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宽窄行套宽窄距错窝栽插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宽窄行套宽窄距的错窝栽插方式,结合应用了水稻宽窄行栽插方法和水稻三维栽培的增产原理,解决了生产中个体与群体及密度与通风透光的矛盾问题,具有强根促蘖的作用,在生产中显示出强大的增产优势。  相似文献   

2.
单晚杂交稻宽行窄株法高产栽培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单晚杂交稻汕优63采取宽行窄株法栽培田间试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施肥、病虫防治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宽行窄株法栽培均比常规栽插规格实收产量高,且达到5%差异显著水平,部分处理达1%显著水平.其中以33.3 cm×10.0cm规格的处理为最高,其经济性状表现也最佳.因此笔者提出适当的宽行窄株法栽培是综合充分利用光能和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进而达到水稻高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1、提倡宽行窄株半旱式栽培,栽足(窝)苗数 一般中等肥力稻田亩栽插1.2万窝左右,每窝2粒谷秧苗。采用宽行窄株栽植,一般宽行行距40cm、窄行行距26cm;窝距应根据各再生稻种植带的热量条件、  相似文献   

4.
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和不同栽插期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和不同栽插期对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钵苗机插栽插方式产量高于毯苗机插栽插方式,能够达到增产效果;本地水稻适宜采用较早的栽插期。  相似文献   

5.
1、提倡宽行窄株半旱式栽培,栽足(窝)苗数 一般中等肥力稻田亩栽插1.2万窝左右,每窝2粒谷秧苗.采用宽行窄株栽植,一般宽行行距40cm、窄行行距26cm;窝距应根据各再生稻种植带的热量条件、所选品种熟期和栽植时期等具体情况进行调节.厢式半旱式种植1厢(1厢1沟宽1.2m、沟宽25cm)栽4行,一般2个窄行夹1个宽行,宽行行距39.6cm、窄行行距26.4cm;埂式半旱式埂上栽2行行距26.4cm.  相似文献   

6.
栽插密度及方式对杂交水稻"红莲优6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杂交水稻“红莲优6号”为材料,通过3种不同栽插密度及方式来构建不同的群体结构,研究群体结构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密度(2.7×105穴/hm2)和栽插方式(宽行窄株)有利于杂交水稻组合“红莲优6号”产量和稻米品质的提高。密度和栽插方式主要影响群体叶面积指数、植株个体光合速率和群体内部光环境,对品质的影响,主要是降低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新品种“钱优1号”不同栽培方式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探索杂交水稻新品种"钱优1号"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特进行宽行窄株强化栽培、机插、直播、常规湿润育秧栽培(对照)等不同栽培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宽行窄株强化栽培、机插、直播栽培每亩产量分别为687.5.622.6.566.4kg.比常规湿润育秧栽培增产32.8%、20.3%、9.4%,4个处理间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因此,"钱优1号"作单季晚稻种植,宜采用宽行窄株强化栽培和机插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对鲜食甘薯安平1号的栽插时间、追肥种类、栽插密度、垄距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种的栽插时间在条件适宜时越早越好,选择追施钾肥增产效果最好,666.7m2栽培密度2 500株且垄距100 cm、单垄双行种植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水稻栽插密度对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陆良县水稻栽插密度过稀、群体有效穗不够、产量难以提高的状况,设列不同栽培密度对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研究,在一定范围内,产量和农艺性状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中肥力田块的最佳栽插密度:52.5万穴/hm2,穴插2苗,株行距10.4cm×15.2cm。  相似文献   

10.
以杂交中稻红莲优6号为材料,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和栽插密度及栽插模式对杂交中稻群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中稻红莲优6号在适宜的密度(2.7×105穴/hm2)和施氮水平(纯氮210 kg/hm2)下,采用宽行窄株的栽插方式,可以增加群体叶面积指数,提高光合速率,改善群体光环境,从而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高粱高产、效种植方式,提高高粱生产种植效益和土地复种指数。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的方法,对不同宽窄行与等行距栽培条件下高粱不同栽培密度与产量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宽窄行栽培较等行距栽培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平均增产7%~11%;同一密度下,随着宽行的增大,产量呈逐步下降趋势;获得同一产量水平下宽窄行栽培较等行距栽培降低10%左右的种植密度,可有效防止倒伏,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2.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产最基本的生理过程之一,作物产量的提高都是通过各种农艺栽培措施直接或间接地改善植物的光合利用率来实现的。水稻的产量与光能利用率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且不同栽培方式间的光合利用率也存在差异,一般农田光能利用率平均只有0.40%。在寒地水稻栽植过程中,通过改变栽插行向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有效提高气温和地温,减少水稻植株阴影对光合作用影响,使植株透光性和叶片受光量增加,从而达到增加光能利用率进而增产的目的。本试验通过改变栽插行向,由南北插改为南偏西23.5°,探讨此栽植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生产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黔油14号父母本种植方式的研究得出,母本采用宽窄行移栽,父本以2 m的窝距插栽于母本宽行中的制种栽培方式,父本单株蕾花总数最多,母本单株有效角果最高,有效角率和每角粒数较高,制种产量最高,且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最小,稳定性好,制种产量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人工栽插3种栽培方式,开展了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的发育进程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栽插苗数较少,全生育期提前;钵苗机插的成熟期较毯苗机插提前2 d,生育期缩短6 d。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均产生一定影响,钵苗机插的实际产量最高,人工栽插居中,毯苗机插最低;在产量构成方面,人工栽插要主攻有效穗数,毯苗机插和钵苗机插要主攻每穗总粒数。  相似文献   

15.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宽窄行组穴均错栽培方式水稻栽培密度为27万穴·hm~(-2),大幅提高了水稻种植密度,改善了稻株光养供给条件,延长了功能叶寿命,提高了各生育时期最适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较高,光能利用率提高,有效增加单位面积总苗数、有效穗数和实粒数,可获得11 192.75kg·hm~(-2)的产量,比宽窄行、宽行窄株2种栽培方式分别增产5.75%和15.03%,能发挥增产潜力,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6.
2003年对杂交水稻新组合K优267,在贵州中高海拔的贵阳地区进行了不同播期、秧龄和栽插株数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K优267的各处理因子平均产量为631.1 kg/667m2,比汕优晚3(CK)增产10.4%。其中以3月31日播种、秧龄24 d、单株栽插方式的产量最高,达688.6 kg/667m2,比汕优晚3(CK)最佳方式的产量(646.7 kg/667m2,于3月31日播种、秧龄24 d、3株栽插方式)增产6.5%。并对该组合实行小秧龄强化栽培的有关技术问题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优质杂交籼稻丰优香占群体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不同栽插密度和施氮量处理丰优香占群体生长发育特性。结果表明:与汕优63相比,丰优香占在不同栽插密度和施氮量条件下,成熟期总干物重高、齐穗至成熟期净光合产物多、增产显著,表明丰优香占具有稻谷高产的物质基础,对栽插密度和施氮量适应范围宽。丰优香占在不同栽插密度和施氮量试验中,以密度为30万穴.hm-2、施氮量为187.5 kg.hm-22个处理的产量最高,齐穗至成熟期净光合产物、成熟期叶面积指数、齐穗后25 d剑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等指标也有相同趋势。合理密植,适宜的施氮量,可以确保丰优香占创造合理的群体,取得较多穗数和较高干物质积累,从而提高生物学产量和稻谷产量。  相似文献   

18.
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是小麦生产中的一项显著增产技术。通过在膜上打孔穴播和垄盖膜际精播的不同覆盖方式、不同带距、不同播量的试验研究,证明在高水肥栽培条件下,两种模式均可获得高产,每公顷产量可达9000kg以上。在不同带距高产栽培中,窄行匀播比宽行播种增产潜力大,产量高;在不同播量中,以每公顷播种105kg产量最高,增产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9.
Ⅰ式果枝棉具有早熟且成铃集中的性状,适合机械化采收。以Ⅰ式果枝品系ZS07为试验材料,分析了长江中游麦(油)后直播棉在宽行、宽窄行和窄行(宽行:0.76 m、宽窄行:0.66+0.10 m、窄行:0.50 m)配置方式下不同密度(6.0万、7.5万、9.0万、10.5万、12.0万株/hm~2)以及超窄行距(0.38 m)配置方式下不同密度(12.0万、15万、18万、21.0万、24.0万株/hm~2)的子棉产量和成铃性状。结果表明,在窄行方式下,种植密度对子棉产量和群体成铃数的影响显著;宽窄行和窄行方式下,子棉产量和群体成铃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宽行、超窄行方式下,子棉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升后降;宽行方式下的子棉产量明显低于其他3种行距配置方式。Ⅰ式果枝类型棉花生产上,合理密植且缩小行距是增产增效的有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0.
探索栽培方式对"绿旱1号"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生产成本的影响,为生产上推广节水稻新品种"绿旱1号"提供参考.设手工旱条播(A)、手工旱撒播(B)、露地旱栽插(C)、地膜覆盖旱栽插(D)、秸秆覆盖旱栽插(E)、水田手工栽插(F)6个处理,以水田手工栽插(F)为对照,小区面积为14m2,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结果表明,在同期育秧、同期移栽的情况下,地膜覆盖旱栽产量最高,较水栽(CK)增产6.5%,增产达显著水平;直播栽培较育苗移栽生育期缩短15~25天,产量较水栽减产9.2%以上,减产达显著水平;"绿旱1号"进行旱作栽培水分利用率高,节水效果好,其中地膜旱栽的灌溉水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最高,分别是水栽的8.3倍、3.2倍;各处理纯收入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手工旱撒播>手工旱条播>露地手工栽插>地膜覆盖>秸秆覆盖>手工水栽.在水分缺乏、劳力紧张的地区,"绿旱一号"生产上宜采用旱撒播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