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乔俊杰 《种子科技》2011,29(6):45-46
空秆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现象,空秆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玉米产量的高低。玉米缺粒现象在大田表现为多种形式,一是侧面不实,即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籽粒,穗型多向缺粒一侧弯曲;二是整个果穗结很少籽粒,在果穗上呈散乱分布;三是秃尖,即果穗顶部籽粒细小,呈白色或黄白色,严重的秃尖可占整个果  相似文献   

2.
李燕楼 《种子科技》2010,28(3):36-37
在玉米种子生产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经常会发生果穗秃尖、缺粒现象,一般减产10%~30%。缺粒表现为多种形式,一是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籽粒,穗形多向缺粒一侧弯曲,形成牛角穗;  相似文献   

3.
李幸 《种子世界》2006,(8):35-35
拔节期到抽穗期是玉米旺盛生长期,茎叶增长速度决、增长量大,雌雄幼穗不断分化形成,需水量很大。抽穗开花期是需水临界期,需水量达到高峰,对水分的反应最敏感。灌浆期需要水为介质运输营养物质,需水量也较大。从拔节到灌浆期干旱会扰乱植株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使光合作用受抑制,合成产物量减少,而呼吸作用增强,加速物质的分解,消耗大于积累,造成营养缺乏。干旱导致萎蔫也会造成正在分化的幼穗或正在灌浆的籽粒的水分流向茎,而使幼穗分化和籽粒灌浆过程受阻,小花分化数目少。影响雄穗的抽出和雌穗的吐丝,延缓授粉,严重时会造成花粉、花丝丧失生活力,果穗上籽粒的数量减少,造成穗小、缺粒,甚至幼穗分化停止,形成空秆。  相似文献   

4.
正玉米茎秆上没有结果穗或虽结果穗,但结粒很少或不结粒,被人们称之为"空秆"。玉米空秆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先天不育株,另一种类型是茎秆上有果穗,但果穗小,不结或少结籽粒。空秆病害发生时病株一般较健壮,叶片、株型、株高和其他正常植株差异不大,只是没有雌穗或者雌穗很小,穗粒数也往往较少,在生育后期才表现出来。玉米空秆发生的原因?引起玉米空秆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与果穗分化发育期间玉米体内能否获  相似文献   

5.
在玉米种子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果穗秃尖、缺粒现象,一般使产量减少10%~30%。缺粒表现为多种形式:一是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子粒,穗形多向缺粒一侧弯曲,形成牛角穗;二是果穗子粒稀少,呈散乱分布;三是果穗顶部子粒细小,呈白色或黄白色,  相似文献   

6.
王树星 《种子世界》2010,(12):25-25
<正>2010年渭南市玉米出现异常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3种形式:1香蕉穗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春播中晚熟区玉米雌穗分化形成期,即八叶期至十叶期严重干旱或虽有降雨过程,但每次降雨量少于5mm均为无效雨,抑制了雌穗分化进程,玉米在穗分化阶段,遇到少有的高温干旱天气,使雌  相似文献   

7.
<正>玉米空秆又叫"空身",俗称"公玉米",是指有秆无穗或有穗无粒的植株,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现象。一般空秆株,在苗期基部为圆形,叶片发紫,顶端浓绿发紫,叶脉相间有白色透明的斑点或条痕;在拔节期植株细弱矮小,叶片淡绿、窄长,与茎的夹角小。玉米空秆对玉米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有较大影响。空秆现象的表现主要有两种:一是玉米植株上根本没有分化出雌穗;二是虽分化出雌穗,但每株果穗结实20粒以下。以下介绍玉米  相似文献   

8.
玉米雌穗分化与籽粒发育及败育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郑单958 (ZD958)和登海661 (DH661)为试材,比较研究了4.5、7.5、10.5万株hm-2三个种植密度下,雌穗分化与籽粒发育及败育的关系。结果表明,密度对玉米雌穗原基开始分化的时间无影响(不同密度下,穗原基均在播后28~29 d左右开始分化),对吐丝期分化的小花总数影响很小。但是高密度推迟了雌穗的分化进程,增加了败育花和未受精花的数目,导致正常成熟小花数目的降低。与低密度相比,高密度下DH661正常小花数减少了100.0个,ZD958减少了76.4个。高密度加大了雌雄穗吐丝开花间隔,降低了吐丝植株的比例(DH661吐丝植株占93.64%;ZD958的占81.80%),推迟了吐丝时间,使单株吐丝量减少,散粉持续时间缩短,导致败育增加。正常受精的小花在灌浆期也会发生籽粒败育,尤其是在花后10 d左右败育严重。相关分析表明,玉米最终的穗粒数与开花期以及花后10 d、20 d的冠层底部透光率相关性显著,花败育率与开花前冠层底部透光率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在玉米种子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果穗秃尖、缺粒现象,一般使产量减少10%~30%.缺粒表现为多种形式:一是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子粒,穗形多向缺粒一侧弯曲,形成牛角穗;二是果穗子粒稀少,呈散乱分布;三是果穗顶部子粒细小,呈白色或黄白色,称为秃尖,严重的秃尖可占果穗的一半以上.现分析制种玉米缺粒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玉米果穗维管束系统的发育及其与穗粒库容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何启平  董树亭  高荣岐 《作物学报》2005,31(8):995-1000
应用徒手切片和石蜡切片,系统观察了玉米穗、粒发育期间穗轴及小穗柄内维管束的分化、发育和联络,测量了不同维管束的横截面积;收集测定了果穗发育过程中果柄伤流液;探讨了穗、粒维管束的发育与穗粒库容的关系。结果表明,果穗内维管束联络系统的分化发育与穗分化相一致;穗柄—穗轴—籽粒的维管联络在双小穗期初步建成,  相似文献   

11.
不同小麦品种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穗粒位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籽粒的发育存在时空差异,不同穗粒位的粒重和蛋白质产量也存在差异,剖析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穗粒位效应,有助于深入了解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机制。于2009—2010和2010—2011小麦生长季进行大田试验,选用3种类型4个品种,分析了不同穗粒位的粒重、蛋白质积累和蛋白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粒重和蛋白质积累量的穗粒位间变异大于年份(环境)间变异和基因型间变异;蛋白质含量的年份间变异大于基因型间变异和穗粒位间变异,而成熟期穗粒位间变异最大。大粒品种易受环境影响,小粒品种比较稳定。优质面包小麦品种开花后各时期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普遍高于中筋小麦,但不同时期、不同年份差异较大。开花后各时期,强势粒的粒重、蛋白质积累量和蛋白质含量显著大于弱势粒,中部籽粒显著大于上部和下部籽粒;随着灌浆进程穗中部与下部籽粒的差异变小,至开花后36 d时,中部和下部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随籽粒灌浆进程,不同品种各穗粒位的粒重和蛋白质积累均呈"慢–快–慢"的"S"型曲线变化,蛋白质含量均呈"高–低–高"的"V"型曲线变化,灌浆后期,中部和下部强势粒以及下部弱势粒的蛋白质含量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穗粒位籽粒。粒重最大生长速率出现在开花后18~21 d,快速增重时期为开花后12~26 d;籽粒蛋白质最大积累速率出现在开花后21~24 d,快速积累时期为开花后13~32 d。根据本研究结果,我们认为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的特征是籽粒不宜过大,小花位粒数不宜过多,且中、下部籽粒较多,开花后13~26 d灌浆速率快。  相似文献   

12.
玉米籽粒的败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籽粒的败育山东省泰安市农科所(271000)陈举林玉米的雌小花在完成正常的授粉、受精过程后,经过生长发育及同化产物的转移,最终形成有效籽粒。但在雌穗的顶部,常有部分分化完全的小花,在完成受精后的发育过程中停止发育,最后形成没有收获价值的败育粒。败...  相似文献   

13.
研究低温胁迫对不同抗倒春寒能力小麦品种幼穗结实性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分析抗倒春寒能力不同的小麦品种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为小麦抗倒春寒研究和品种改良提供理论参考。以2个小麦品种矮抗58(抗倒春寒)和郑麦366(不抗倒春寒)为材料,采用盆栽和人工模拟倒春寒处理的方法,分析研究了小麦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药隔分化期和四分体形成期0℃低温处理下小麦的结实特性和幼穗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药隔分化期、四分体形成期进行低温处理,随处理时间的延长,2个参试品种的穗粒数均降低,但不同处理时间和品种间穗粒数降低幅度不同。雌雄蕊原基分化期低温胁迫处理24,48,72 h后,矮抗58穗粒数分别下降了6. 52%,14. 07%,22. 37%,郑麦366穗粒数下降了37. 14%,44. 43%,64. 71%;药隔分化期低温处理24,48,72 h后,矮抗58穗粒数分别下降了3. 74%,9. 05%,13. 71%,郑麦366穗粒数下降了27. 54%,37. 80%,48. 55%;四分体形成期低温处理24,48,72 h后,矮抗58穗粒数分别下降了2. 70%,4. 70%,4. 73%;郑麦366分别下降了12. 39%,29. 67%,32. 30%。随着低温处理时期的延迟,矮抗58、郑麦366的穗粒数降幅均表现下降的趋势。雌雄蕊原基分化期低温处理穗粒数下降最明显,说明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对低温较敏感。矮抗58、郑麦366幼穗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药隔分化期低温处理72 h内,2个参试品种幼穗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总体上均呈先升高后缓慢降低的趋势。矮抗58的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及上升幅度均大于郑麦366。低温处理后,2个小麦品种幼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且均高于对照,但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稍有下降,其中矮抗58幼穗中SOD、POD、CAT活性和上升幅度均高于郑麦366,并且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幅小于郑麦36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小麦穗粒数与SOD活性、POD活性分别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与MD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OD活性、SOD活性、MDA含量可作为小麦幼穗抗倒春寒特性的评价指标,小麦抗倒春寒的生理机制表现为多方面的综合防御。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下游的生态条件,小麦动穗原始体分化具有极大的潜力,存在着攻大穗争粒多夺高产的可能性。本项研究,通过对小麦的颖花的分化、成长、结实观察,明确选用大粒饱满种子,改撒播为条播,实现早播、早苗,争取牡苗、早蘖,增施有机肥料,实行重前控中补后施肥法,是减少颖花退化,提高颖花成长、结实的有效途径。小麦的产量是由穗数、粒数、粒重构成的。近年的小麦高产栽培实践表明,在合理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保花增粒,提高粒重,才能在产量上有所突破;而争粒是小麦继续高产的关键。小麦的籽粒是着生在复总状花序的小穗上,因为是无限花序,颖花的分化比较多,但结实率都比较低。为了掌握和充分发挥这一生物学特性,为小麦高产服务,作者于1979~1982年在吴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花分化、成长、结实的观察研究,以明确不同技术措施与成粒之间的关系,为大面积生产改大穗提供依据。现将观察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以直立大穗型常规稻辽粳263和弯穗型杂交稻屉优418为试验材料,用Logistic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模拟,研究不同源库处理对不同穗型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和结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源处理对2个品种灌浆参数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不同的库处理使辽粳263的最终粒重表现出极显著差异,不同的库处理在屉优418的各参数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辽粳263穗的中部籽粒重易受到源库的影响,屉优418则是下部籽粒,源库处理对2品种的弱势粒灌浆速率影响最大。增加源库比或降低着粒密度有利于弱势粒平均粒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低温对玉米光合作用、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毅  顾慰连  戴俊英 《作物学报》1992,18(5):397-400
玉米在孕穗期和灌浆期,尤其是在孕穗期遇低温逆境会导致光合速率下降,光合有效叶面积降低,叶片和雌穗(或籽粒)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丙二醛含量剧增和相对电导率提高,造成低温冷害。孕穗期低温处理主要抑制了雌穗分化和发育,减少了穗粒数,灌浆期低温逆境主要影响了籽粒灌浆,致使百粒重下降,引起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7.
春小麦不同穗位和粒位籽粒蛋白质积累方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小穗大粒型春小麦品种东农7742,研究了不同穗位和粒位籽粒蛋白质积累方式,结果表明:随着灌浆成熟,各部位籽粒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穗内成熟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差9%;不同穗位籽粒蛋白质积累相对含量的顺序为中部粒>下部粒>上部粒;不同粒位蛋白积累相对含量的顺序则是第2小花粒≥第1小花粒>第3小花粒。不同位置籽粒蛋白质的积累能力与其相应的粒重有一定关系,但并非完全一致,表明着生部位和发育时间的早晚及生理机制的差异,影响着蛋白质的积累过程和最终合成。  相似文献   

18.
大穗型小麦穗粒重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分析大穗型小麦穗粒重分布特征及粒数与粒重之间的关系,表明:(1)大穗条件下穗粒数和粒重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与单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年度之间极值相近;(2)随着每小穗结实粒数增加,每小穗平均粒重增加,二者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但不同花位粒重变异幅度增大,籽粒整齐度变小;(3)不同结实粒数的小穗每花位籽粒重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当每小穗结实粒数为2时,以第1粒粒重最大,当每小穗结实粒数为3、4、5时,以第2粒粒重最大,当每小穗结实粒数为6、7时,以第3粒粒重最大,当每小穗结实粒数为8时,以第4粒粒重最大.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山东省邹城市夏玉米部分地块出现不同程度的"空秆、秃顶、缺粒"等雌穗发育不良现象,导致发病地块减产。现将其发生原因和防控措施介绍如下:一、雌穗发育不良的原因1.高温、高湿等气候因素2017年夏季,鲁西南地区气温异常偏高,据邹城市气象局统计的气象资料显示:全市7月平均温度为28.9℃,较常年偏高1.5℃,其中32℃以上天数为22天;极端温度分别出现在7月10~14日、7月23~24日,温度最高达36℃。此时正值玉米雌穗分化期,玉米雌穗分化的适宜温度为22~26℃,35℃高温持续10  相似文献   

20.
利用3个直立穗型和3个弯曲穗型粳稻品种研究了两种不同穗型水稻穗上不同粒位籽粒淀粉RVA谱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穗内不同粒位间籽粒的淀粉黏滞特性的差异幅度和变异系数大小因品种而异,与穗型特征无关。淀粉黏滞特性好坏与其颖花在穗上的开花顺序有密切联系,早开花籽粒的淀粉黏滞特性强于晚开花籽粒。一次枝梗上的6个粒位的RVA谱特征值排列顺序以第1,6,5粒位较高,第2粒位最低;二次枝梗上的3个粒位排序为第1粒位>第3粒位>第2粒位。从空间上看,整穗粒位间从上到下,淀粉黏滞特性有逐渐变劣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