类香气,即陈酿香,在较小温差环境下生长的葡萄酿酒后更适宜储存较长时间,以更好地形成陈酿香。共检测到5 11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T-2....  相似文献   

13.
土壤肥力对烤烟不同部位中性香气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烤烟(Nicotiana tabacum L.)品种中烟100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土壤肥力对烤烟不同部位中性香气成分含量的影响,并对不同肥力条件下烤烟各部位烟叶进行单料烟感官评吸鉴定。结果表明,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总量在中部叶(腰叶、上二棚)及顶叶以高肥力条件下较高;茄酮含量在除顶叶外均以低肥力条件下较高,顶叶以高肥力条件下含量较高;非酶棕色化反应产物总量在烟株的大部分位置高、中肥力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芳香族氨基酸类降解产物总量在除底脚叶外的其他部位均以高肥力处理最高,中肥力处理次之,低肥力处理最低;新植二烯含量在下部叶以中肥力条件下最高,其他部位以高肥力条件下最高;在烟株的中部高、中肥条件下烟叶的除新植二烯外香气物质总量无显著差异,在顶叶高肥力条件下香气物质总量显著高于中肥力。评吸结果以中肥力条件下腰叶得分最高。综合认为,中肥力土壤有利于生产出优质烟叶。  相似文献   

14.
干制条件对红枣香气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干制条件对红枣香气品质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pectrometry)技术分析鉴定了50、60、70℃热风干燥,自然阴干和糖心枣5种红枣样品的香气成分及相对质量分数,对红枣中7类主要香气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影响红枣香气品质的主要香气物质种类为酯类、醛类、酸类和酚类;自然阴干的红枣香气品质较差,采用热风干制可有效提高红枣的香气品质;60℃热风干制的红枣香气成分综合得分最高,优于50℃和70℃热风干制红枣的香气品质,为红枣的干制工艺提供技术依据。主成分分析法可实现对红枣干制条件的区分,并能较好评价红枣的香气品质。  相似文献   

15.
不同酿造工艺对毛葡萄酒香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索酿造工艺对毛葡萄酒风味的影响,利用GC/MS法对秦巴山区野生毛葡萄在两种工艺条件下酿造的葡萄酒的香气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传统工艺及CO2浸渍工艺酿造的毛葡萄酒醇类相对含量最高,其中以苯乙醇、戊醇含量最高。在酯类、酮类、酚类方面,两种工艺酿造的原酒比陈酿6个月的酒种类少,相对含量低;而对于其他香气成分,则是原酒高于陈酿6个月的酒。说明一定时间的陈酿对于毛葡萄酒的香气质量有所提高。通过对两种工艺的综合比较发现,传统工艺酿造的原酒香气质量优于CO2浸渍工艺酿造原酒;但经过6个月的陈酿后,CO2浸渍工艺酿造酒香气质量却高于传统工艺的酿造酒。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中国代表性产区沙棘品质的差异,该研究以山西、河北、内蒙古、新疆地区加工使用频率高的4个沙棘品种(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L.Zhongguoshaji、宇璐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L.Yulushaji、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L.Zhongguoshaji、阿勒泰大果沙棘 Hippophae rhamnoides.L.Aletaidaguoshaji)为研究对象,从色泽、质地、滋味、风味、营养功能组分等方面研究其品质,测定沙棘浆中的香气成分和小分子活性物质组成,明确4个地区沙棘的综合品质,并探究不同地区沙棘综合品质的差异。结果显示:新疆阿勒泰大果沙棘色泽最鲜艳;内蒙古中国沙棘的糖酸比(1.997)最大;河北宇璐沙棘总酚含量(1.14 mg/g)最高;新疆沙棘类胡萝卜素含量(37.15 mg/100 g)最高;4种沙棘维生素C的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约为21~23 mg/100 g;4种沙棘抗氧化活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山西沙棘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P<0.05),内蒙古沙棘的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均最高(P<0.05)。4个地区沙棘挥发性成分差异显著(P<0.05),其中河北、内蒙古、新疆、山西沙棘中特征挥发物质分别为3-辛酮、2-庚烯醛等,异戊酸异丙酯、2-甲基丁酸丙酯等,正辛烷、2,3-二氢-2,2,6-三甲基苯甲醛,己酸戊酯、癸酸乙酯。4个地区沙棘主要多酚类物质包括奎宁酸、异鼠李素、阿洛酮糖等。4个地区沙棘14项品质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100%。综合品质评价模型得出,4个地区代表性沙棘品种综合品质得分依次为河北沙棘,山西沙棘,内蒙古沙棘,新疆沙棘。该研究将为沙棘系列产品的开发原料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17.
探索了 96孔全自动酶标仪 (SpectraMax 1 90 ,Sunnyvale,USA)在稻米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测定中的应用效果。实验以IR2 4、Iri371、Z41 3、KMD1、秀水 1 1共 5个品种为材料 ,以农业部部颁标准为参照 ,样本处理后不作定容稀释而直接在 96孔酶标板上进行显色 ,测定OD值 ,根据标样获得的回归等式计算待测样本的AAC。结果表明 ,酶标法与国标法测得的精度无显著差异。利用这一体系 ,对 1 5 0 0余份协青早B的M3 (收自M2 单株 )种子进行了AAC突变体筛选及后代跟踪研究 ,获得了 1份中等AAC( 1 6%左右 )突变体ZXY1 6。该方法操作简便易行 ,据此可建立高通量稻米AAC测定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以5对小麦材料及其相应的突变体为参试亲本,组配成两套2×4NCⅡ交配设计,对其F1的优势及配合力效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除抽穗期的超中亲优势在第Ⅱ套组合中为负值外,其它性状的超中亲优势均为正值,一般而言,以突变体作亲本,其后代的实际表面优于以原始材料作亲本。890018×78-1-1和890174×核生2号两个组合对改善后代穗部性状最为有利。原丰5号×掖农78-1和鲁麦20号×原丰5号两个组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广西地区西番莲果实香气成分,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西番莲香气成分,对提取的香气成分总离子流色谱图结合NIST谱库捜索。结果表明,广西不同产地西番莲共有的特征香气成分有12种: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巴豆酸乙酯、2-庚酮、庚烷-2-基丁酸酯、己酸、己酸乙酯、4-辛烯酸乙酯、丁酸己酯、辛酸乙酯、二氢-β-紫罗兰酮、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其中,南宁地区西番莲主要香气成分是乙酸乙酯,相对含量为24.50%;玉林地区西番莲主要香气成分是己酸乙酯,相对含量为10.91%;贵港地区西番莲主要香气成分是丁酸乙酯,相对含量为21.86%。广西不同地区西番莲主要香气物质、物质含量间存在差异,结果可为广西西番莲品质鉴定、果实加工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茶叶香气成分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香气是形成茶叶风味特征、决定茶叶价值的重要指标。文章综述了目前茶叶香气的成分、形成机理、检测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