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鲤鱼烂鳃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其毒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烂鳃病的鲤鱼鳃中分离得到烂鳃病病原菌9201,其菌落、菌体及生化等特征与草鱼鱼害粘球菌相似。9201的毒力与水温呈正相关,以18h菌龄毒力最强。在菌种保藏过程中,其毒力衰退较快,复壮后毒力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2.
红松烂皮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弄清草鱼烂鳃病的致病病原,采用临床诊断初步观察了病鱼的典型症状,并利用生化试验与免疫学检测方法对草鱼烂鳃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病鱼常离群独游,食欲减退,体色发黑,头部乌黑,鳃丝及鳃盖腐烂,初步判定疾病为细菌性烂鳃病;菌落革兰氏染色呈阴性,明胶液化试验、酪素水解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和硫化氢试验呈阳性,淀粉水解试验、七叶灵水解试验、几丁质分解试验、分解纤维素试验、酪氨酸水解试验、靛基质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和葡萄糖利用产气试验呈阴性;免疫学检测,涂片上有棕色细长颗粒,颗粒大小与杆菌一致.草鱼烂鳃病的致病病原为柱状噬纤维细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患烂鳃病银龙鱼开展病原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利用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分离菌株YY-2017-3对斑马鱼具有致病性,其生理生化试验结果与柱状黄杆菌相一致;YY-2017-3菌株的16S r DNA基因序列与柱状黄杆菌聚为一支,对多种药物显示耐药。[结论]菌株YY-2017-3被鉴定为柱状黄杆菌,这是柱状黄杆菌引起银龙鱼烂鳃病在国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研究从患烂鳃病的扁吻鱼及其水样中分离到5株优势菌株,观察优势菌株的菌落形态及生长曲线,提取菌株16S rDNA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采用水产生产实践中常用抗生素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同时探讨了培养基、培养时间、培养温度3个因素对菌株药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编号33、37、38的菌株属于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编号35、36的菌株属于气单孢菌属(Aeromonas sp.);生长曲线测定表明,5株细菌用MH培养基在18℃下培养时,0~18 h均处于适应期,33、37和38号菌株在培养28~32 h进入衰亡期,35和36号菌株在培养22~26 h进入衰亡期;综合培养基、培养时间、培养温度3个因素,最终判定,对土霉素敏感的菌株为33和38号,对恩诺沙星敏感的菌株为35和38号,对氟苯尼考敏感的菌株为33、35、36和38号,对多西环素敏感得菌株为33和38号,5个菌株对新霉素和甲氧苄啶均不敏感;培养时间对药敏试验结果的影响较小,而培养基和培养温度对药敏试验结果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胡玫 《农家致富》2007,(19):44-44
1.发病症状游动缓慢,食欲不振,上下窜游。捞出死鱼观察,有的鳃丝腐烂,有的成花瓣鳃,有的开天窗。[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8.
细菌性烂鳃病是危害渔业的严重病害 ,发病时间为 4~ 10月 ,尤以夏、秋季流行。在 15~ 30℃时 ,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 ,致死时间也越短。养殖密度越高 ,水质越差 ,抵抗力越小 ,则越易暴发流行。本病常与传染性赤皮病、肠炎病、出血病并发。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鲫鱼、鲢  相似文献   

9.
<正> 正确诊断鱼病是防治鱼病的前提,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治愈鱼病的目的。在常见鱼病中往往有许多鱼病症状相似,而病原体不同,其防治方法也就各异,应加以区别。现将生产上烂鳃症状鱼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介绍如下:1 细菌性烂鳃病。病原是鱼害粘球菌,习惯上称"烂鳃病"。该病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15℃以上开始发生。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越短。  相似文献   

10.
曹敏 《农技服务》2014,(12):146-146
鲤鱼是我省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品种之一。近年来,鲤鱼急性烂鳃病频发,对经济造成较大的损失。本文就该病的发病病因、主要症状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为控制该病的发展,保证养殖户的收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笛鲷烂鳃病致病菌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吴作栋 《农家致富》2006,(19):43-43
症状 游动缓慢,食欲不振.上下窜游。捞出死鱼观察,有的鳃丝腐烂,有的成花瓣鳃,有的开天窗。  相似文献   

13.
翘嘴鳜烂鳃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从患典型烂鳃病的翘嘴鳜鳃上分离到7个菌株,根据对其中3个菌株的菌落和菌体形态观察、生化特性分析、直接荧光抗体法鉴定和致病力测试结果,初步证明了翘嘴鳜的烂鳃病是由柱状嗜纤维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胡嘉俊 《新农业》2006,(5):37-38
一、细菌性烂鳃病病原是鱼害黏球菌,习惯上称烂鳃病。该病主要为害草鱼和青鱼,水温15℃以上开始发生,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越短。症状:病鱼体色发黑,鳃盖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鳃的某些部  相似文献   

15.
斑点叉尾鮰烂鳃病病原柱状黄杆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从斑点叉尾鮰烂鳃病中分离的病原菌进行分类学地位鉴定。[方法]采用人工感染确定其病原性,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滑行运动,无鞭毛,菌体大小为(0.3~0.5)μm×(5~10)μm,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不能发酵和利用葡萄糖等多糖,不水解酪氨酸,不产生吲哚。所测16SrRNA基因序列经BLAST分析表明,与GeneBank上登录的柱状黄杆菌的16SrRNA序列同源性最高,其相似性达98.2%。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菌株GHS061212与柱状黄杆菌(AY841899)聚为1个分支,且置信度较高,为71.0%。[结论]菌株GHS061212被鉴定为柱状黄杆菌,这是国内首次报道斑点叉尾鮰烂鳃病病原为柱状黄杆菌。  相似文献   

16.
高军  李国伟 《吉林农业》2010,(11):210-210
草鱼夏花是一种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养殖。放养的草鱼夏花鱼种应该体质健壮、鳞片完整的、体表光滑的。草鱼夏花的放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烂鳃病的发生。病鱼会出现一种俗称"开天窗"的现象,即:鱼鳃的表面皮肤呈现发炎充血的现象,鱼鳃的中间部分会出现透明的小窗,粘液在鳃上会增多,鳃丝也会肿胀。防治草鱼夏花的爆发性烂鳃病是养殖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养殖能否顺利地进行,获得经济收益。防治的办法要把在病发前做好预防,不可避免的病发后采用相应的药物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李晓宁 《新农村》2006,(6):18-18
草鱼烂鳃病的症状多出现在鳃上。但因发病原因、时间和病灶的不同,具体发病部位、鳃丝颜色也有不同。所以防治时要细心观察,针对不同的病因正确用药。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栝楼烂果病病原鉴定及室内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淡水鱼患有烂鳃病是由细菌、真菌、寄生虫和水质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因此在治疗烂鳃病时,要根据不同的治疗因素来治疗。  相似文献   

20.
烂鳃病是严重危害水产品种的一种主要病害命,主要对淡水鱼中的草鱼、青鱼和鳙鱼危害较为严重。烂鳃病从致病菌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寄生性烂鳃病和细菌性烂鳃病。饲养户在防治烂鳃病过程中,没有认真区分烂鳃病的致病原因,盲目防治,导致防治效果低下,严重的还会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基于此,该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寄生虫性烂鳃病和细菌性烂鳃病的防治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