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日语词汇中,方位词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方位词"下"的运用也相当地广泛。在日语学习中,方位词的用法看似简单,但学习者往往因为受到母语的影响,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误用或滥用。对日语方位词"下"的用法进行分析研究,便于学习者进一步明确方位词在中日两种语言用法上的区别,对日语学习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关于词的多义现象,主要集中于对名词和动词的研究。文中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隐喻这一认知工具,通过分析汉语中部分基本形容词隐喻性搭配,探讨汉语基本形容词多义现象,得出形容词词义由字面义和与搭配中名词相协调的附加义组成。字面义所表达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共有的基本经验。隐喻是属性概念抽象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3.
在日语教学中,关于形式名词「の」和「こと」的用法一直是辨析的难点所在。两者作为形式名词,常常被互换使用,但是在日语中学习中,由于两者语感用法的微弱差别,学生误用的情况不时出现。因此,本文以太宰治的作品《斜阳》为文本,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探究「の」和「こと」的用法区分。  相似文献   

4.
维特根斯坦曾指出:"世界是以被我们的语言分割的形式在我们面前展现的。"语言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手段,人们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但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和了解语言系统的自身规律,不同的语言有着自身不同的规律,不仅仅体现在语法上,还体现在语言的词类中。本文重点对比德语和俄语中的名词,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两种印欧语系中的语言的名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论文立足于日语多义动词的先行研究成果,以日语动词"あげる"为研究对象,以原型要素为中心,通过意象图式等认知语义学的各相关理论分析多义动词"あげる"的意义用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通过对取自《中日对译语料库》等真实语料进行定量分析,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日语味觉形容词「甘い」的多个意义进行归纳整理,并用网络拓扑结构直观地表示多个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看到日语味觉形容词「甘い」从表示甜味道的基本义通过隐喻转义到视觉,听觉,嗅觉,心理表现的同时,也应当关注「甘い」一词多义现象中的换喻转义现象,避免在实际语用过程中因母语负迁移而造成误译、误用现象。  相似文献   

7.
日语中有很多近义词,例如表示方位时用到的"横"、"隣"、"そば"、"わき"、"かたわら"等词均可表示汉语的"旁边"。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几个词还是存在着各自的用法特点。本文试从含义及实际使用上的特点入手,总结这几个方位词的联系与区别,旨在为广大日语学习者提供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种语言中关于"头"和"首"的表现很多。但是,虽然用同样的汉字标记,所包含的意思却有所不同。"头"和"首"不仅仅用来表示身体部位,由此还衍生出了很多不同的含义。本论文着眼于汉语和日语中"头"和"首"的构成要素,分析其形成过程。本论文考察了中日两种语言中"头"和"首"的各种用法,以及分析中日两种语言中经常出现的与"头""首"相关的表现形式的特征。通过以上的对照研究,总结出"头"和"首"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9.
名词化是英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从英语名词化的定义、分类入手,应用语义学、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英语名词化的生成理据及功能进行阐释,旨在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英语名词化现象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バカリニ"句式为研究对象,将其用法分为因果复句和表示限定、程度两类并借助《中日对译语料库》考察了其汉译倾向。经考察发现,"バカリニ"表示因果复句的数据很少,バカリニ"的主要是表示限定和程度等用法。表示限定和程度等的"バカリニ",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除了无标形式之外,"动词+バカリニ"形式,"形容词+バカリニ"形式和"名词+バカリニ"形式多翻译为"只"。而"ンバカリニ"形式和"トバカリニ"形式多翻译为"好像"。  相似文献   

11.
语言学习实际是一种认知过程,它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三个阶段。适当运用此认知理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既注重日语的知识性,也突出实际运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力争公共日语教学上的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从认知科学的角度论述了语言与认知的关系。具体从语音与认知、词语与认知、句子理解与认知3个方面论证了语言理解是由语言感知提供的输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互同构的结果。阐述了语言理解过程的认知顺序是从句子的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强调了语言理解基本知识层面和语言理解的文化知识层面在语言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三语教育广义上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对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借助民语、汉语和外语等三种语言和文字所开展的教科教育,是民族地区一种特殊的多元文化教育形式。狭义上指以民语或汉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进行的外语语言教学,单纯以掌握外语作为教学目标。本文所讨论的是以汉语为主要媒介语言,针对以蒙古语为母语的蒙古族学生进行的日语教学。教学过程教师用汉语授课,学生用蒙语理解,教学目标又是外语日语,涉及蒙语、汉语、日语三种语言,是为"三语互动"。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中文还是日语,"鬼"都是一个极具文化内涵的字眼。古往今来,大到经典名著,小至生活俗语,与"鬼"相关的不在少数。但是两国人民对于"鬼"的认识并不尽相同,这与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分析中日两种语言中与"鬼"有关的词汇,总结出同一词汇在两种语言中使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日语反事实条件句是假设与事实相反或者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情况为真,并以此进行推论的复句,在汉语中通常被译作"如果P,就Q了"。本文通过考察分析「ところだ(った)」的基本用法和语义功能,结合实例进行细致分析,明确了「ところだ」「……ば/なら、……ところだった」是日语反事实条件句的语法标记,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其具有标记功能的原理。  相似文献   

16.
空间概念是人类认识过程最早形成的概念之一,认知的发展和深化是空间概念向新的领域扩展。隐喻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隐喻的本质就是用其它的措辞、事物、概念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和概念。这样的概念隐喻导致了语言隐喻。语言表达实际上都经历了一个先出现概念隐喻化,然后在表达形式上通过语言隐喻而扩展词义的过程。本文拟从空间认知和隐喻认知角度分析一些介词由空间意义扩展致其它意义的过程,从而说明一词多义的理据性和系统性,旨在对英语的教学和学习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名词指称广泛存在于不同的语言中,英语也不例外。英语中,名词指称形式多样,指称范围可大可小,不仅能用来确保话语连贯,还可实现多种修辞功能。熟悉英语中名词指称的特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话语机制。  相似文献   

18.
「~たら」和「~てから」都可以表示前后两项动作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且译成汉语的话,都可以译成"……之后,……"。但实际上两者在用法上是有一定区别的,也不是所有情况下两者都可以互换的。本文将对两者用法进行比较,以达到能够帮助日语初学者掌握这两个语法项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image schema)理论,对满语和英语的存在句进行深入的比较和研究。本文指出,满语和英语存在句最大的不同在于,满语可以用存在句来表达"所有"(possession)的概念,而英语存在句则不可以。英语中严格区分的there-be结构和"主语+have+名词"结构都可以统一在满语的存在句结构当中。本文试图用意象图式(image schema)理论理论对满、英两种语言存在句的差异进行认知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正>一直以来,形容词「おいしい」和「うまい」都被看作是一组表达味觉的近义词组,但是用法也不尽相同。特别是近年来日本街头涌现出了「おいしい」的很多新用法,如:「人材募集(中略)あなたに楽な仕事やおいしい条件は提示できません。しかし、楽しい仕事?気分が良い職場は用意できます。」这样的用法在年轻人中间流传较广,虽然很少应用于正式场合,但是在日常会话中却是极其普通易见了。本文通过列举大量例句,试图在与「うまい」的比较中考察「おいしい」的新用法,希望能够给广大日语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