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腹泻性传染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原体引起的牛常见传染病,通常可继发于多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牛腹泻性传染病发病急,临床上症状为严重腹泻和脱水,病程短,死亡率高。牛腹泻性传染病的病原体通常在肠道内繁殖,主要导致肠绒毛萎缩和变性,肠黏膜变薄和出血,导致牛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降低,这是威胁养牛业发展的重要疾病,对牛业养殖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该文通过对牛腹泻性传染病的病因、流行情况、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牛腹泻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犊牛腹泻是危害养牛业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给养牛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因子均可引起犊牛腹泻,但以传染性病原体引起的居多。引起犊牛腹泻的病原体主要有病毒、细菌和寄生虫~([1])。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犊牛腹泻的发病情况复杂多样。当犊牛发生腹泻时,牛场最关注的是导致腹泻的发病原因,在排除非病原性因素之后,那就要考虑病原学诊断和进一步的防控措施。在病原  相似文献   

3.
对幼龄大熊猫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进行了简要介绍,通过多年对该病的临床治疗与跟踪观察,对幼龄大熊猫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方法与预防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宜春市肉牛犊牛腹泻的发病原因,试验采用牛腹泻五联病原体快速诊断试剂盒初步检验9头腹泻犊牛的粪便样品,对试剂盒检测为阳性的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生化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牛腹泻五联病原体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到有7份产气荚膜梭菌为阳性,2份大肠杆菌为阳性;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结果符合产气荚膜梭菌的特性;青霉素、呋喃唑酮、多西环素和苯唑西林等药物能够明显抑制分离菌的生长。说明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是引起犊牛腹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随着养猪行业的扩大和新疾病的增加,多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已普遍发生。猪群中发病,常常不是单一的病原体引起,而是两种或多种病原体共同作用引起的,如网环病毒常与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细小病毒、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以及多杀性巴氏杆菌等混合感染,引发许多症状,临床症状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使诊断和防治难度加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
能引起鸭群发病和死亡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鸭群或个体的过程,称为混合感染,包括并发感染、继发感染和协同感染。目前,当鸭群出现流行面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的疫情时,很少是由单一种病原体引起的,多数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所引起而呈现的综合症状和病变,这给临床诊断和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当疫病发生后,除烈性传染病按有关规定和措施操作外,其它疫病可以采取紧急补救的措施进行治疗,以尽快控制疫情、减少死亡,并提高机体的修复能力和抗病力,  相似文献   

7.
腹泻是犊牛在哺乳期时经常出现的临床病症,引起犊牛腹泻的原因有很多,如饲养环境较差,卫生防疫工作不完善,营养不良,一旦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都会引起犊牛腹泻症的发生。犊牛腹泻症对犊牛健康危害较大,会对犊牛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严重腹泻甚至会造成犊牛死亡。现主要介绍引发犊牛腹泻症的原因、临床症状、治疗以及预防措施,以期为广大养殖户和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猪梭菌性肠炎是猪只感染魏氏梭菌所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7日龄内仔猪,病猪临床症状以急性脱水、腹泻为主,具有起病急、传播性强、发病率高等特点,主要和母猪、猪舍环境卫生差及保温不当有关。但魏氏梭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家畜肠道内的条件性致病菌,当机体抗病力较低或外界环境刺激时就容易大量繁殖分泌过多的毒素进而发病。本文分析了猪梭菌性肠炎的病原特点、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供同行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9.
仔猪球虫病不只引起腹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等孢球虫病,也称为仔猪球虫病,是一种感染8~15日龄仔猪的寄生虫病。其最主要的临床特征是感染仔猪发生乳白色水样腹泻和断奶时体重过轻。该病也可以表现为亚临床感染。病原体是猪等孢球虫,具有很强的繁殖  相似文献   

10.
为对青海省某规模养猪场临床表现严重腹泻症状的仔猪进行病因确定性诊断,本研究对腹泻仔猪进行了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通过对腹泻仔猪的发病情况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观察,实验室PCR诊断,最终确定腹泻仔猪存在PEDV、TGEV、RV 3种病毒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1.
正犊牛腹泻是犊牛饲养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以冬季和早春多发。犊牛腹泻时引起机体大量体液丧失,导致脱水、酸中毒、电解质失衡,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引起犊牛腹泻的病因很多,可由病原体、饲养管理、应急等因素引起,常见的病原体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1]。本试验取腹泻病(死)犊牛的脏器、血样和粪便进行细菌、病毒、寄生虫的检测,以期为犊牛腹泻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羊支气管肺炎又叫小叶性肺炎,是羊常见的内科疾病,主要表现为支气管黏膜表层或深层炎症.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机体受寒感冒,抵抗力降低,支气管黏膜的防御机能减弱,体内常在细菌如肺炎双球菌、巴氏杆菌等迅速繁殖,趁虚侵入,刺激支气管黏膜,引起内源性感染.也有部分为外界理化因素刺激或体外病原体侵入引起感染.  相似文献   

13.
犊牛腹泻     
犊牛腹泻与机体、病原及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其防治需要确诊病原和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犊牛腹泻的临床病史包括发病年龄、感染犊数量及该病的传播方式。不同年龄的犊牛对不同病原的易感性不一,而发病数量及传播方式受饲养管理条件的影响。仅凭临床症状及肉眼病变难以确诊犊牛腹泻。大多数病例可见水样稀粪和松散的肠内容物,少数病例可见血痢、肠炎,但这些临床症状或病变并非某一疾病所特有。1 实验室诊断对犊牛腹泻的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其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特检病料,查出犊牛腹泻的病源,提出防治措施。在发病早期,由于病原和特征性病变的存在,应检查病犊并采集病料用于诊断。而发病后期的病  相似文献   

14.
规模化猪场猪常见猪病毒性腹泻,是由包括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和轮状病毒(RV),以及最新报道新发现的猪嵴病毒(PKV)和猪博卡病毒(PBoV)中一种或多种不同病毒单独或混合感染猪的机体后导致的腹泻与引起消化道生理机能紊乱的疾病。这些疫病在临床上的症状、流行病学及病理变化等方面十分相似,病猪表现出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等特点。每年冬春寒冷季节高发期,给规模化猪场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主要对规模化猪场猪常见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进行了综述,为临床对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与诊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造成奶牛生产性能下降、繁殖障碍、持续感染等的一个主要原因,并能给养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牛病毒性腹泻导致的黏膜病致死率几乎为100%,严重阻碍了养牛业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对牛病毒性腹泻还没有好的防控措施.笔者对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及诊治作了综述,便于在牛病毒性腹泻病的诊断和预防中参考.  相似文献   

16.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是可以引起猪只腹泻的主要病原,该病毒一旦感染后可以引起猪只的生产性能下降,严重的导致死亡,是威胁养猪业的重要病毒性传染病。通过对一例疑似猪病毒性腹泻病送检的病死猪进行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检查,结合实验室诊断,对发病猪场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进行实验室分离及鉴定、PCR鉴定和测序鉴定,对疾病进行最终确诊,从而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病的综合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由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paratuberculosis)侵入牛机体内后引起的渐进性消耗性疾病被称为牛副结核病(bovine paratuberculosis)。临床发病病例中以6月龄的牛为主,发病牛的特征性表现为消瘦和顽固性腹泻。本文对牛副结核病的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猪细小病毒(PPV)是Mayr和Mahnel于1966年在用猪肾原代细胞进行猪瘟病毒组织培养时发现的〔1〕,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特征是母猪孕前期受到感染,经胎盘使胚胎或胎儿受到侵袭,引起初产母猪流产、胚胎死亡、胎儿畸形、胎儿木乃伊化及不孕等,同时还可引起仔猪的皮炎和腹泻。  相似文献   

19.
<正>牛病毒性腹泻(BVD)可引起牛黏膜感染,腹泻,及母牛流产等症状,是一种高度接触性、自限性的传染病。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是一种主要感染牛、羊、猪等哺乳动物的重要传染性病原体,由于BVDV在全球广泛流行,给全球养牛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BVDV的准确诊断对于该病的防治意义重大。近年来,BVDV诊断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对目前应用较广泛的BVDV诊断方法进行了概述,为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从发生高热综合征的猪群中不仅检出多种病毒混合感染,同时也检出多种细菌与寄生虫继发性感染。当猪只混合感染多种病毒后,对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害,引起免疫抑制,导致免疫力低下,抗病力降低,致使其他病原体如细菌与寄生虫等容易侵入机体引发继发性感染或者机体内的某些常在的致病菌发生内源性感染,使疾病呈现多样化,病情复杂化,增大了临床诊断与防控的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