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新方法,本研究对10个小麦品种(系)连续3代进行了低PPO活性选择,对40份后代品系的整籽粒PPO活性、酚含量、吸水率、穗发芽率以及种皮、胚、胚乳的PPO活性和酚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0个小麦品种(系)的PPO活性随定向选择世代的增加逐渐降低,穗发芽率也逐渐降低,证明了酚酶活性与小麦穗发芽抗性密切相关.选择代数与整籽粒PPO活性、吸水率、穗发芽率、种皮PPO活性、胚PPO活性、胚乳PPO活性呈显著负相关;整籽粒PPO活性、吸水率、穗发芽率、种皮PPO活性、胚PPO活性、胚乳PPO活性相互之间呈正相关;选择代数与整籽粒酚含量、种皮酚含量、胚酚含量、胚乳酚含量无相关性.本研究可为培育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石榴果实发育期果皮褐变及相关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石榴果实发育期果皮褐变及其相关酶活性、总酚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以泰山红和泰山三白甜石榴为试材,研究各发育期果皮褐变度、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总酚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变化。结果表明,2个品种果皮褐变度、PPO活性、POD活性、总酚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随着发育天数的增加逐渐降低,均在7月15日达到最高。2个品种果实发育期果皮PAL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分别在7月15日和9月13日出现峰值。泰山红抗褐变能力高于泰山三白甜,二者分别在9月23日和9月13日采收能减轻褐变的发生。相关性分析表明,PAL、PPO、POD、总酚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均与石榴果实酶促褐变密切相关,石榴果实酚类物质含量高低与其抗氧化能力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石榴果实褐变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微波预处理原料对苹果汁褐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防止苹果汁在贮藏过程中褐变,采用不同的微波功率和时间预处理原料苹果,研究微波预处理对苹果汁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处理可以提高苹果汁的色值,降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引起氨基态氮含量的下降,并使苹果汁的酸度略微提高。在微波功率为720~900 W,处理时间75~125 s时,果汁色值较高。室温贮存45 d后,微波功率900 W,时间为100 s处理的果块,果汁色值为67.8,比未经微波处理的高91.5%。微波预处理是防止苹果汁褐变的一种简便安全、合理经济的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4.
莲藕的酶促褐变及其贮藏中褐变的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有效控制莲藕褐变,试验研究了温度、pH值、底物浓度以及抑制剂对莲藕多酚氧化酶(PPO)的影响。结果表明:莲藕PPO最适pH值为7.5,最适温度为35℃,以邻苯二酚为底物,米氏常数Km为0.0273 mol/L。亚硫酸钠、抗坏血酸(VC)对莲藕PPO活性具有较好抑制作用,乙酸、柠檬酸、植酸、木瓜蛋白酶、半胱氨酸也对莲藕PPO活性具有一定抑制作用。0.2%VC+2%乙酸+0.03%亚硫酸钠抑制剂处理对莲藕褐变的抑制效果最佳。可以通过浸泡亚硫酸钠和抗坏血酸(VC)、调节pH值、低温贮藏等方法来抑制莲藕PPO活性,控制莲藕褐变。  相似文献   

5.
甘薯加工过程酶促褐变及控制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甘薯加工过程中极易产生酶促褐变。应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甘薯中多酚氧化酶(PPO)的特性及褐变的控制方法。结果表明,甘薯皮部的PPO活性和褐变强度是心部的2倍左右,在pH值为4.5时其活性较低。在甘薯淀粉生产过程中,结合去皮工艺,分别选择添加0.01%~0.05%柠檬酸或0.005%~0.01%抗坏血酸或0.05%~0.1%亚硫酸钠,均可有效控制PPO产生的褐变,提高甘薯淀粉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氯苯对小麦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 1 ,2 ,4 三氯苯对扬麦 1 0号和皖麦 3 8叶片和根系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过氧化物酶 (POD)的影响。结果表明 :(1 )随 1 ,2 ,4 三氯苯浓度的升高 ,两小麦品种叶片中SOD和POD活性都逐步升高 ;(2 )随 1 ,2 ,4 三氯苯浓度的升高 ,两小麦品种根系SOD的活性亦逐步升高 ,而POD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3 ) 1 ,2 ,4 三氯苯诱导小麦叶中正常表达的POD和SOD同功酶活性较对照提高 ,并能诱导新的POD同功酶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为了在早期诊断和确定番茄枯萎病的发生, 本文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er)幼苗剪根接种不同浓度枯萎病菌后染病植株维管束受害程度和抗氧化系统的响应。试验设4个病原菌梯度处理, B1(104 cfu·mL-1)、B2(106 cfu·mL-1)、B3(107 cfu·mL-1)、B4(108 cfu·mL-1), 以不接病原菌为对照; 分别在接种病原菌后4 d、8 d、12 d、16 d、20 d测定维管束褐变情况和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水培条件下, 接种病原菌16 d植株维管束出现褐变, 其受害程度随病原菌接种浓度提高而增大; 维管束中病原菌只在B4处理中有检出。番茄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随接种时间呈先降后升趋势, 12 d开始逐渐上升, 20 d达到最高, 各接菌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 且B4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缓慢下降, 12 d后回升, B4则急剧上升;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逐渐上升, 接菌16 d时达到高峰; 随接菌浓度的提高, MDA含量、POD和PPO活性均有所增加, 尤以接菌浓度为108 cfu·mL-1时3种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分别是未接菌植株的13.1倍、12.9倍和1.9倍; 而培养时间对番茄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没有明显规律, 对照菌株CAT活性显著高于各接菌处理, 说明CAT活性对番茄枯萎病病原菌没有响应。本研究结果表明, 结合番茄茎的维管束褐变现象, 认为番茄叶片中MDA含量、POD和PPO活性可作为早期判断番茄是否感染枯萎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振动胁迫对双孢菇褐变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运输过程中振动胁迫对双孢菇贮藏品质的影响,探究振动胁迫处理后双孢菇褐变和抗氧化能力的关系,为开发减振包装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品种W192双孢菇为试材,在3.33 Hz频率下进行不同时长(0、8、16、24 h)的模拟运输振动处理,在4 ℃贮藏15 d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振动胁迫加剧了双孢菇菌盖褐变程度,振动处理组亮度L*值始终小于对照组(P<0.05),贮藏15 d,振动处理24 h组的褐变指数(Browning Index, BI)和色差值(ΔE)分别是对照组的1.53倍和1.57倍。振动处理加大了细胞膜渗透率,加速了非酶抗氧化物质如酚类物质、维生素C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的消耗;同时促进抗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 APX)、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ase dismutase, SOD)的酶活峰值提前出现,对照组的酶活变化幅度较之振动处理组则更加平缓,贮藏后期活性更高。对照组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 GR)酶活始终高于振动处理组(P<0.05),且振动胁迫时间越长,酶活下降的速度越快。这种变化也体现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的变化,贮藏15 d后,振动处理24 h组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双孢菇贮藏期褐变与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振动处理后双孢菇抗氧化能力越强则其褐变程度越低。振动胁迫对双孢菇的损伤是累积的,运输振动时间越长其损伤越大,应当尽可能缩短双孢菇物流运输时间,采取合理的保鲜技术维持其抗氧化能力,并通过缓冲包装降低菇体之间的相对摩擦从而减少振动损伤。研究结果为开发双孢菇物流减震包装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控制采后香菇在贮藏过程中的褐变并提高其贮藏品质,本试验采用不同剂量(2、4、6和8 kJ·m-2) 短波紫外线(UV-C)对新鲜香菇进行预处理,研究不同剂量UV-C处理对香菇色泽、总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还原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香菇表面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UV-C处理延缓了香菇色泽的下降,保持了较高的总酚含量,并且有利于POD、SOD、CAT和PAL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抑制了PPO活性,同时可以保持较高的还原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蛋白质的降解,而且可以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其中4 kJ·m-2 UV-C处理效果最佳。综上所述,UV-C处理可以有效地抑制香菇褐变,延长其贮藏期。本研究结果为香菇的贮藏保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小麦抗穗发芽酶反应生化标记选择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穗发芽抗性不同的24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系)及18个不同杂交组合的F2为材料,用邻苯二酚作底物进行多酚氧化酶生化染色标记,对小麦抗穗发芽酶反应标记选择法进行了研究。种子染色标记的最佳条件使用0.125%的邻苯二酚溶液,在气温18~25℃条件下浸种10~15min,覆膜保湿酶反应4~6h。晒干后进行比色分级。对不同色级的种子进行抗穗发芽、酚酶活性鉴定。结果表明,小麦穗发芽率与酶反应生化标记后的种子色级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生化标记后颜色越深的材料越不抗穗发芽,不染色或染色浅的低酚酶活性种子具有较强的抗穗发芽性。用该法成功选育出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种秦麦3号和宝麦8号。  相似文献   

11.
以穗发芽抗性不同的小麦品种(系)及不同杂交组合的F2为试材,用邻苯二酚作底物进行多酚氧化酶生化染色标记,对小麦抗穗发芽酶反应标记选择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染色标记的最佳条件是:0.125%的邻苯二酚溶液,在气温18~25℃条件下浸种10~15min,覆膜保湿酶反应4~6h,晒干后进行比色分级。对不同色级的种子进行抗穗发芽、酚酶活性鉴定,表明小麦穗发芽率与酶反应生化标记后的种子色级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生化标记后颜色越深的材料越不抗穗发芽,不染色或染色浅的低酚酶活性种子则具有较强的抗穗发芽性。用该法成功选育出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种宝麦8号(冀审麦2004012号)。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He-Ne激光和增强UV-B辐射对小麦幼苗多酚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利用5 mW·mm-2的He-Ne激光和增强UV-B(10.08 kJ·m-2·d-2)辐射处理"晋麦8号"小麦幼苗,分别在不同时段测定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及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结果表明,增强UV-B辐射使小麦幼苗叶片PAL活性升高,PPO与POD活性降低,且随处理天数的增加,不同处理组小麦幼苗叶片PAL、PPO、POD活性间具有一定相关性.长期增强UV-B辐射,导致多酚类物质的代谢速度降低甚至停止,自由基不能被及时清除,生物膜破坏:经过一定剂量的He-Ne激光辐照可修复增强UV-B辐射对小麦幼苗叶片多酚类物质代谢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木奈果实低温贮藏12d各处理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酚类物质含量和细胞膜透性变化较小。贮藏24d各处理的细胞膜透性急剧增加,PPO活性亦急剧升高,氧化酚类物质而使其含量急剧下降,导致果肉发生褐变。贮藏36d各处理的PPO活性下降,膜透性仍继续增加。在整个贮藏过程中减压处理的PPO活性、酚类物质含量和细胞膜透性变化最小,贮藏36d的果肉褐变率最低  相似文献   

14.
藕汁褐变反应及其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董英 《农业工程学报》1994,10(3):143-147
分析了藕汁的褐变反应及其机制,并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藕汁饮料生产工艺和特点,提出了控制褐变反应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16.
花魔芋和白魔芋褐变机理及褐变抑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该文通过研究花魔芋和白魔芋球茎中酚类物质含量、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活性、褐变底物和干燥脱水过程中褐变的机理,探讨了无公害酶促褐变抑制剂植酸、抗坏血酸、柠檬酸、L-半胱氨酸对魔芋褐变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从11月至次年1月,白魔芋球茎的总酚含量始终高于花魔芋,花魔芋的PPO活力始终强于白魔芋,白魔芋的褐变强度始终弱于花魔芋的褐变强度,褐变强度跟魔芋球茎PPO活力呈正相关。引起魔芋褐变的主要底物可能是多巴胺。引起白魔芋和花魔芋褐变的酶均为多酚氧化酶。对白魔芋采用0.01% L-半胱氨酸单因子抑制剂浸泡5 min,并在60℃下烘烤,所得白魔芋干片颜色白,效果最好。对花魔芋采用0.15% L-半胱氨酸+1%柠檬酸+1%植酸+0.01%抗坏血酸组合抑制剂浸泡5 min,并在60℃下烘烤,所得魔芋干片颜色白,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水果内部品质评定分类存在主观性强和一致性差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鸭梨褐变识别分类方法,该方法是利用近红外光谱仪获取正常鸭梨和褐变鸭梨近红外光谱并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支持向量机(SVM)算法的识别原理建立正常鸭梨和褐变鸭梨的分类识别模型。在多项式核函数下对试验样品的识别准确率为95%。研究结果表明NIR-SVM用于对于鸭梨褐变病果的无损检测识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鲜食蚕豆的保鲜效果,本试验以鲜食蚕豆果实为材料,研究了 45℃热水处理10 min对鲜食蚕豆果实在常温(20℃)贮藏过程中豆荚褐变、种子品质及豆荚活性氧(ROS)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45℃热水处理10 min能显著提高豆荚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以...  相似文献   

19.
小麦(Triticum aestivum)籽粒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是影响面团褐变的主要原因。通过对NCBI上注册的小麦PPO基因序列的搜索与比对后发现,现有的小麦PPO基因按表达方式可分为两大类(Ⅰ和Ⅱ),其中第Ⅱ大类的PPO基因与小麦籽粒PPO活性密切相关,第Ⅱ大类第i小类中的PPO基因可能位于小麦2A和2D以外的染色体上,可作为改良面团色泽的侯选基因。通过对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的4条PPO基因比对后发现,位于小麦2D染色体长臂上的PPO基因(PPO-2D)存在丰富的等位变异,等位基因间有94个单核苷酸变异(SNP),其中发生在编码区的SNP(cSNP)有80个,这些cSNP中有36个影响到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属非同义cSNP。在非同义cSNP处,设计引物STS-H,对130个已连续测得两年PPO活性的小麦品种进行PCR扩增,结果发现STS-H在大部分低PPO活性品种中没有扩增出目标片段(a),而大部分高PPO活性品种可以扩增出460bp的目标片段(b)。方差分析表明,a、b两种类型品种的PPO活性均值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非同义cSNP对小麦籽粒PPO活性有重要影响。与STS01引物(低PPO活性显性标记)比较后发现,STS-H与STS01是一对互补标记,根据STS01和STS-H引物各自的特点,研究了能同时扩增两对引物的多重PCR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20.
热水结合维生素C处理对甜樱桃果实褐变的控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在预试验基础上,甜樱桃果实采用42℃热水及42℃热水添加0.1%维生素C各处理10 min,在0±0.5℃,相对湿度为85%~90%的条件下贮藏18 d后,再置于24±1℃,相对湿度为65%~70%条件下存放2 d,对果实的褐变参数及相关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热水处理明显抑制甜樱桃果实L*和H0值的下降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上升。热水添加维生素C处理强化了这一抑制效果。贮藏后,热水和热水添加维生素C处理的果实感官综合评分分别为6.9和7.5,而对照仅为5.7。相关分析表明,感官综合评分与L*、b*和H0呈显著正相关,与a*、PPO和POD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