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由于文96气藏与文92南、文13东油藏北部在平面上重叠,部分油藏油水井穿过该气藏。储气库投入运行后给地层造成很大的伸缩压力。在储气库强注强采的影响下,势必会对下部层系的生产井产生影响。为保证气库长期有效、安全运行,储气库建设方案对老井提出了封井原则。通过研究,搞清要封堵井潜力状况,结合构造储层精细解释,对S3上和S3中断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理清构造格局,通过精细地层对比追踪弄清储层展布规律,再按照潜力大小,对封堵井实施补孔、封堵、转采等挖潜措施,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增加单井产能,减缓封堵井对区块开发影响。  相似文献   

2.
卡钻是油田生产过程中最常见的井下故障之一,熟练掌握处理卡钻事故的技术方法,是每一名作业修井人员必备工作业务知识.油水井一旦出现常规不可修复的井下故障,需要进行侧钻修井处理,以完善证油水井正常的注采关系.修井工艺技术方法很多,我们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采用最合理、最有效、最低成本的技术来完成油水井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3.
胜利油田的开发进入二次采油的后期,注入水的质量决定了采出油的产量。油田分层注水主要采用空心配水、偏心配水,注水井分层定量配水是通过配水嘴来实现的,常规调配需要用流量计反复测试、反复投捞堵塞器调换水嘴,有时一口分注井测调3天左右,才能达到地质方案的配注要求,该方法测调时间长、成功率低、合格率低。测调一体化技术在期望值调节模式下,通过闭环控制系统实现井下分层流量自动适时地控制和调节,使各偏心注水层的流量达到地质方案配注要求。根据东辛油田注水层段合格率较低的现状,胜利油田引进了同心与偏心测调一体化技术。  相似文献   

4.
智能井技术是为了适应现代油藏经营管理和信息应用于油气藏开发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通过生产动态的实时监测和实时控制,达到提高油藏采收率和提高油藏经营管理水平的目的。本文讨论了全电动智能井的压力、温度等井下参数的检测方法,给出了温度、压力、电机电流等井下参数的测量与信号处理电路,结合所设计的软件,构成了一个井下智能节点系统,地面实验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煤层气复杂结构水平井是为解决井塌、埋卡事故,井眼坍塌堵塞采气通道,在后期增产作业过程中,洞穴易垮塌、管柱下入困难,主井眼无法重入等问题而应用新井型。复杂结构水平井是由一个多分支水平井和两个直井洞穴排采井组成,多分支水平井主支和排采井洞穴在地层较为稳定的顶板泥岩,针对这种特殊井型配套了顶板泥岩造穴技术、连通技术、悬空侧钻技术、固壁技术等。以达到"主支疏通、分支控面、脉支解吸"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6.
文东油田经过多年开发,油水井井况损坏严重,套变、套损严重影响了文东油田的正常开发,破坏了注采井网,加大了层间矛盾,各种增产增注工艺措施受到严重制约,开发水平难以有效提高。我们研究实施了悬挂4″套管治理套损井工艺,对提高油田套损井修复成功率,开展高含水井的有效治理、完善注采井网、增储上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胜利油田完井方式主要包括套管固井射孔完井、裸眼筛管完井,既有非选择性完井,也有部分选择性完井。近几年,随着水平井开井的增多和生产时间的延长,水平井修井工作量逐年增大,本文为此对水平井修井技术进行了初步探索,同时对检测、打捞管具优化、套磨铣、打捞解卡等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8.
影响分层注水管柱有效期因素是井下技术状况、管柱配套因素、管理因素.问题主要体现在套管腐蚀、结垢、变形等;受力状况认识不清、工具有效期差;作业质量、洗井质量差等,本文对影响分层管柱有效性因素进行了分析,详细论文了分层注水的主要做法,并对下步工作提出了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9.
曹彦杰 《山东饲料》2013,(12):273-274
海拉尔地区在贝中次凹地区,压力系数不确定,地层岩性变化大,井壁掉块严重,造成井塌与井漏并存;随着酸化压裂及注水井逐年增多,注采不平衡,地层压力严重亏空,压力系数相当紊乱。利用防漏、堵漏技术,有效解决了上述难题。介绍了苏37-49井的施工情况,提出了几点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0.基本概况 河74断块区位于现河庄油田东北部,构造上为东西和南北两条断层所夹持的反向屋脊式断块,为中高压、中孔、低渗、低饱和、稀油岩性油藏.历经天然能量开采、注水开发、滚动扩边.到2011年12月,油井开井29口,日液水平221t/d,日油水平76t/d,综合含水65.6%,水井总井19口,开井15口,日注水平428m3,注采比2.03,平均动液面1587m. 1.单元开发效果评价 1.1注采井网状况评价 河74断块区沙二下稳层及沙三中均设计采用250×300m五点法注采井网开发,注采井距与设计井距基本吻合,井网相对完善. 1.2储量动用状况评价 目前沙二下稳井网控制程度为89.2%,沙三中井网控制程度为86.7%,储量控制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范肇卿  冉超 《山东饲料》2014,(18):127+223
酸化、压裂做为一项重要的油气层改造措施手段,在油气藏开发中应用广泛,通过酸化、压裂提高近井地带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改善了渗滤条件,从而达到增产增注的目的。酸化、压裂增注效果分析评价方法有两种,一是动态分析方法,即通过分析酸化、压裂前后注水量来判断效果。二是试井分析法,即采用不稳定试井方法,通过对比分析酸化、压裂增注前后压力恢复曲线特征、表皮系数、流压、渗透率等参数的变化,来分析评价该区水井增注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采煤技术的不断提升,淮南矿区不断推广使用大采高液压支架。本文针对大采高液压支架结构构成,综合煤矿副井提升能力、井下巷道运输条件等客观因素,设计合理的组装硐室,优化组装硐室起吊工具的布置,制定了大采高液压支架组装新工艺。针对组装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对性安全技术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3.
卫北三叠属于典型的低渗、裂缝性油藏。结合裂缝性油藏水驱油机理、卫北三叠构造、储层、天然裂缝、人工裂缝展布规律,部署合理的注采井网,根据储层润湿性、水敏、酸敏实验结果确定合理注水强度,注采井距。在制订了科学合理的注水开发方案后,卫北三叠继续保持了稳定高效的开发。  相似文献   

14.
连续油管技术作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项新兴技术,在油田生产的各个方面得以很好应用,特别是在进行井下特殊作业中发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为一些复杂井况的处理提供了又一个可行方案.本文介绍了应用连续油管配合小直径射孔器实施工程射孔,成功解决了宋深8HC水平井裸眼滑套压裂完井中出现砂堵而无法继续投球压裂的情况,证明了应用连续油管射孔是解决这类工程事故井的可行方案,同时通过该井的连续油管工程射孔的成功实践,为下一步真正的连续油管射孔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油气田开发的逐步深入,各大主力油田的老油区大部分已经进入到了高含水开采阶段,新钻井中深井、斜井、定向井以及水平井等特殊井越来越多,对油层的分层也越来越细化。在开发后期,找堵水是提高油田采收率的重要工艺措施;机械分层卡堵水采油技术由于可靠及易于实施,成为西部油田普遍采用的方法。与此同时,液压封隔器配合丢手工具的卡水、分层工艺管柱凭借着其封隔器不受检泵等修井作业和不受交变载荷作用的影响等优势,在深井、水平井、斜井、定向井等复杂井况中也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从整个丢手工艺管柱来看,丢手工具的性能则是丢手工艺管柱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内外油田开发年限的日益增长,注水井浅层套漏问题日益严重,加剧了油田注采井网的不完善程度,影响油田开发效果。本文重点分析了注水井浅层套漏的原因,包括地质、腐蚀、套管本身以及施工作业等原因,为套漏的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油田经过长时间的开发,形成了固定的注采模式和对应关系,最终含水上升,产油量下降。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和多层开采,导致油层动用不均,降低了油田的采收率。通过实施调整注采井网、强化注水、封卡等措施,充分挖掘老油田的潜力,达到最终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防止井下工具下入过程中发生卡堵,本文基于三维井身轨迹的空间描述,推导了井眼曲率半径公式和允许工具通过的最大长度计算模型,分析了井眼曲率对工具通过能力的影响及工具长度、直径随井眼曲率的变化,为保障复杂结构井井下工具的顺利下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振动法采油技术是一种利用物理方法提高油井生产效率的方法,可有效提高中后期油井产量和采收率。井下自激振动技术在井下设置振源,大大的延长了设备在井下的工作时间。井下自激振动发生装置通过在常规抽油杆工作时,管柱发生周期性弹性变形带动工作,将产生的弹性性能转换成脉冲能量,利用井下液体冲击地层发生振动,从而达到油井解堵增产的目的。振动片是该装置的核心部件,研究对振动片的影响因素,得出最优的纵向振动效果。  相似文献   

20.
陶涛 《山东饲料》2013,(3):132+310
水平井目前已成为提高油田勘探开发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其技术已在多个油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在开发过程中,油层因各种原因会受到损害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堵塞,造成部分油井产量降低达不到经济开发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用双封单卡拖动压裂钻具进行井下分隔,对水平井堵塞程度严重的层段重复压裂,可以提高油井产量,并且经过对双封选压压裂钻具进行优化。该重复压裂工具,由其组成的工艺管柱入井工具少,性能稳定,解决了以往封隔器在水平段座封不严,有效避免了砂卡封隔器的难题,压裂施工更加安全可靠,是一种先进的水平井分段压裂改造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