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几年来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乌龙茶萎凋温度为35-38℃,萎凋时间为15-20min时,能获得较好的品质,且香味最佳,综合效益最好,萎凋程度则以失水率为7%-10%时能获得较高的品质,鲜叶失水率最好控制在8%左右。  相似文献   

2.
苦丁红茶加工工艺试验及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苦丁茶嫩梢进行手工及配套机械加工工艺研究。对设计的5种苦丁红茶的工艺流程得出的苦丁红茶进行感官审评及内含成分检测评定,结果表明:工艺为萎凋-揉捻-发酵-烘干、萎凋-漂杀-冷却脱水-揉捻-渥堆-烘干的茶叶品质较好,其理化检测TR/TF值分别为30.3和25.8,与红茶品质接近;感官审评总体评价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3.
白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是福建省的特种外销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福鼎、政和、建阳、松溪等县。传统白茶制法特异,不炒不揉,成茶满披白毫,色泽银白灰绿,汤色清淡。白茶属于轻发酵茶,制造独特,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萎凋是白茶初加工的主要过程,也是形成茶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  相似文献   

4.
《农技服务》2019,(9):28-29
为实现红茶连续化、自动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以名山131茶树的茶青为对象,经萎凋、揉捻处理后,均匀等量分成2份,分别进行通氧与自然发酵处理,并进行感官品质审评。结果表明:通氧发酵工艺2.5小时全部发酵完成,且期间不需要翻叶;自然发酵7.5小时全部发酵完成,期间需要翻叶1~2次,前者较后者节约时间5小时和劳动力30%以上;通氧发酵工艺茶样总分为88.25分,比自然发酵高3.75分。通氧发酵茶样品质较自然发酵的好,且节约时间和成本。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6CLW-10型茶叶连续萎凋机的设计原理、结构特点及其主要技术参数,并简要分析了该机用于乌龙茶萎凋生产时的萎凋质量和品质.该机萎凋温度可调,风量可调,摊叶厚度可调,萎凋时间可调,不仅可用于乌龙茶和红茶的萎凋,还可用于绿茶雨水青的处理.该机可用电、煤或薪柴作为加热热源.经过4a 多来乌龙茶萎凋生产试验,表明用该机萎凋的乌龙茶萎凋质量达到或超过同等条件下利用阳光晒青的萎凋质量.该机为连续化生产,操作简便,生产效率高.用于乌龙茶萎凋时,其台时生产率为150—250kg 鲜叶.  相似文献   

6.
利用辣木鲜叶结合红茶加工技术研制辣木红茶,通过不同的萎凋失水和发酵时间,探讨出最佳的加工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室温为24℃,相对湿度74%的条件下萎凋失水均匀;发酵温度27~32℃,相对湿度发酵时间84%~92%的环境下,时间5h为最适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明了越红工夫茶的历史背景和现状,提出了越红工夫茶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初制加工工序的操作方法和技术要求,以规范越红工夫茶加工技术,保持品质特征,稳定产品质量。同时,阐述了对越红工夫茶品牌建设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滇红的品质并指导实际生产。[方法]以云南大叶种茶鲜叶为原料,在传统滇红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对滇红的萎凋工艺进行改变创新;主要内容包括对萎凋工艺进行晒青、摇青、抖青的单因素和组合研究。[结果]试验表明,通过晒青、摇青和抖青组合的萎凋工艺可使滇红具有天然花香、滋味更醇厚,茶汤更红浓明亮的特点,并且增加了滇红中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性糖、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有效提高了云南滇红的综合品质。[结论]新工艺能显著提升滇红品质,适合云南大叶种的滇红加工生产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乌龙茶的萎凋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乌茶萎凋温度35-38℃,萎凋时间为15-20min时,能获得较好的品质,且香味最佳,综合效益最好,萎凋程度则以失水率为7%-10%时能获得高的品质,鲜叶失水率最好控制在8%左右。  相似文献   

10.
<正> 安祖花为热带花卉,又叫火鹤花,天南星科花烛属,安祖花花大色艳,轻巧耐储存,瓶插时间长,近年来又发展为盆花观赏,但病虫害较多,其中萎凋病的致死率高,危害大。 (一)病原 萎凋病是由两种病原物引起的,一种是细菌,另一种是叫镰刀菌(Fusarium)的真菌。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新型保健茶--养心茶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菜是一种民间传统保健中草药。费菜经萎凋脱水15%~20%,摇青3~5分钟,渥堆6小时,220~240℃杀青5~6分钟、揉捻、烘干可制得色香味俱佳的方便饮品养心茶。经急性毒性试验,该产品为实际无毒物。  相似文献   

12.
黄光萎凋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萎凋过程利用黄光照射茶叶,分析黄光处理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光照射处理对红茶的外形和汤色品质影响较小,香气和滋味品质显著提高,香气的甜度以及滋味的鲜爽度和甜度显著提高。理化分析结果表明,除多酚和可溶性糖外,黄光处理对红茶的儿茶素、茶黄素、氨基酸和香气成分的影响较显著。红茶经过黄光处理后,其儿茶素总量提高21.6%、茶黄素含量提高17.6%、氨基酸含量提高6.8%,香气总量增加21.7%,而醛酮类和烷烯烃类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3.
茶树新梢生长及萎凋过程中SOD活性与脂质过氧化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4.
以丹霞2号春季鲜叶为原料,研究不同萎凋和发酵时间对红茶品质风格及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的不断延长,红茶中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咖啡碱含量在4%~5%之间变化;茶红素和茶褐素的变化趋势一致,萎凋38 h时含量达到最大,之后下降;茶黄素含量变化不大,维持在较低水平;茶多酚含量总体表现下降趋势,水浸出物则不断增加.在发酵过程中,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红茶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均呈下降趋势,12h之后下降趋势减慢;茶褐素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呈增加趋势,茶红素刚好相反;茶黄素含量有缓慢降低的趋势.综合分析不同萎凋和发酵程度成品红茶感官审评及其主要理化成分含量结果,认为丹霞2号茶树品种加工红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萎凋33~36 h、发酵12~16 h.  相似文献   

15.
高茶黄素含量红茶的创新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黄素(Theaflavins,TFs)因其对红茶品质的影响和其保健功效特点,成为了红茶加工和茶叶深度开发利用领域中的热点。中国传统工艺加工的红茶茶黄素含量普遍偏低,与国际市场追求的红茶浓、强、鲜的品质特点相差较远,导致中国红茶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因此迫切需要利用新工艺开发加工出高茶黄素含量的优质红茶。综述了茶黄素与红茶品质的关系及其形成机理、萎凋(冷冻萎凋和加压萎凋)和发酵(外源酶、化学添加剂和变温发酵)过程中的高茶黄素含量红茶加工创新工艺,并展望了后续可开展的高茶黄素红茶加工工艺,旨在为开发高茶黄素含量的红茶产品提供理论依据和可执行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镰胞菌是造成丝瓜萎凋病的一种新病害,台湾采取的防治方法主要是晚植和嫁接两种方法,后一方法不但可以防治萎凋病,所生产的丝瓜品质也较优良。台湾南投县埔里、鱼池等地生产的丝瓜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17.
《农技服务》2016,(10):139-140
红茶加工工艺为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成茶。其外形条索紧细或紧结、多锋苗,匀齐、洁净、色泽乌黑油润、金毫显;香气鲜嫩、甜香,滋味醇厚甘爽,汤色红艳明亮;叶底芽显和红匀亮。本文以"泰宁红茶"工艺进行分析,旨为红茶加温萎凋初制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采用空调及除湿机对白茶加工过程中萎凋室温湿度进行人工控制,探讨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白茶萎凋失水及生化成分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对白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湿度相同的情况下,萎凋温度越高萎凋叶含水量下降幅度越大,同时萎凋温度也与毛茶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及白茶品质的形成具有相关性.综合感官审评结果,萎凋室温度22℃、湿度(70±5)%的环境能使萎凋过程中失水和理化变化相协调,利于高品质毛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人工光照萎凋对茶叶主要品质成分与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250W碘钨灯,研究人工光照萎凋处理对茶叶萎凋叶的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得分的影响,并与室内自然萎凋茶叶处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人工光照对茶叶萎凋叶酶活性的影响在处理3h时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最高,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蛋白酶在人工光照萎凋处理1h时最大,迭4.93 U/g (FW),此时的室内自然萎凋叶为4.33 U/g(FW),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处理4h时达最大值,为7.97 U/g (FW),此时的室内自然萎凋叶为5.05 U/g(FW);香气得分情况表明,人工光照萎凋叶香气得分均明显高于室内自然萎凋叶,以萎凋时间为4~6 h的香气得分最高,达到87.6,此时的室内自然萎凋叶为83.6.人工光照对茶叶萎凋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表现为茶多酚、可溶性糖含量持续下降,氨基酸含量增加,咖啡碱含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